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人生的节气
0.00     定价 ¥ 69.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1301692
  • 作      者:
    季红真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部人生的节气,一幅时代发展的缩影。
展开
作者简介
  季红真,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传记文学作家。1955 年生于浙江丽水,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教授。著有文学评论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等六种、《浮尘漂流记》等各体散文四种、《呼兰河的女儿——萧红全传》等文学传记两种,另有长篇小说、译著及编著十余种。获当代文学研究会颁发“1988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奖”、首届“萧红研究奖”等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独具妙思地将“遛电影”“翻旧书”“做女红”“说闲话”“辨名物”“行夜路”“读注释”等二十四种在其人生中留痕的经历与体验,套用自然界二十四节气,细腻而敏锐地捕捉那些过往中的无尽流转,关于生活姿态、个人情致,也关于小情怀背后的大时代,描画出别样的人生图景。作者绝非单纯呈现这些生活点滴,而是常常从某个情感体验出发,放置到文学、历史的大视野中,并拉伸至人生的纵横层面,读起来,既有人生波澜起伏的交错感,也有被某一瞬间打动的小幸福。
展开
精彩书摘
  《人生的节气》:
  捕鱼和狩猎一样,大概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创造出最古老的文明。在中国至少可以上溯到六千年以前的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陶器上都有鱼形的纹饰。道家信仰中的太极图,是以黑白相交的两条变形鱼来概括对于宇宙的基本看法。西南少数民族的铜鼓铭文中,也有不少鱼的图案。特别有意思的是,断发文身的人竞渡的场面。他们驾的龙舟很小,而鱼却很大,在散点透视的平面构图中,船仿佛是在鱼群中穿行。而且,就是在生态环保的意识普及全球的今天,越来越严格的禁止使打猎几乎成为犯罪行为,而基本退出人类的生产范围,捕鱼的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尽管工具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内容。可以说捕鱼是人类贯穿古今的一项重要生产方式,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无论中外,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多取材于捕鱼。已故的中国名作家汪曾祺,在《故乡人》中,有一篇即是《打鱼的》,详细地记载了故乡捕鱼的方法。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更是经典的叙述,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名扬全球。那个独自架着一只小船在海里捕鱼的老人,紧紧抓牢绳索,与风暴和鲨鱼搏斗,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虽然最终得到的只是一条鱼骨,但生存的顽强却寄托了现代人对于生命价值的独特理解。据说故事是海明威听来的,但关于捕鱼的大量细节却好像出自行家里手。始知人可以独自驾船在海里捕鱼,我也是得自海明威的著作。
  在中国古代,捕鱼的知识非常丰富,保留在大量的古汉语词汇中。比如捕鱼的工具,最通常是用网,《诗经·新台》有“渔网之设,鸿则离之”。而且,至今仍然如此。记得幼年的时候,院子里的小伙伴儿经常玩儿的一个游戏就是模仿用网打鱼的情景。两个大一点的孩子高举着搭起来的手,象征着渔网。一群小孩子后面的拉着前一个人的衣服后摆,转着圈鱼贯着从“渔网”下钻过去。所有的人齐声唱着一首歌谣:“一网不捞鱼,两网去赶集,三网捞一条小尾巴鱼。”“小尾巴”一词可以任意地无穷反复,全凭“渔网”的好恶。歌谣完结的时候,两个大孩子的手臂落下来,被扣住的那个孩子就是落网的鱼。游戏重新开始,虽然简单却有不尽的乐趣。由此也可以看出,用网打鱼的活动反映在民间文化的形态中。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对于渔网有着详细的分类,大的渔网称“罛”,小的渔网叫“罜?”,用竹竿支架的渔网为“罾”,捕捉小鱼的细眼网名“罭”,兼能捕鸟的网是“罨”,“罟”则是所有网的总称。由用网捕鱼的基本方法推及其他,所有捕鱼的方法几乎都有相关的语义联想。古代的网大概是用麻或丝的绳编织的,但是一些用竹子做的渔具也用相同的偏旁,比如“罩”最原始的语义是捕鱼的竹笼。不仅如此,其他的捕鱼方法也都冠以同一个字头。比如,“罧”是积柴在水中取鱼,先将柴草放入水底,然后敲击船帮,鱼因恐惧而钻进水下的柴草中,然后捞取柴草得到藏在里面的鱼。这种捕鱼的方法大概已经失传,我走过很多地方也没有遇到过。又比如“□(无此字)”,《辞海》里说明是古代夹鱼的工具,但是如何夹则没有说明。“□(无此字)”是“罱”的本字,夹鱼大约和罱河泥的方法相近。钱载《罱泥》诗:“两竹分手握,力与河底争。……罱如蚬壳闭……”,幸运时便能夹到鱼。“罶”的注释更简略,只说是古代的渔具,材料和方法都无记载。现代捕鱼的词汇则更繁杂,多数是以不同的动词和“鱼”组成动宾词组,比如钓鱼、淘鱼、摸鱼、拦鱼、捞鱼,等等。这些动词不专门用于捕鱼,因此也没有古代相关字的同一偏旁。而且获得鱼的方法除了捕之外,还包括人工养殖。捕鱼的智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带有贬义色彩,“渔”又指涉所有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所谓“坐收渔人之利”。
  在脱离了渔网捕鱼之后,在所有的捕鱼方式中,钓鱼的方式最古老也最普遍。城市里的工薪阶层,双休日的时候,到人工挖掘的鱼塘去钓养殖的鱼,是休闲的重要方式。与其说这是一种生产方式,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调节。钓鱼的这一特殊意义,也是从古延续至今,在古代渔、樵并列代表归隐的主要方式,是传统士大夫阶级推崇的至高文化境界。无论是神话中的姜太公,还是历史人物严子陵,都是以在山野垂钓的方式远离政治纷争,避祸于乱世,获得精神的独立与逍遥。从柳宗元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到清代王士祯的“一人独钓一江秋”,都寄托了遗世独立的精神与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以一个“渔”字而能概括所有捕鱼的方式,也只有汉语才有这样丰富的简约。
  ……
展开
目录
再版序
自序 远行客古今如梦

忆渔事
挖野菜
做女红
遛电影
翻旧书
蹲车站
说闲话
辨名物
读注释
种纸田
串亲戚
会朋友
听音乐
访古迹
遭梦魇
行夜路
乘出租
吃小吃
下饭馆
写情书
买东西
观风景
看美人
逛书店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