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从未贪恋:爱情原本就是这样清洁(民国女神林徽因的爱情哲学)
0.00     定价 ¥ 42.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2958412
  • 作      者:
    沈念
  • 出 版 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沈念,80后畅销书作家、编剧。内心柔软而不失坚韧,尝遍百般滋味,却始终跟随心灵的脚步,用优美的文字书写恬淡的心境,疗愈自己亦治愈他人。

热爱研究民国女子、民国风物。已出版畅销书《原来你也在这里:传奇与世俗之间的张爱玲》《活着就是要纵情绽放:三毛传》《历史深处的美丽》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从未贪恋:爱情原本就是这样清洁》作者认为在民国那如梦似幻的黑白剪影里,美貌与才华兼备的女人不止林徽因一个,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也不止这一桩。阮玲玉、张爱玲、蒋碧薇、萧红……她们有出众的天赋和才华、令人羡慕的容貌与智慧,却总是因为爱情,伤了自己。

《从未贪恋:爱情原本就是这样清洁》评价林徽因是民国才女中的异类,她就像流水,灵活柔软地避开了执着的利刃,从那风花雪月的迷阵中,全身而退。面对热烈追求的徐志摩,她爱过、怨过、念过、欣喜过、盼望过,却从未贪恋过;面对情深意重的丈夫梁思成,她爱他所爱,倾心相伴,甘愿忍受动乱时局下的艰辛与贫困;面对默默守护的金岳霖,她以礼相待,选择将这稠密的心思隐于微笑,隐为静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林徽因算得上是爱情的终结者吧!她的性格中占上风的始终是理智,任何时候,任何境况,她都不会让自己的生活失控,让自己过于狼狈。梦里,她可以比谁都诗意,一旦觉醒,又比谁都清醒。


