当年那个头大如丸,出生时折腾简媜许久的“红婴仔”,让她写了一部育婴小史。十年过去,因丈夫的学术交流,带着孩子(即书中的小男孩“姚头丸”)远赴美国科罗拉多州旅居四个月,又激励简媜写下本书。
从美国的基础建设、小学教育看到这个国家重视的品格、价值;从异国厨房的“豪华”设备、超市的柴米油盐,延伸出一连串饮食生活的喜怒哀乐;再从湖滨小径的日常漫步,写到辽阔的哲学问题,关于生死失去、创伤阴影、工作热情和生命期许。自称“不可救药的散文爱好者”,简媜的笔调犀利幽默又优美灵动,文字细腻婉约,却总难掩澎湃热情。
这一趟短期居留伴读游学记录,除了疑问和省思(在那一块土地成长会不会更好?),简媜也再次透过书写充分体现她“将生活的漫天烟尘化为思想朝露”的散文观。
后记
1
这本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换言之,我们拖着行李抵达柯林斯堡那一天,我完全不知道往后五个多月会有十二万字自我的指尖敲出。我怎能想象这些?到那一天止,我因干眼问题还是个拒绝用电脑写作的手工作家,行李箱内有一叠稿纸以及预定完成的功课。
事情开始起变化是在安顿之后,二姚出门干活,我在家看不到半个中文字颇似鲁滨逊漂流荒岛有点儿精神饥饿,被逼着上网用一指神功打字发“简氏报告”e-mail给亲友团。没想到这台笔记本电脑像个小书僮乖巧听话,未刺痛眼睛,平日做惯家事手指还算灵活,速度渐快,一指练成三鸡两鸭飞奔状,字越打越多。偏偏亲友团个个充满同情心,回应迅速、言词温暖、语多鼓舞(简直就是好不容易把祸害送出去怕我住不惯溜回台湾般),令我铭感五内,载欣载奔又打了几回“简氏报告”分享异国生活所见,以慰身陷焦躁生活的诸亲好友,文末且附简氏工商服务自娱娱人,十分不正经。如此“媚来媚去”竟一步步越陷越深;字打得飞快,想分享的事很多,我像个卧底的,每天给总部送一点情报,总部也每天记我一支嘉奖。
原本这是快乐的事,但事情又开始起变化了;随着姚头丸带回的学校讯息越来越多,我的心情越来越沉,这所小学逼我看到别人的教育现场。
姚同学念过五十年代的城市小学,我念过六十年代的乡下小学,这些陈年旧事姑且不提;姚头丸念过公立田园小学及私立小学,周遭亲友正巧都有孩子念小学,平日聚谈所及超过十所小学,统整各家留给我的印象,发觉生态大同小异。我储存着对台湾现今小学的认知,以此为坐标试着认识这所美国小学,才发现无法放进我的认知系统,兹事体大。
我告诉亲友团不再寄信了,要认真思考写一本书的可能。
2
首先,我得回答自己几个问题:
美国生活是个旧厨房旧材料,何必去炒?“旅游”题材满坑满谷到了腻的地步,谁有兴趣看天黑就回家、危险的地方不敢去的中年老袋鼠全家出游记录,既无玩命冒险、夜店狂欢又无异国艳遇。坊间谈异国教育差异的书甚多,我不是教育专家也受限于停留时间短暂,如何能碰?市面上宣扬“资优儿童”、巩固智育挂帅的书大多单薄,封面放天才儿童照片以刺激其他父母的焦虑感让他们更看不起自己孩子继而增进补习班业绩的做法,素来为我所不喜,我能抵抗出版社的操作意图与读者的误解吗?为什么非写这本书不可?我的这趟旅行跟别人有何不同?
每天,我面对自找的问题好似开门看见大窟窿,头就痛,几乎要捶脑(电脑)删除所有档案一了百了。之后,我换个角度自问,到目前为止我看到这一趟旅行所带来的最特别之事是什么?
