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塞外十年记
0.00     定价 ¥ 36.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2668867
  • 作      者:
    周晖
  • 出 版 社 :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周晖,女,出生于书香之家,年未及笄即赴塞外锻炼十年。后长期服务于出版社。退休后周游列国,有游记和散文作品若干。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记录作者十年塞外锻炼生活。

“它教会了我怎样生活,使我深刻地懂得了该怎样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但不管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都憎恨它,对它毫无感情,因为它埋葬了我美好的青春岁月。今天,无论我怎样坚强,我都害怕那些情景重演。”

几十年过去了,才知道根本无法忘记这一段经历和那片土地,对于收留我们的父老乡亲们怀有深深的眷恋,我们不能否认和嘲弄这段历史,就像我们不能否认我们自己一样。

……


展开
精彩书摘
  《塞外十年记》:
  刚到农村的第一年,因为有安家费,公社粮站每月还供应一点油和白面,日子还不算太难。但当时我们只是十七八岁的孩子,没人会做农民的饭食,安家费由生产队保管,于是生产队就派了个出身清白的大师傅。每天的主食是小米、高粱米和苞米大馇子。最让我们的胃抗拒的是高粱米,刚刚开始吃高粱米饭,胃里涨得难受,晚上躺在炕上翻饼烙饼地睡不着,实在难受了,就坐起来捶打胀鼓鼓的肚子,几天都拉不出屎。没过多久,眼瞅着日子就紧起来了,油吃光了,就用米汤熬冻白菜,撒上一点大粒盐,盐也不是海盐,是从一个叫“乌伦门沁(音)”的地方买来的,不含碘,当地的地方病就是“大脖子”病,很多人尤其是女人的衣领扣根本扣不上,脖子上鼓起一个大包,看着难受。
  晌午从地里收工回来,揭开锅盖一看,早上剩的大馇子饭,还原封不动地躺在锅里,大师傅只在灶坑里填了把火,热了热,饭上爬满了蚂蚁。“这饭怎么吃呀?”我们虚心地向贫下中农大师傅请教,“没事儿,这饭吃了有劲儿”,大师傅乐呵呵地回答。1968年9月到年底,知青的粮食是到公社粮站去买,供应标准绝对够吃,可是就没够吃,原来大师傅把青年点的粮食和自家的粮食混了。于是向队里要求换大师傅,队里派来了王大娘,王大娘是孤寡老人,寄居在妹妹家,是个善良勤劳的好大娘,她做的饭菜好吃干净,换着样的粗粮细作,我们可喜欢她了。好景不长,她妹妹家说让她出来做饭丢人,王大娘只好回妹妹家去干不丢人的家务活儿了。没有大师傅,知青们只能开始轮流做饭。就是在北京,也没几个在家做过饭的,何况在农村,用大柴锅捞饭熬菜,还是十四个人的饭,谁都怵,可谁也躲不过去,只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刚开始谁也不知道日子是怎么过的,也没有个当家人张罗事。王大娘不给我们做饭后没多久,发现没有菜吃了。菜呢?在队里场院的犄角堆着呢。队里分大白菜时把分给青年点的菜先存放在场院里了,可我们被繁重的农活儿累得快趴下了,在陌生的生活环境里晕头转向,早把这茬儿给忘到脑后头了。直到没菜下锅了,才想起来去找。到了场院一瞅,那叫一个惨不忍睹,猪啃鸡刨加上天寒地冻,根本不能要了。大家心里特别难受,真是没娘疼的孩子了,怎么不告诉这堆菜是分给我们的呀?大家这下都跟霜打了似的,只好有什么吃什么了。从粮站买的油早就没了,就用米汤熬冻白菜、要不煮黄豆撒点大盐粒,还有过醋精泡饭就大蒜的时候,真挺惨的。后来也想明白了,不是队里没告诉知青,是我们不会过日子,过日子就是柴米油盐,就是要算计着。
  都说记吃不记打,第二年搬到青年点的房子里后,就开出一小块菜园子,青年点的领导班子也更新了,深刻理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道理,用大队蔡书记的话说,开始“勤劳勇敢”了。就这样日子还是紧紧巴巴的,为了俭省,甚至不打算花钱买那配给的几斤白面了。蔡书记知道了,劝我们:日子不是这样过的,不能从嘴里省,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听人劝吃饱饭,开始学着过日子的本事,从头开始学,啥都不会,就啥都学呗,谁让我们正年轻。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到了农村才知道不像城市啥都可以用钱票买,这过日子的学问大了,很多都是要自己动手,才能吃到嘴里。
  首先是得有米,人民公社社员的口粮是要从生产队领取的,而且是有口粮标准的。即便内蒙古这个地多人少的地方,只靠队里分给农民的口粮也是不够吃的。
  入冬,粮食都脱完粒,扬晒干净,堆在场院。大宗的粮食是苞米、谷子、高梁米。少量的杂粮是糜子、小黄米、荞麦和麦子、黄豆。杂粮随到场院随着就分了。大宗粮食可不能一下都分光了,先要留出几样,第一是留出公粮来,先得把农业税留够,这是硬指标。还有国家向农民收购的余粮,所谓购粮。按理说应该是自愿出售的,但每年收购的指标是同公粮指标一块下来的,没商量,所以统称公购粮。第二是留出来年的种子,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第三是留出饲料粮,队里最值钱的固定资产就是大牲口,没了它们,啥也干不了,剩下的才是社员的口粮。
  ……
展开
目录
序言
卷一  加拉嘎屯纪实
一、生活篇
做饭
做菜
煤油味的粘糕
吃饭的技巧
豆面卷子
虎子之死
馋虫难忍
OK的奶粉
“革命虫”
石头囤底
推碾子拉磨
菜园子
自留地
挑水
赋不走空
听人劝
躲钉
养银行
独杆套
打枝子
针线活
纺毛线
贼腥味
男婚女嫁
二、劳动篇
春种
薅地
夏锄
毛了
秋收
割谷子
割苞米
牛粪烧烤
扒苞米
三、再教育篇
“买”死猪
看青——中了圈套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忆苦饭
安家费——强龙压不住地头蛇
骂街
派饭
得罪了队干部
“破鞋”
丧事
四、精神篇
歌声如诉
看戏看电影
忠字舞
革命歌曲大家唱
五、人物篇
忆芹
加拉嘎的森林——忆蔡书记

卷二  在公社卫生院的那些日子
分到公社卫生院
下马威
挺得意的事
单身生活
供应室里的操练
打针也有技术
针针见血
值夜班
三人行必有我师
接生
刀光剪影
手术室
二齿钩挠痒痒
最长的手术
郝院长
劁人
吃喝拉撤
农民卑微的身体
妇科
走村串户
制剂室
参加兵检
团支部书记
“退”回北京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