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2017中国精美散文
0.00     定价 ¥ 4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6828272
  • 出 版 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2017中国精美散文》是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0月全国重要文学报刊上发表的散文作品中,经过严格筛选和反复研讨,去粗取精、披沙拣金编辑而成的年度散文精选读本。
  《2017中国精美散文》关注于散文之美,将那些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思想之美、影响人生的智慧之美、发人深思的哲理之美、感人肺腑的情感之美、净化心灵的意境之美、不拘一格的结构之美、字字玑珠的语言之美等等的优秀之作荟萃于一书,各展异彩,争奇斗艳。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给读者以唯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在叩击心灵的同时提升受众的审美能力和人生品位。
展开
精彩书摘
  《2017中国精美散文》:
  收到信的第二天,我就按照地址找到了他们家。是在淮海中路新造的一幢宿舍楼里,按当时上海的居住水准,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他们是新搬进去的,我想,既然上面有了给他们分房的举动,平反的事可能真的不远了。这在中国官场,叫作“正在走程序”。
  张可老师一见我乐坏了,忙忙颠颠地端茶、送点心。他们家里雇了一个头面干净的老保姆,张可老师说:“她是你的同乡,余姚人。”老保姆用余姚话与我打过招呼,就去忙饭菜了。
  王元化先生坐在我边上,说:“开头要说的话都写在那封信里了,今天开门见山吧。你读了这篇文章没有?”他拿起一本杂志放在我眼前,我一看,是李泽厚的《论严复》。
  “我觉得这一篇,比他50年代发表的《谭嗣同研究》写得好,尽管那篇资料收集得更细致。”王元化先生说。
  张可老师一听,立即嗔怪起来:“人家秋雨那么远的路赶过来,茶都没有喝一口,一下子就谈得那么严肃!”说着就拐身到厨房里去了。
  我就与王元化先生谈李泽厚。我说王元化先生有眼光,这几年李泽厚进步很大,远超自己的50年代。尤其是他以康德为背景的美学理论,已经把朱光潜、宗白华比下去了。王元化先生睁大眼睛看着我,估计他会把朱光潜看得更高一点。但他还没有开口,张可老师已经在招呼吃饭了。
  菜不多,但很精致。张可老师不断地在往我的盘里夹菜,自己几乎不怎么吃。他们家的饭碗很小,我几口就吃完了,张可老师忙着一次次添,添完又夹菜。连王元化先生看了也觉得有点过分了,不断笑着说:“让秋雨自己来,自己人不用太客气。”
  我看着张可老师,想起在烂泥小屋我们一起吃盐豆的五个月,想起她在老祠堂把草扎肉让给我……她似乎也想起了什么,说:“秋雨像骆驼,可以吃很多,也可以饿很久。”
  吃完饭,王元化先生一挥手,要我到隔壁房间谈学问。张可老师向我一笑,说:“你们谈学问我就不参与了。”
  乍听这话像家庭妇女,但我分明记得,在农村,她一直在给我谈学问啊,而且谈得那么好。
  与王元化先生谈了一会儿我就发现,他此刻浑身蕴藏着一个被废黜已久的学者对于学术交谈的强烈饥渴。反过来,他的知识结构又让我不无惊喜。他出事是在50年代前期,那时,中国在文化领域的极左思潮还没有形成气候。等到他被羁押之后,社会上倒是越来越左了,他已经没有权利投入,因此也就保持了一份特殊的纯净。
  为此,我们两人决定多谈几次。
  在第一次拜访之后,我又在一个月里三次重访。为了谈得长一点,我一般都是下午二时去,不要与晚饭靠得太近。张可老师还是不参与,只是与老保姆一起,在厨房准备点心和晚饭。大概在三点半左右,点心就端出来了,非常细致,比如四个煎馄饨,或一小碗酒酿圆子。
  通过几次长谈,我大体领略了王元化先生的知识结构。
  王元化先生的父亲是教师,所以他小时候就住在清华园,“那里连鞋匠都讲英文”,因此有不错的西学背景。他原是基督徒,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较多的时间着力于革命思想的传播。虽然没有出国留学经历,也没有安心求学的可能,但对18、19世纪欧美的文化思潮都有了解,又更多地受到俄国别林斯基、丹麦勃兰兑斯和法国罗曼·罗兰的影响,因此在社会关怀、人文激情上,都超过了很多留学归来的“民国学人”。
  “胡风事件”使他改变了文化道路。从监狱释放后,他随张可研究了莎士比亚,自学了黑格尔哲学,又把《文心雕龙》作为理论解析的中国标本。这使他从一个文化评论者转化为专业研究者。
  他文化视野的下限,大概止于德国社会学家麦克斯·韦伯,这也是“文革”结束后几年他看书自学的。由于年龄的制约,他不可能学得更多。因此,对于弗洛伊德的学说,对于荣格所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对于接受美学,对于由卡夫卡起头的现代派文学,对于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他都没有太多时间关注。虽然也会提及,但基本不在他欣赏和研究的范围。因此,他是一个带有19世纪的文化印记,再加上20世纪革命责任的学者。他的重返,对上海文化界来说,是一种隔代风格的隐约重现,颇为可喜。
  ……
展开
目录
幽幽长者
韩金菊
有如候鸟
马的眼镜
水银花开的夜晚
泡在水里的威尼斯
送走三只猫
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台北的颜色
关于鹰的事实
牧草样的生命
乳源手记
故乡的河
老街坊
私人食单
乌镇的修辞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怀念史铁生
千朵花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条子沟
铁锅里的牡丹
划过天空的迁徙之影
塞罕坝时间
冬季
河流上的黄昏(外一篇)
代课老师
父亲跟我去打工
那一年的白灾雪原
三叶一心
少年时光一支箭
天香桂子落纷纷
——忆南怀瑾老师的爱国情怀
梅花酒杯
——写给我的老师蒙万夫
回望书
我和我妈
白露微凉
石磨春秋
我的朋友皮洛
暖香醉润兴安岭
清明,血脉里的眷恋
有些路啊,我陪你走
敬礼,我的兄长
在苗圃
那年的粉红叫的确良
猫事
大金川上看梨花
第一张书桌
行走在东山
一个“技术天才”的沦落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