“转变”,是的,我看到转变。
看到孩子进入一所校园氛围亲切、老师脸上挂着笑容的学校如沐春风(那个牛皮纸袋让我眼眶微红),展现了积极学习与主动阅读。看到我们一家暂时脱离令人沮丧不断纷扰的社会,卸除无力感之后,心情如在桃花源安顿一砖一瓦般愉悦。看到带一个家出国“慢游”,分工合作,每一件记忆都显得热闹珍贵。看到孩子在温暖有礼的学校变得温暖有礼,我们在文明的社会变得文明,处于微笑社会也时时在脸上挂出微笑。
于是,我知道这趟旅行最特别是,展现了全家一起出游的“短期租住”模式——非小留学生或母袋鼠带小鼠型的移民行动,而是大人小孩共同体验的“游学”之旅——游小学、游生活、游山川。旅游,也是教育与学习的一部分,浸泡于他人社会借以检查自己社会之有所不足,或许就是这趟旅行渐渐跨过私体验界线进入公众思维之后,不得不负起的任务。
既然是“任务”,我的角色很清楚了:假设,请让我大胆假设,我是教育研发暨国际考察组(别怀疑,这是个刚刚才虚构出来的单位)从全台湾数百万家庭中挑选出的“种芽家庭”——为了进行教育改革,政府派遣家有小学、中学生的家庭在父母至少有一人随行的情况下,再配合一位老师,同时赴有关单位择定的一所外国学校“寄读”一学期。学生浸于异国教育系统学习,老师进入班级随堂上课以记录教学现场与学校经营,随行父母从家长角度观察孩子的变化,记录一切转变与心得。
假设,在拟定教育改革具体做法之前,兵分二路:有一百个种芽家庭与一百个老师分布于全岛各中小学发掘问题、认真记录,另有一百个种芽家庭配合一百个老师外派到五个国家的一百所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现场体验与考察。半年之后,这总共二百个老师与二百个家庭所提出的具体报告、纪录片,相互参照、对比、研讨之后,会让我们的教育起什么变化?又假设,这些教学现场纪录片透过研习网络(或电视时段)让老师与家长观摩、观赏,不谈大理论,就只是看电影一般,看我们的孩子与他国孩子所过学校生活之不同,看一部两部三部四部五部……之后,我不相信做老师做父母的内心毫无感觉!
最后一个假设,我是外派种芽家庭之一,以作家的本能训练,这本书便是该报告应有的样子。
我希望这趟旅行中关于小学教育的种种见闻实录,能展现异于教育理论的亲和力与临场感,让“小学部队”同胞们——包括小朋友、老师与父母——从中获取活力与热能,即使是一点惊讶一丝迟疑也比麻木沮丧好。遇事我总想,为什么别人做得到我做不到?这种想法意味着还有改革的热情与学习潜力。借他山之石或许能对照出我们根深柢固的某些观念不只不是“学习”而是“反学习”,某些填鸭式教育伎俩乃过去联考的余毒。这些观念与作为虽然“保证”了孩子在成绩单上的数字,却可能逐步扼杀“阅读食欲”与“学习的兴奋感”,使之从小就是个“投机客”——要考的才读,不考的不读。最后,变得像大多数的我们一样:离开学校就不再看书了。
我们做父母与老师的,要把这种人生再次、再次、再次塞给孩子,然后自豪地说:“一切都是为他好”吗?
3
感谢许多朋友协助,Hari家、邱显聪家、王志民家、孟繁村家、张蕙玲家。最感谢的是亲友团近乎盲目的热情相挺、隔空呐喊,促成本书诞生,他们是老友惠绵、照美、可风、怡馨姐、美兰姑、毅安、吉广舆老师、曼君、敏丽、丽云、千慧、玲君、希如、子庭。
谢谢印刻初安民、江一鲤竟然为这本小书火力全开。谢谢名庆不眠不休为这书赶路。
谢谢姚同学与姚头丸,他们爷俩帮了大忙。放心,我会继续煮饭的。
[目录]
旅行要开始了
给亲友团的e-mail
一所小学
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
姐妹校野餐
姚头丸掉到溪里
我们去酒家
两千公里长征,四座国家公园
旅行一定会吵嘴
伙夫头求生术
颜色像诗
美国小学西游记
颁奖
期中成绩单
小学里的选修课
音乐晚会
瞬间小石子 之一
拄拐杖的小男孩
有情绪问题的孩子
风中的白杨树
小径
瞬间小石子 之二
请假授课备忘单
研讨会练习
万圣糖果夜
织一张阅读网
职业展览会与成长史
橄榄球迷
下雪
咖啡馆里的画展
巨人的肩膀
没有电视的日子
不想看到的事
中文热
留或不留
圣诞节灯饰
感谢信
暴风雪相送
一个野马迷的机场观球报告
妈妈送你九样礼
后记
附录一 亲友团的信
附录二 开学十二样礼物回响
附录三 一篇采访稿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