展开
精彩书评
  她很美丽,很有才气。
  ——冰心

  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
  ——沈从文

  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
  ——费正清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z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徐志摩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辑 那一抹康桥烟雨
  康桥的雨雾,从来无须约定,常常不期而至。
  谁也不曾想到,一场异国的偶遇,
  竟让两个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相似的自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有人说,世间红尘不过是痴男怨女所编织的一场春朝秋夕的美梦,任半生如何纸醉金迷,终究化作飘零。但无论承认与否,这一场或哀怨或甜蜜的梦终将幻化成蝶,如影随形。
  都以为红尘为伴则安乐,却道凡尘俗世风景万千,一往情深未必得以白头,或许无疾而终是干柴烈火的结局,又或许一见钟情终究得以细水长流,那无法探究的迷离仿佛成为每一个时代的男男女女为之追崇的信仰。毕竟情窦初开时,试问何人不曾幻想过浪漫且唯美的爱情,不曾贪恋过世俗红尘中的云端美梦?其中少女怀春之意更难免多思,思多了煎熬难当,恍如独坐兰舟不知所向,空有裙摆轻飘却寻不得含苞的花蕾,难免百爪轻挠。常人即便如此,更不用说如林徽因这般天生诗意满盈的花季女子。
  此时,林徽因正端坐在摇椅上,起居室内壁炉的火光摇曳着,把身影照得忽长忽短,但她却无暇关注。在她对面坐着一名儒雅清秀的男子,此时正谈论着英国诗人济慈的作品《夜莺颂》,他妙语连珠的点评与洋洋洒洒的话语让林徽因听得入迷,这位温文尔雅的男子正是当时小有名气的留洋学者徐志摩。
  不知不觉夜雾渐浓,两人虽交谈甚欢,亦不禁略感疲倦,于是便相约来日再聚。送走了来客,林徽因回到起居室中,依偎着壁炉回味着方才的点滴。不知为何,近日徐志摩往自家里探访的频率稍稍密集,以致林徽因每当夕阳西下心中总多了一丝期盼。
  说是期盼,却又无法忽略心中那隐隐的不安。那一年,徐志摩23岁,她16岁,面对气度儒雅的徐志摩,试问一个正处花季的妙龄少女又如何能做到心如止水?一切恰如勃朗宁的诗歌所写:“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了。”
  现在回想起来,人生真的恍然如戏,若不是那远渡重洋的决心,恐怕伦敦此时的点滴亦不会被林徽因所遇见,也就没有了后来为世人乐道的康桥之恋。
  1920年春天,整个北京城一如既往地阴雨蒙蒙。在这个再寻常不过的季节中,当时就读于培华女子中学的林徽因却由于父亲的一纸书信迎来了新的人生。
  书信上是林徽因所熟悉的笔迹,字字苍劲有力:“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期盼与喜悦从林徽因的心中油然而生,原以为只能在书上得以窥见一斑的欧洲如今近在咫尺,林徽因小心翼翼地收起信笺。北京城的天气依然重云如盖,但在林徽因看来,斜风细雨中却有一丝清风送爽的畅快。
  接下来的两个月,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均在海上客轮中度过。浩瀚无际的印度洋上,浪涛日夜汹涌着,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很多人认为,海上的生活是寂寥的,但在林徽因眼中,客轮上的生活却是如此充满诗意,每日在海风轻抚中观日出日落,看云卷云舒,乐在其中且悠然自得。
  按照原先制定的出访流程,林徽因随着父亲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等国家,此前从未迈出国门的林徽因在游历中看尽了各地名胜建筑,这为她日后的建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z终,父女二人的旅程结束于伦敦。由于父亲林长民长期驻外公干,林徽因只能独自留守于伦敦的寓所中。初次远离故国的她虽然对眼前的新环境充满好奇,但无奈孤身一人,只得深闺独处,沉浸在浓厚的寂寞中无所适从。
  一个人的时候,她喜欢依偎在窗前,手捧着英文书沉醉其中,以消磨日复一日波澜不惊的时光。在她手中,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勃朗宁、丁尼生等名诗人的诗歌一本接一本轮换着,尽管在国内她早早读过这些书籍的译本,然而当她读过原著后方才发现,国内的文言文译本根本无法传达原文那优美动人的情愫。也许,正是这一段静谧的时光,唤醒了她对文字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期盼。
  世事便是如此奇妙,恰是在此等期盼爱情的年纪,徐志摩的出现满足了林徽因对爱人的所有幻想,儒雅的气质与诗人的浪漫恰好把一颗充满诗意的心填得满满当当,枯燥无味的日子也逐渐充实得恰到好处。
  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是气质儒雅的才俊,且不说是在异国他乡的街头,哪怕将二人丢落在茫茫人海中,他们终究会被对方所吸引。很多时候男女之间便是如此奇妙,有缘之人远隔重洋亦可相遇相知,无缘之人即便紧紧相拥亦难免同床异梦。
