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记忆三书:家族合照
0.00     定价 ¥ 42.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8064585
  • 作      者:
    周志文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周志文,1942年生于湖南。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学教授,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捷克查理大学汉学讲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等,以及《中国时报》《中时晚报》主笔,现已退休。
  著有《日升之城》《三个贝多芬》《冷热》《布拉格黄金》《时光倒影》《同学少年》《记忆之塔》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家族合照》——周志文自称是小人物,人微言轻,他心中、笔下的人也都是小人物。
  《记忆三书:家族合照》收的内容多是由作者的“家人”引发出来的故事,多以眷村生活为主,又随着作者的脚步和视野,慢慢向外面拓展开去,透过小人物的命运来展现大时代的氛围。亲人间有疏离亦有亲密,卑微的生命如蝼蚁般偷生,在台湾戒严时期压抑的气氛中,作者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度过着各自千疮百孔的人生,花开花落,自成季节。
展开
精彩书评
  ★一本没有老照片可供忆旧证实的回忆录,只有些天光云影、风的切片、废椅子旧单车、窗纸上的松痕、心头的人影,穿梭在文字的铁溃锈斑里。
  噫!这人不是太低调就是太自负了吧!
  ——张瑞芬
  
  ★世上绝大多数的人都跟我一样,随缘起落浮沉,都是算不上斤两的“小”人物吧。……小人物也有自己的世界,花开花落,自成季节。
  ——周志文
展开
精彩书摘
  《记忆三书:家族合照》:
  一九四九年底,我们刚到台湾,还没搬到宜兰,那时母亲与我们几个人都依附着二姐一起住,二姐是“陆军”军眷,我们住在中坜平镇郊外的一个名叫南势国民学校的礼堂里。应该是一九五〇年的春天,一天二姐突然得到音讯,说当时住在云林虎尾的大姐要临盆了,要母亲过去帮忙,母亲就赶赴虎尾,帮大姐接生。这次是个男孩,母亲与大姐都高兴,大姐夫为他取了个很有抱负的名字,叫作“兴亚”,希望他以后有出息。但兴亚有个小名叫咪咪,为什么叫他咪咪,就弄不清楚了,也许生时啼叫像猫也说不定,后来叫惯了也不去考究了。我听大人说,我大姐夫黄林因获麟儿而当晚喝了大醉回家,一不小心摔到了稻田里,把身体弄得个兮脏。
  我一生与这位姐夫其实没见过几次面。二姐夫说,黄林是个老实人,很少讲话,大姐以前也说过,黄林有事都往肚里吞,从不说出来。他在“空军”也没混好,好像一直待在基地的通讯部门,到死也还是个中尉。自从生了儿子后,大姐又生了三个女孩。在我母亲去世的半年前,是寒假的时候,我在读第二次初二(我因留级,读了两次初二),二姐夫把咪咪从台南接来罗东玩(那时大姐一家已搬到台南了),听说黄林得肝病卧病在床,大姐要照顾他不能来。结果没几天突传噩耗,说大姐夫死了,只得再把咪咪送回奔丧。大姐的最后一个女孩是黄林死后才生的,是遗腹女。
  此后大姐必须面对生活的考验。五十年代,军人的待遇十分微薄,姐夫死后眷属只有极少的抚恤金可拿,根本无法维持生活,而且拿了几年就断了。他们住在台南东门外的“空军”崇诲新村里,崇诲新村是个极大的眷村,至少住了好几百户人家,跟我们在罗东住的小眷村在“气势”上很不相同,但尉官眷舍也同样地狭隘。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我都大学毕业了,在南部当兵,偶尔到她们家,还得上两条巷子之外的公共厕所,可见生活简窳的地步。
  虽然辛苦,大姐仍把四个孩子一个不少地拉拔长大。自从姐夫死后,她为了供应几个孩子的生活与教育,不断设法挣钱。她曾到成功大学的教授家中帮佣,就在离她家不远的东宁路上,但帮佣要离开家,小孩就照顾不到,她后来不去了,在家里自营生活。幸好当时台湾的民生工业开始发展,许多小东西的装配都在民间的客厅里完成,包括机器里的小零件、玩具.最多的是服装上的配饰,譬如女孩用的腰带头,或有绣花装饰的牛仔裤口袋之类的。她们的工作不做腰带头,也不是在牛仔裤口袋上绣花,只是把腰带头不整齐的边磨平,或者把牛仔裤口袋上多余的线头剪掉,工作单调,只是不断重复,工资极为低廉,常常十件二十件才算一两毛钱。那些“货源”都是由中盘的包工来收送,约时取件,因为小本买卖,收取时银货两讫,绝不积欠。
  后来大姐不知经哪个管道,知道了某些窍门,她买了一个金属的编织机,做比较独立的代工。那架编织机只要装上线,用手推着梭子左右运动,底下就可以织出一件件小衣裤了,据说这项工作赚钱较多。从此大姐客厅的手工业进入了机器化的时代,每次跟她谈话,她的手都在推着机器运动,发出“喀嚓喀嚓”单调又刺耳的响声,使得跟她谈话,不论说或听都有一点儿困难。她的儿子咪咪与几个女儿如果有空,也得帮忙做。
  她编织最多的是一种极细极窄的女性内裤,市面上几乎看不到那种东西的。有几年,她们进的都是大红色的尼龙棉混纺线,家里常被那种绒线与成品堆得满坑满谷。一次我问为什么都是这种内裤,姐姐不肯告诉我,后来才知道那东西看起来像内裤其实不是内裤,是女人月经来时支撑月经棉的垫子,我们男人当然不知道啦。
  ……
展开
目录
写在前面,记忆与时间
自序远方军号声
家族合照
故乡
若瑟与马利亚
安平
二姐
有裂纹的镜子
纷扰
荞麦
姐夫
厚黑学
竹篱内外
路姐姐与奚姐姐
书记官郭荣仁
商展场的初恋
竹敏
曹兴城的故事
老兵唐桂元
余光
风的切片
稻田里的学校
说“国语”
钢笔
小镇书店
书法的记忆
代跋暮光之城张瑞芬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