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 豫东》:
豫东,从地理概念上,没有确指。大致应该包括开封、商丘、周口三市。从地貌讲,豫东是平原,有时也说成豫东大平原。大不大呢?三市合起来人口两千多万,有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可谓不大。平畴如砥,沃野千里。一望无际。远与天接。往东一直到豫、鲁、苏、皖交界处,才有一个海拔156米的芒砀山,虽然个头小了些,但它在历史上的名气却不小,因为它和刘邦、陈胜、孔子、梁孝王刘武等都有关系,历史文化积淀不可谓不厚。你若在豫东平原上行走,会有一种永远走不到头的感觉。路迢迢,野茫茫,过了一庄又一庄,分不清这庄和那庄。有的地名明明叫岗,可你根本看不出它比别处高在哪里。豫东大地上的河流,基本是西北——东南走向,没有山石的阻挡,所以没有大的河湾。我们的所谓湾,和山区的河流比,不值得一提。因为海拔落差太小,河流平缓,水慢慢蠕动,让人感到脾性懒懒的。每个村庄,大小有一两个十亩八亩的坑塘,下小雨坑都积不满,下个坑满河平,小时候见过不少,近些年是少有的事。
豫东的地理也影响着豫东人的脾性。豫东人口稠密,聚族而居,形成村落,比较注重邻里关系,相帮相扶,能形成向心性。这种向心性尽管克服不了小农的自私性,但容易抱成团。豫东人心胸一般比较开阔,少有丘壑,民间对心眼过多、共事不共心的人非常反感。所以有“你敬人家一尺,人家敬你一丈”的说法。豫东地区尽管是三商之源,但经过了几千年的世事变迁,豫东人过分凝聚了农民的心性,减退了祖先商人的气息,显得老实巴交。农人嘛,表现为安土重迁,过分重视土地,把地当成命一样的东西。有些人一辈子没出过县域,就守着那点儿地。人们之间发生矛盾,十有八九是因为宅基地你多一砖我少一瓦,耕地你多一犁我少一垄。豫东人勤劳耐苦,讲究的是踏实卖力,你骗地一阵儿,地骗你一季儿。人们最佩服的是好庄稼把式,最瞧不上的是好吃懒做的人。豫东民间对孝道很重视,不孝顺老人是被人瞧不起的。我在家乡生活二十年,知道谁要是不孝顺,会被戳脊梁骨的,就是背后被人议论,甚至影响到子女的婚姻。你不孝顺,谁跟你这样的家庭结亲呀!只要对老人好,出了孝名,贫穷点别人也看得起,富了不孝,更被人鄙视。
豫东平原的土地肥沃,长庄稼,盛花木,种啥成啥。春天里繁花似锦,农民嘛,不会像城里人去专门侍弄花草,是论收成好坏种的,不是按好看与否而种,但仍然种出了一地的好风景。桃花、杏花、梨花,三株两株的都不算事儿,而是开在桃园、杏园、梨园。至于说柳絮、杨花那遍地都是,都不能算花。夏天,别说其他作物,只说小麦,先呈碧玉海,几场南风一吹变成了黄金海。小麦成熟时节。你到豫东大地走走,除了村庄就是麦田,都不敢相信这地是一家一户种的,你会怀疑这是大国营农场种的,平展展的,一望无际。听说有个好心的美国人担心谁来养活中国这么多人,你让他来这儿,站在豫东麦田里,他非笑死自己不可。秋天,地里种的主要是玉米、大豆,啥叫青纱帐?往豫东平原看。你爱吃的杂粮,这里应有尽有,绿豆、芝麻、谷子、豇豆、小豆……我不说嘛,种啥成啥。冬天,豫东大地可不是荒凉枯寂,光冬小麦就覆盖了百分之七十的土地。韩愈说“草色遥看近却无”,冬小麦你遥看一片绿,近看是略显稀疏而已。除非下了大雪,一片银白世界,这可是冬小麦日思夜盼的,叫“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是小麦的被子。
家乡的夜晚我觉得不如小时候了,小时候的夜晚,星空是那样的旷朗,月亮是那样的皎洁,“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现在的夜晚,农村通了电,有些灯光彻夜不熄,把整个夜幕切割得零落不堪。可想一想,农村不通电行吗?出门伸手不见五指方便吗?没有电视,没有冰箱,没有洗衣机,能是小康吗?乡亲们,原谅我的糊涂吧。但也别反对我在心灵深处留下这一点乡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