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散文精读·梁衡
0.00     定价 ¥ 36.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13092787
  • 作      者:
    梁衡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曾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展开
内容介绍
  静心且读,且读且思。本书是“且读”书系的一种。梁衡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总能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与依恋。本散文集由作家亲自审定,收录其创作生涯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分为抒情、人物、游记、小品四辑,包括《何处是乡愁》《觅渡,觅渡,渡何处》《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等35篇,均是进入梁衡文学世界必读的精品。

展开
精彩书摘
  夏感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984年6月
  ……
展开
目录
抒情
夏 感 . . . . . . 002
秋 思 . . . . . . 004
海 思 . . . . . . 007
沙 枣 . . . . . . 010
母亲石 . . . . . . 015
百年震柳 . . . . . . 018
何处是乡愁 . . . . . . 025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 . . . . . 032
人物
读韩愈 . . . . . . 040
读柳永 . . . . . . 048
乱世中的美神 . . . . . . 055
把栏杆拍遍 . . . . . . 075
觅渡,觅渡,渡何处 . . . . . . 085
大无大有周恩来 . . . . . . 093
邓小平认错 . . . . . . 116
百年明镜季羡老 . . . . . . 119
青山不老 . . . . . . 130
跨越百年的美丽 . . . . . . 133
游记
晋 祠 . . . . . . 142
泰 山 . . . . . . 147
长岛读海 . . . . . . 155
冬日香山 . . . . . . 162
西柏坡赋 . . . . . . 165
壶口瀑布记 . . . . . . 167
嘉兴南湖红船之铭 . . . . . . 169
草原八月末 . . . . . . 171
天星桥: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 . . . . . . 176
小品
年 感 . . . . . . 184
说经典 . . . . . . 187
说兴趣 . . . . . . 192
你不能没有家 . . . . . . 195
书与人的随想 . . . . . . 201
美是怎么一回事 . . . . . . 206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 . . . . . 212
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 . . . . . 215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