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民国趣读·老城记》:
苏雪林:栈桥灯影
这座栈桥,位置于青岛市区中部之南海边沿,正当中山路的终点,笔直一条,伸入青岛湾,似一支银箭,射入碧茫茫的大海。
青岛栈桥,本不止一座,这座栈桥的全名是“前海栈桥”,示与那个位置于胶州湾里的“后海栈桥”,有所区别。不过前海的这一座历史久而工程大,又当繁盛的市区,游人对它印象比较深刻,故称之为“栈桥”而略去其头衔,有如西洋人家之父子,缩短名字的音节,以表亲昵,这座栈桥居然成为秃头无字之尊了。
说这座栈桥历史久,工程大,绝非夸张。它正式诞生之期为前清光绪十六年,距离目前,已有四十余年了。那时北洋海军正在编练,李鸿章命人在青岛湾建筑此桥,以供海军运输物资之用。原来桥身是木架构成,德国人占据胶州湾,改用钢骨水泥建筑,全桥长420余米,分南北两段,南段钢架木面,北段石基灰面。我国收回青岛以后,将南段也改为钢骨水泥,于桥之极南端,添筑三角形防波堤岸,桥面成为“个”字形,全桥之长为440米,还有座八角形的回澜阁,立于这“个”字形的桥头,游客登阁眺望海景,更增兴趣。
栈桥的北端,又有一座栈桥公园,比起中山公园的规模,这只算袖珍式的,但景物幽蓓可人意,设铁椅甚多,给予晚间来此纳凉的市民以不少的方便。
我们走到栈桥的南端,伫立在那防波堤上。新雨之后,乌云厚积,不知是哪一只无形的大手,把淋漓的墨汁泼在海面和天空,弄得黑沉沉的,成了吴稚老的漆黑一团的宇宙。海风挟雨意以俱来,凉沁心骨。空气这么潮湿,整个空间,含着饱和的水点,似乎随时可以倾泻而下。我们想今夕看月已无希望,那么赏赏栈桥的灯光,也可以慰情聊胜。
栈桥两边立着两行白石柱,每一柱头,安设一盏水月灯,圆圆的,正像一轮乍自东方升起淡黄色的月亮。月亮哪会这么多?想起了某外国文豪的隽语:林中的煤气灯,是月亮下的蛋。现在月亮选取东海为床,将她的蛋一颗一颗自青天落到软如锦褥的碧波里。不知是谁将这些月蛋连缀在一起,成了两排明珠璎珞,献上海后的柔胸。海后晚卸残妆时,将璎珞随手向什么上一挂,无意间却挂在这支银箭上了。
黝黑的天空,黝黑的海水,是海后又于无意间挂在银箭上的一袭黑绒仙裳,明珠为黑裳所衬托,光辉愈灿烂逼人。两排灯光,映在海波上,跃荡着,拉长着,空中的珠光与水中珠光融成一片,变成万条纠缠一起的珠链了。我们立身桥上,尚觉景色如斯美妙,从远处瞻望我们的人,哪得不将我们当作跨着彩虹,凌波欲去的仙子?
残夏的海洋气候,有似善撒娇痴的十四五女郎,喜嗔无定。我们出门时,清风送爽,天边已露出蔚蓝的一角,谁知到了桥上,我们所盼的冰轮,却又埋藏于深深的云海。不过看到了栈桥上的灯影,觉得月儿不升上来也好,她一上来,这一片柔和可爱的珠光必被她所撒开的千里银纱一覆而尽,岂非可惜之至!
云层可以隔断明月的清辉,却隔不断望月的吸力。今夕晚潮更猛,一层层的狂涛骇浪,如万千白盔白甲跨着白马的士兵,奔腾呼啸而来,猛扑桥脚,以誓取这座长桥为目的。但见雪旆飞扬,银丸似雨,肉搏之烈,无以复加。但当这队决死的骑兵扑到那个字形桥头上的时候,便向两边披靡散开,并且于不知不觉间消灭了。第二队士兵同样扑来,同样披靡、散开、消灭。银色骑队永无休止的攻击,栈桥却永远屹立波心不动。这才知道这桥头的个字堤岸有分散风浪力量的功能。栈桥是一支长箭,个字桥头,恰肖似一枚箭镞。镞尖正贯海心,又怕什么风狂浪急?
《栈桥灯影》
刘善章:“琴屿飘灯”之妙
小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北侧的青岛湾内,旧隶属即墨,德占胶澳后建灯塔于其巅,遂著称于世。日人曾改名“加藤岛”,我国收回后仍名“小青岛”。每于夕阳斜照时,小青岛之山色与四周之水光映射,形成了青岛前海著名的观海、乘凉、游憩场所。
小青岛距岸720米,海拔17米,面积为1.2公顷,绿地面积为0.88公顷,绿地率为73.3%。以“山岩耸秀,林木蓊郁”,并与胶州湾内之黄岛遥遥相对,彼黄此青而得名“青岛”。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有“青岛,县西南百里”,并在《山川脉络图》中标有这个孤立的小青岛。
这个“小如螺”的岛屿曾被称为“青岛”,在历代许多史志中都有记载。从现在史料来看,明代中叶就有“青岛”名称的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即墨知县许铤在《地方事宜·海防》一文中就记有青岛,而距岛1华里(0.5公里)的岸上陆地亦得名“青岛村”“青岛山”。随着港口海运活动的发展,青岛作为港口的海上活动亦日趋活跃,出现了“青岛口”的称谓。据道光版《胶州志》载:“金家口(今即墨)青岛口海船装卸货物抽取税银……”说明此时青岛口已是较正规的港口。
明初防倭在沿海设卫所,小青岛原为浮山所管辖。至清光绪十七年(1891),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移驻青岛后,青岛更成为海防重镇。光绪二十三年(1897),青岛为德国侵占,沦为德国殖民地。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由于小青岛原是一个孤立的小岛,所以群众也一直称其为“小青岛”。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人在岛上建立一座灯塔。塔身为白大理石构筑,呈八角形。塔高15.5米,分上下两层,内有螺旋式楼梯,初建时曾悬挂过绿式长明灯两盏,几经改进,成为现在的旋转式牛眼透镜,为德国制造,1997年更换西班牙制造白航标灯,原灯送秦皇岛航标博物馆收藏。这座灯塔海上光射15海里,是匡内外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标志。每当夜幕降临以后,塔上的红灯与栈术上的灯光在碧波上浮动,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故“琴屿飘灯”被誉为青岛十大景观之一,也被作为青岛标志之一。前人有诗赞曰:“领略青山不牢多,水中一岛小如螺。云鬟别有飘萧志,似向风前浴晚波。”
小青岛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曾一度辟为“小青岛公园”。40年代在t青岛筑有初具规模的防波堤,与陆地相接。后有人视其形如琴,又名“差岛”。继而在岛的北面也筑有一段防波堤,在两条防波堤上安设有琴岛特毛的路灯,建有石桌、石凳,建造了两座以琴岛和大海为主题的雕塑。
《小青岛公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