  也许是伦敦的烟雨太过撩人,又或许是异国他乡总有孤独萦绕,此时的林徽因早已对眼前人心生情愫,纯粹而美好的情感无关世俗,亦无关岁月。而林徽因所不知的是,那个从容儒雅的男子此时也为了她而夜不能寐。
  至于这一段情究竟是缘是债,是苦是甜,是喜是悲,旁人不得而知,更不要说置身其中如痴如醉的当事人了。但无论怎样,对于这对男女而言,缘深之时便是春日好风光。
  多情才子徐志摩
  秋风轻微,细雨纷飞,伦敦的烟雨总是如此朦胧轻柔,烟云在残阳的辉映下变得橘红。在林徽因眼中,伦敦的雨不如故乡的烟雨那般唯美,也没有那无法言语的悲欢,但这雨点却在林徽因的心中平添了一丝寂寥,让她感到焦虑和不安。
  自跟随父亲来到伦敦,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孤独与思乡之情时刻萦绕在她脑海中,她开始想念学校里无忧的时光,想念家中无拘的日子,而此时却只能在缓慢的时光中独自感伤。
  若不是父亲的叫唤,林徽因定还沉浸在伤感的思绪中无法自拔。循声而去,发觉父亲与客人正在起居室内畅谈。只见来者儒雅自如,此时门外虽细雨飘零,可他却依旧翩然潇洒,不见一丝狼狈。林徽因一眼认出来客正是徐志摩,至于他究竟何时到来,林徽因不得而知,想必是自己方才太过沉迷。
  此时,一直神态自若的徐志摩见林徽因前来,微微一怔,随即起身向她点头致意,两人相视一笑,他上扬的嘴角依旧真挚温柔,恍如冬日的暖阳一般暂时抹去了林徽因心头的感伤。
  整个晚上,徐志摩与林长民在雨声中促膝长谈。自相识以来,他们这对忘年交无所不谈,偶尔谈论当前的局势,也会对英国的文化加以探究。比起林长民,徐志摩虽然阅历尚浅,可其独特的见解总让林长民不住地拍手称快。如林长民这般阅历都为徐志摩的才思与见解所吸引,更不用说一旁为两人沏茶添柴的林徽因了。
  关于徐志摩,作家苏雪林曾如此评价,“徐志摩,这位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这位活动文坛,不过十年,竟留下许多永难磨灭的瑰丽果实的诗人;这位性情特别温厚,所到处,人们便被他吸引、胶固、凝结在一起,像一块大引铁磁石的诗人”。这样的人后来能引得无数名媛为之倾心,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他的潇洒倜傥,他的儒雅浪漫,终究离不开幼时锦衣玉食的生活以及书香门第的教养。
  徐志摩出身富贵之家,父亲是江南富商徐申如。从出生起,他便被寄予厚望。三岁那年,徐申如便聘请了当时z有名的私塾先生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幼年便展现出文学天赋的徐志摩,13岁那年写了《论哥舒翰通关之败》,赢得长辈的赏识,一时间“徐家神童”的说法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1918年,徐志摩拜入当时学政两界地位颇高的梁启超门下。也就是这一年,公款留美热潮爆发,徐志摩遵从父命赴美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本来徐申如打算让儿子留洋进修一段时间后便继承家业,然而徐志摩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后发现自己对经济学没有丝毫兴趣,便私下离美赴英,并在作家狄更生的帮助下成为剑桥大学的特别生,剑桥严谨的学风与自由的生活让徐志摩尝到了自由的美好。
  不难看出,徐志摩的成长历程是高于时代的,他不必如当时平民百姓般为生活而苦恼,自小优质的教育与殷实的家境使他拥有了高于生活的独立追求。也许,他的多情与无情、痴情与哀情,仿佛自出生之日起便如影随之,恰如胡适的评价一般:“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生活的不可思议之处便在于每个人总会在那么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改变生活的轨道。在狄更生的引荐下,徐志摩与林长民一见如故,很快二人便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交。徐志摩惊叹于林长民的见识与谈吐,而林长民更是对这个风度翩翩的后起之秀爱护有加,因此徐志摩亦乐于常到林长民家做客。
  随着徐志摩与林家的交往越发频密,他与林徽因之间也渐渐熟络起来。很多时候,徐志摩惊叹于林徽因活跃跳脱的思维,她对世界的理解既有深厚的传统之美,同时亦不乏独特的见解与些许专属于年轻人的叛逆,这一切都恍如一株即将破土而出的绿芽,使徐志摩不禁萌生爱怜之心。
  不知从何时起,徐志摩发现自己每每有空便不由自主地往林家奔去,就连他自己也开始混淆,究竟是去找林长民,还是仅仅想见林徽因一面。好几次到林家拜访时恰好林长民外出公干,徐志摩在失落之余内心却又升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窃喜。
  如今,林徽因回到居室之中,方才送走了徐志摩的她此刻遥望着天上的星海,她正在犹豫去还是不去。因为就在方才送客的瞬间,徐志摩向她发出了同游康桥的邀请。也许当时,没有哪位女子能够抵挡这份邀约。回想随父出游的这些天,徐志摩的出现的确让自己在无尽的枯燥与寂寥中寻得一丝慰藉,林徽因很清楚自己的确喜欢与这个如诗般深沉浪漫的男人交谈,也隐隐期盼着每一天都与他相见。
  夜空怀抱着星光,落在每一扇半开半掩的心窗上。如果说世间的男女情愫均源于慌乱的眩晕,那么如今林徽因的心中除了少女的羞涩外,亦多了份惊喜与期盼。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那一抹康桥烟雨


