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谢幕:致敬褚时健先生
下午3点半,刚完成一个比较重要的商务洽谈,出门的那刻心情愉悦,打开手机,一条新闻映入眼帘:“烟王、橙王褚时健在云南玉溪去世,享年91岁。”心脏突然像被撞击了一下,有很强烈的心痛感。
我不认识褚时健先生,或应这样说,我认识他,但他不认识我。若说我们的共同点,至少有两个:其一,都是云南人,属于老乡;其二,性别一致,都是男性。
前几年,我特别喜欢看人物传记,杰克·韦尔奇、乔布斯、伊萨多夏普、施正荣、王健林等人的都有涉猎,当然,也包括云南老乡褚时健。记得当时看完《褚时健传》,我还专门写了一篇读后感。人似乎很容易健忘,如今,我已很难回忆起看完书时的那种触动和震撼。
有关褚时健其人,不必赘言,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神奇体质”——做什么成什么。做糖厂厂长,能把经年亏损的企业救活,且做得风生水起;51岁接手玉溪卷烟厂,成就了一代烟王的传奇;74岁高龄借钱承包了哀牢山上上千亩土地种橙子;80岁,褚橙上市,并在耄耋之龄成为“橙王”;90岁,他将企业交给儿子打理;91岁,他为自己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完满的句号。褚时健,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并未读过多少书的匠人,一个做事喜欢钻牛角尖的执拗之人,一个做一行爱一行且能做成一等一的商人,一个永远保有好奇和好学之心的老人,一个能在人生跌落谷底时依然保有奋斗激情的强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精神的大写的人。在91个春秋后,他为自己精彩且波折的一生做了完满的谢幕。
记得某记者采访褚时健时问,如果让您给自己撰写墓志铭,您会写什么呢?褚时健当时的回答似乎是:“褚时健,属牛。”不知他的墓碑上会否真的写上这几个字,但梳理褚先生的一生,“属牛”二字确实可以准确概括其一生的跌宕起伏、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牛,十二生肖之一。国人向来对牛有着特殊且亲切的感情,因为牛是农民种地时的好帮手,吃苦耐劳、容易养活,不挑食、不偷懒、不奸诈。对牛的溢美之词也不少,孺子牛、老黄牛等,当然,也不乏牛鼻子、牛脾气等形容个性执拗的词语。当代创业管理中,“狼文化”已被说到味如嚼蜡的地步,我倒认为孺子牛的匠心精神更为实用。
褚时健,愿这个一生耕耘的老黄牛,在天国能一路走好。
致敬褚时健先生!
2019年3月5日
你好,世界
看了一篇有关朴树的文章,《朴树:终于可以坦然地,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了》,颇有感触。当时,就有一点写字的冲动,随后便找了家咖啡馆,写下了这些不知所云的文字。
喜欢的音乐人中,朴树不算最心仪的,但他的那首《平凡之路》却是每次去KTV的必唱曲目,包括以前也很喜欢《那些花儿》《生如夏花》等。朴树的歌,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每当心有彷徨或愁云不展时,听听《平凡之路》《生如夏花》《白桦林》,总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也能得到片刻的安详。好的音乐就应该是这样的。
有一次,朴树受邀参加一个综艺节目,主持人说,“这次很难得邀请到你。”朴树居然很坦荡地说:“最近有点缺钱,所以才来。”朴树果然还是那个朴树,是那个大学退学,不愿参加商业演出的少年。还有某年冬天,他一个人到什刹海公园,为陌生的路人唱了一首《猎户星座》。简单、干净、不做作,这样的他似乎与这个世界有些格格不入,也与我们所理解的生活常态很是不同。
可能有人会说,要不是靠着音乐赚到了足够的生活费,他能这样桀骜和干净吗?我想,这就是思维的不同了。我所理解的朴树,不是因为赚到钱而桀骜干净,而是因为桀骜干净,以及具备才华和追求,才能赚到钱,或者说得再直接一点,对朴树而言,赚钱一定不是他的主要目的。朴树是世界送给我们的礼物,是所有心有所属、追求简单干净的世界的人的一个榜样。写到此处,忽然想到韩寒。同朴树一样,他也是大学期间中途退学。他没有像比尔·盖茨那样成为伟大的企业家,而是成了作家,做了导演。这个世界,也因为有了他们,得以充满更多的颜色和不一样的味道。世界可以这样,世界可以那样,关键是,你想怎样?
2019年2月25日
纪念胡适先生
1962年2月24日,胡适先生在台北仙逝,至今57年。他曾说过,如果没有胡适的思想,怎么会有胡适这个人呢?有说他有35个博士学位,也有说13个博士学位,我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愿意在一个人的学位数量上费心神,无论13,还是35,目前为止,在中国是找不到第二个人了。胡适先生的博学、多识,以及他留给后人2000万字的各类著作,足以彪炳其在中国历史及文坛上的地位。
其实在去年以前,我对胡适先生是不怎么熟悉的。去年有次在书店,也说不清什么原因,随手买了《胡适论世相》《胡适谈名著》两本书来看。在《胡适论世相》中,我看到了一个文化人,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关注与呐喊。
若论民国时期写散文的功底,胡适应排不到前五,彼时的大师实在太多,沈从文、郁达夫、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随便一个都是把玩文字的高手。但若说关注社会问题,诊断国民文化的病理,则胡适在某些方面是比鲁迅先生还用心的。可以这样形容,鲁迅是用一个个故事和社会现实,披露当时社会的缺陷和昏暗,提出问题,但方式比较偏激,而且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胡适则希望提出解决方案,包括向西方学习,包括改变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陋习,如裹小脚、做八股、吸鸦片等。他深知战争对百姓的负面影响,所以,他是渐进的、温柔的,也是矛盾的。
在《我们走那条路》中,他提出,贫穷、疾病、愚昧、贪腐、扰乱是能形成共识的社会的敌人,是我们坚决不需要的,如果说走哪条路(可能民国时“那”和“哪”通用)我们暂时没有答案,但至少我们走的路,应该是不要贫穷、疾病、愚昧、贪腐、扰乱的路。此文放到现在阅读,依然十分适用。他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自信的世界,是忧国忧民的世界。他怀有对国家极大的爱与热情,希望用一己之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富裕、更健康、更文明、更公正、更稳定。
当然,如果从现实角度说,他想要的太多了,而且也太难了。但有一点是必须客观承认的,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很有文化的好人!
纪念胡适先生。
2019年2月25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