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聚一谈的茶客》:
少时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读到“晴窗细乳戏分茶”,总对“分茶”一词不得其解。后来,长居杭州,便中请教专家,才知道“分茶”是宋元时煎茶品茗中的一种逸趣。茶煎汤后,上浮细沫如乳,用箸搅之,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借以观赏。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一诗,曾专门记述了老僧分茶时茶汤中显现的奇妙景象:“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曾见有的注家,把陆诗中“晴窗”一句注为:借睛窗之光,分拣茶叶,鉴别质量等级。释义欠准确。宋时所用都是饼茶、团茶,尚无散茶制法,如何分拣?
上述放翁这句诗也使人知道当时茶中上品其浮沫色白如乳,色翠绿者即非上乘。所以,蔡襄为范仲淹改诗一事,曾传为文坛佳话。蔡将范诗中“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改为“黄金碾畔玉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身居龙图阁直学士高位的范仲淹,对此谦逊而感佩地说:“君善鉴茶者也,此中吾语之病也。”蔡曾任福州、杭州知州,对茶确有研究。《茶录。》一书,就是他论茶、论茶器兼论烹茶之法的专著。
昔日茶色贵乳白,后世茶色贵翠绿,大约主要是制茶及煎泡方法不同的缘故。据记载,古人饮茶,开始是用野生鲜叶,到了曹魏始有采叶做饼的方法,目的是方便携带和保存。唐代发明了蒸汽杀青捣碎制饼烘干法,宋代又有于蒸青之后压榨去汁做成蒸青团茶之法。那时饮茶,要将茶饼或茶团弄碎碾细,置于容器烹煮,饮时连同茶末一同下咽。所以唐宋诗文中均称“煎茶”“烹茶”“煮茶”,而无“冲茶”“沏茶”“泡茶”之称。陆游、杨万里时代的文人墨客、僧尼道士以“分茶”为茶道中之一乐事,就是这么来的。
西湖群山皆产茶。西湖种茶始于何代何人,其说不一,《西湖志》等书对此亦乏详确记述。但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已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当时所产之茶,名为“白云茶”“香林茶”“宝林茶”。至北宋苏东坡知杭州时,对西湖种茶的历史曾有考证。他认为西湖最早的茶树,在灵隐下天竺香林洞一带,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385-433)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故苏诗中有“天台乳花世不见”,林逋诗中有“白云峰下两枪新”等句(白云峰在上天竺)。此说和《茶经》之记载正相吻合。如以此说推断,西湖种茶最迟当始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而倡导种茶者,多与从事宗教佛事的人士有关。所以,除野生之茶外,古代人工种植之茶树,多在名山古刹附近。据专家说,这是因为寺庙僧尼均奉斋戒,以茶代酒;而且饮茶可以提神,避免在坐禅修行时为睡魔所扰。
饮茶而讲究茶叶,始于唐代。推重何处出产之茶,则因年代而不相同。如唐代重阳羡(今江苏宜兴)茶,宋重建州(今福建建瓯)茶,清代则重武夷茶、龙井茶。可见西湖龙井茶之名重于世是比较晚的。
龙井茶至清代始得被推重,这大约和上述制茶工艺的演进有关。制茶由饼茶、团茶而逐渐演进为后来的散茶;饮茶由烹、煮演进为后来的冲、沏,是明清以来的事。演进的原因,是后者较之前者制作简便,省工省时,更重要的是保持了茶叶的色、香、味、形,大大提高了茶汤的品质和品茗的真趣。
西湖龙井茶,就是在这种演进中,充分显示了它们的优势,以其色香味形“四绝”而后来居上、独步天下的。
西湖群山依江带湖,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尤其在春茶旺发时节,不时细雨蒙蒙,山坡溪涧之间的茶园,时与云雾为侣。加以茶园多系微酸砂质土壤,通气透水,有效磷含量丰富,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其中尤以狮峰、龙井、云栖、梅家坞所产之茶品质最优。昔日即按此分为“狮”“龙”“云”“梅”四个品类。近几十年来,已将其归并为“狮”“龙”“梅”三个品类。其中以狮峰龙井为诸茶之冠,1981年曾荣获国家金质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