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老贵阳/民国趣读·老城记
0.00     定价 ¥ 62.8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511230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与一座老城的美丽邂逅、细笔勾勒的山城记忆、领略独特的黔贵风情、目睹层出不穷的新鲜事儿、感受人文荟萃的西南山城、品味绽放在舌尖上的别样烟火、听行商坐贾的喧嚣市声、忙里偷闲做一个爽朗的贵阳人、探寻文化名家的筑城足迹……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贵阳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再现了老贵阳人的性情与生活。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展开
精彩书摘
  《老贵阳/民国趣读·老城记》:
  何静梧:“贵阳”之名的由来
  初次到贵阳旅游的人,都想知道“贵阳”这个名称的由来,“贵阳”之名较早见于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一书。为什么叫“贵阳”呢?该书说:“郡在贵山之阳故名。”古代在地名的命名中,常以所在地附近的山水阴阳向背取名,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这就是说,贵阳因为在贵山的南面所以得名。
  这贵山在何处?同一部书中记载:“贵山,在治城北二里,孤峰峭拔,兀出群山。鸦关在其后,又名贵人峰。郡之得名以此。”从里程、山势、鸦关的位置来衡量,贵山当是今天六广门外的关刀岩。
  1568年(明隆庆二年)6月,明王朝政府将程番府由程番(今惠水县)移至今贵阳地。第二年,即1569年(明隆庆三年)3月,改程番府为贵阳府。贵阳正式作为行政区域的名称开始于此。但是,早在贵阳府成立前数百年,“贵阳”作为地名已经出现。在上面所引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一书中,有两篇文章特别值得注意。一篇是肖俨的《城隍庙记》,这篇文章说:“……况公(指南宁伯毛荣)以文武材勇受命来镇贵阳,于兹三载,首征都事,开锋破寇,大著功烈,而政行人服,四境肃然。”另一篇是陈宜的《东岳庙记》,此文称:“盖以门神位居东环,职司生育,有功于世,而为民之利。故而,贵阳城之东北,旧有东岳神庙。”肖文和陈文均写于1469年(明成化五年),这两篇文章中都明白地提到“贵阳”。另据《明实录·洪武实录》载:洪武二十二年三月庚午(初一),“遣使命征南将军颍国公傅友德等还军,分驻湖广、四川卫所操练。延安侯唐胜宗驻黄平,都督张铨、王诚、孙彦驻贵阳。”由此可知,“贵阳”作为地名距今至少已有600多年以上的历史。
  在“贵阳”这个地名出现前,宋朝把今贵阳地叫贵州。元朝改贵州为顺元,称顺元城,然而史书仍多称贵州。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省建立后,贵州既是省名,又是省会名。“贵阳”作为地名出现后,虽然称“贵阳”的人越来越多,可是直到明末崇祯年间,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贵阳时,还把贵阳称为贵州城。可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贵阳”和“贵州”两名并行不悖,均可指今贵阳地。
  贵阳府成立后,数百年来贵阳的行政建置多有变化。1914年1月,废除贵阳府,设贵阳县,这是贵阳作为县名的开始。1941年7月1日,取消贵阳县,正式成立贵阳市。从此以后,贵阳作为市的名称一直未变。
  《“贵阳”名称的由来》
  姚钟伍:甲秀楼,老城记忆的守护者
  在贵阳,甲秀楼绝对算是最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这座形态大气的楼阁,无论风雨,守护贵阳已经四百多年。
  甲秀楼是一座三层楼阁,就建在巨大的“鳌矶”之上。它总高22.9米。底层白色石柱,褐色花棂门窗,碧绿的琉璃瓦顶,镶金黄色琉璃瓦脊和宝顶,那华贵典雅的气韵缓缓飘逸,可谓“先声夺人”。底层楼柱上悬挂有清人刘玉山作的长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越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起中原半壁。却好把乌蒙菁扫,马撒碉隳,鸡讲营编,龙香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间里,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半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焚道,汉置群舸,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旧迹千秋。到不如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风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阁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这个对联,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从建楼的年代来看,此联也许是从大观楼长联得到了启迪,但对贵州壮丽山川的描绘,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那精妙的文采,足可与之媲美。
  有景则有人众光顾,美景更是文人骚客雅集之所,文人雅士们在此留下了众多墨迹石刻。1981年重修甲秀楼时,在底层墙中发现八块石刻诗碑,为乾隆年间贵州巡抚裴宗锡等人所题,它避过了政治风云变幻保存完好,现仍嵌于底层室内的石壁上,使游人得以观其原貌。二三楼现今陈列着名人字画等。
  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起义,收缴兵器铸成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1797)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起义,收缴兵器所铸,两柱皆有铭文。为体现民族平等,铁柱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两根铁柱现存于贵州省博物馆。
  熟悉城市规划的人多会赞叹贵阳先民选择这个特别之处修建甲秀楼的审美直觉。四百多年的岁月流逝,贵阳的面积呈几何级扩大,但无论城市怎样扩张、长高,背景怎样变幻,甲秀楼的魅力却不见消减。这座抵御了无数风雨、灾难的建筑仍然会屹立下去,作为城市的记忆见证,也作为城市人文变迁的地标……
  《甲秀楼:历时四百年的地标》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贵山之阳·与一座老城的美丽邂逅
何静梧:“贵阳”之名的由来
姚钟伍:甲秀楼,老城记忆的守护者
车祖尧:万宝街,见证战争与革命
何静梧:铜像台与喷水池
熊作华:慈母园,西城赠地与卢焘葬母
释宗满:黔明寺,闹市中的古刹
扬帆:“尚节堂”的“大表姐”与果脯
孟昭恺:胜利商店,父亲的家国愿望
朱澈:高家花园,一座私家庭院的革命情缘
曹如人:贵州名屋花溪西舍
刘学洙:盐务街,贵州人与盐的故事
邓一平:白安营,张学良的幽禁地
王一民:汉奸可耻,大南门外的跪像
张德芳:密林深处的抗日医护中心

第二辑 流年碎影·细笔勾勒的山城记忆
第三辑 黔贵风情·触摸民族与文化的根脉
第四辑 时代先声·层出不穷的新鲜事
……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