康桥的雨雾,从来无须约定,常常不期而至。谁也不曾想到,一场异国的偶遇,竟让两个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相似的自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 003

多情才子徐志摩 / 008

那一段清浅的康桥时光 / 012

爱是一场互相成全的细水长流 / 016

你记得也好,z好你忘掉 / 019


第二辑 转身天涯莫思量


世界上z坚韧的不是石头,是水。林徽因就像流水,灵活柔软地避开了执着的利刃,从那风花雪月的迷阵中,全身而退。


重遇昔日翩翩少年 / 027

无缘相依,再执着都是枉然 / 032

不过是一生温情相伴 / 036

飞来横祸,病榻交心 / 040

新月社:墨客的落脚地 / 045

文坛盛宴聚三友 / 049

转身天涯不思量 / 054


第三辑 百般相伴烟火处


这终是林徽因想要的,拥有浮世里z安静的烟火,感悟生命里z难言的幸福。


那一段刀山剑树的日子 / 059

简单惬意的宾大时光 / 065

痛失至亲的悲伤,只有你懂 / 070

坚定理想,游子学成归国 / 075


第四辑 莫不如尘埃落定


世事流转,长路漫漫,总有一个人的出现,会令你甘愿舍弃自由,不再流浪。


从此我冠上你的姓 / 081

新婚旅行的甜蜜 / 085

父亲病逝,伤痛中合力设计墓碑 / 089

香山月好,以诗会友 / 094

志摩失踪,相思不知处 / 098

飞机失事,物是人非 / 102

“康桥日记”之争 / 106


第五辑 战火硝烟鸾凤鸣


面对满目疮痍的生活,她与生俱来的那股子倔强与坚韧,终究还是派上了用场。


日寇铁蹄之下,颠沛流离地奔逃 / 113

战火纷飞间相濡以沫 / 117

定居昆明,与老友相聚畅谈 / 122

于乱世中守住清明 / 127

重返来时路,如同梦一场 / 134


第六辑 势均力敌的爱情



对于古建筑,他们一开始就是当作一种神圣的事业来献身的。


运筹帷幄,清华建筑系步入正轨 / 141

日夜奋斗,庄严肃穆的国徽出炉 / 145

测图绘样,终成灵魂丰碑 / 149

呕心沥血,保卫古城 / 152


第七辑 深情难料意难消


喜欢一个人,爱一个人,是一件深厚久远而又私密的事,它可以是一生一世一辈子。


半生无相思,一眼定余生 / 159

一辈子择林而居 / 162

爱她就成全她 / 166

陪伴是z长情的告白 / 170


第八辑 万古人间四月天


有些人,有些事,是她一生无法回避的缘。而她所感念的,就是那些存在,那些生命。它们,丰盈了她一生的记忆。


太太客厅:让自由与诗意绽放 / 175

病中笔耕不辍 / 179

华枝零落,永远的人间四月天 / 183


后 记 林徽因生命中的三段情缘


徐志摩:佳偶天成,奈何缘难聚 / 189

金岳霖:月明人望尽,相思落谁家 / 194

梁思成:缘深之时便是春日好时光 / 199


附 录:林徽因生平大事记 / 205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