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温州市图书馆创办百年,本集《瓯风》特推出一组纪念文章,有潘德宝、陈光熙、金柏东、张玉亮、马斗全、邵余安等讲述与温图之缘。另陈则之遗文《新闻记者工作十二年》披露抗战时期温州新闻界旧事,颇有价值。而陆坚《旷怀淡定的不倦智者》、高克勤《夏承焘与上海古籍出版社》两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夏承焘的学术生涯。陈意怀念文章情真意切,写出了生动的张乘健先生。孙孺首度发现藏在日本的温州报告。方韶毅《想起次恺》则挖掘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画家。
民国不幸雁荡幸 ——序《民国雁荡山游记》
傅国涌
故乡雁荡山傲然屹立在帝国的漫漫长夜中,有记忆痕迹的也至少在一千年,甚至一千五百年以上,自我少年时代起,我就不断地读到雁荡到底是晋代发现、唐代发现还是宋代发现的讨论文章,而与我挨得最近的并不是帝国雁荡,而是民国雁荡,虽然我生时,民国在大陆谢幕已有十八年,但民国的气息仍充满了整座山,民国短暂的数十年间,雁荡才真正广为人知,不仅因为晚清时就进了小学国文教科书,更是因为解甲归来的蒋叔南,近二十年致力于雁荡的建设,大量的文人名流、显贵名将入山游览,雁荡开始为世人瞩目,学生的足迹也多有抵达,我家所在的谢公岭脚、东石梁洞、迎客僧那时也是人们必到之处。出现在许多作家、画家的笔下。自清康熙年间,我的祖先从福建长汀移居此地,二百多年过去了。故乡依然贫瘠而荒凉,唯有青山秀水、石头绿树,年复一年滋养着一代代山民。我是石头之子、雁荡山之子,我与民国的对话,其实早在少年时就已开启,只是当时没有自觉的意识而已。
卓永君是一九八一年生人,比我年轻多,我们同在一山却方言不通,他是芙蓉岭底人,对雁荡山有着深厚情感,筚路蓝缕,用力多年,收集了大量民国时期的雁荡山游记,搜罗之广,在我有限的视野中,似乎尚无人可及。他嘱我写几句话,我想到的即是雁荡山之子与民国的对话。我生于雁荡山,长于雁荡山,又在民国史中浸了二十多年,民国和雁荡几乎都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虽然如此,我读民国时代那么多游山客写下的游记,依然心存感念,如果不是他们的莅临,将山外大世界的气息带进来,也将雁荡山水之间的呼吸带回去,或化为笔下的文字,山中的小世界将是何等寂寞,仿佛一年年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的踯躅花,或是秋天里会开放的桃花,那些花为元代文学家、与我邻村的李孝光见过,也被明代大臣章纶见过,写下了《牡丹亭》的汤显祖见过,或许徐霞客他们也见过。
令我感到亲切的是,我笔下的人物张元济、高梦旦、蒋维乔这些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人,都曾来过我的故乡,蔡元培、李书华,先后两任北大校长来过,晚清民国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阮元、傅增湘、康有为、林纾、屈映光、吴稚晖、莫德惠、孙科、邵元冲……陈诚、顾祝同、罗卓英等将军,还有植物学家胡先骕、教育家黄炎培、作家郁达夫、《大公报》记者萧乾、画家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他们都来过。我小时候盘桓在山中,常常在石头上摸到他们刻下的字,或大或小,仿佛岁月都磨损不了他们的字迹。
专题
永嘉文脉的建构者 潘德宝 01
籀缘 陈光熙 09
馆缘•人缘 金柏东 18
那些年的那些人和那些书
——中华书局版温图日记出版琐忆 张玉亮 25
乐为他人做嫁衣 马斗全 31
感恩温图 邵余安34
记忆
新闻记者工作十二年 陈则之 40
苏步青先生为平阳中学题写校名(外一篇) 陈旭光 82
奇人高人俞龙孙 刘文起 93
乘鹤归飞真淡宕 健言犹在最书生
——怀念张乘健先生 陈 意 107
忆沙老话剑丹 徐宗帅 116
我家旧事 黄令嬿 124
我的如诗时光 陈 纬 128
人物
旷怀淡定的不倦智者 陆 坚 140
夏承焘与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克勤 163
想起次恺 方韶毅 183
笔记
《黄体芳集》增订余渖 德 宝 201
序跋 民国不幸雁荡幸
——序《民国雁荡山游记》 傅国涌 209
档案 一九一一年《温州事情上海领事报告》 孙 孺 216
编后
籀园百年
附:众筹名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