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生死守望,我是中国护士
0.00     定价 ¥ 39.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8052917
  • 作      者:
    秦燕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1.穿越生死之门,守望每一个生命,用另一种视角看病痛与陪伴,感受生命脆弱时刻温柔的守护。本书是一名拥有20余年工作经验的资深老护士工作实录,作者用平实而具有感染力的文字,讲述了亲身经历的无数个鲜活生动的医疗案例,同时从专业角度出发,全方位展示护士工作日常。
2.20余年从业经验/7000多个颠倒日夜//让人潸然落泪的无数个病房故事。如果高口碑医疗纪录片《生门》曾让你惊心动魄,本书将从护士视角给你新的心灵冲击!
3.她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护士的缩影。读完这本书,你能重新认识和理解每一位隐匿于医生背后默默付出的护士。
展开
作者简介
燕尾无声,本名秦燕,1976年生人,先后在内外科、手术室、急诊科工作,副主任护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拥有多年丰富护士行业从业经验,工作之余曾在多家自媒体、杂志等平台发表与医护工作相关的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护士,这个在医疗体系中隐藏于医生背后默默付出的群体,是燕尾上的无名Hero。作者在医院工作二十余年,从护士到护士长,先后在多个科室工作过。借由本书,她将个人多年护士工作经历整理成文,用生动的文字详细铺 叙自己的入行之初、从“菜鸟”到“老护士”的心路历程、同行经历与困惑,同时重点讲述那些夹杂着感动与喜乐、无奈与泪水印象深刻的病房故事,近距离走进“生死”与“病痛”,并体味弥足珍贵的人间真情与人心的复杂时刻。

护士的职责就是“守望生命,传递温暖”,本书将是你了解护士工作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让你深入窥探世情百态、人情冷暖、重新认识生与死、人性复杂的一扇门。
展开
精彩书摘
夜半,120 铃声响起

2011 年,我因医院需要,调入急诊科工作。

进科第一周,我与前任护士长交接工作。对着固定资产表,我俩一笔笔进行核对。跟手术室相比,急诊科的固定资产真是少得可怜,值钱的就是几台心电监护仪、一台呼吸机、几台空调,以及1台除颤仪。少量的一次性耗材,不过是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之类的常规耗材。

而且,这里只有一间抢救室、一间治疗室、一间观察室、一间护士办公室和一间医生办公室。地方狭小,陈设简陋。

时光倒流,我仿佛回到了 2001 年的手术室。

2001 年的手术室,只有四间手术室,室内是灰暗的水泥地面、生锈的手术床、几扇陈旧的木门。医护人员合在一起仅有十人,常规做些疝气、阑尾炎、剖宫产、子宫全切等手术。

2011 年的手术室,拥有十来间层流手术室,以及遥控手术床、感应手术间,医护人员合在一起四十多人,能应对胸腹腔镜、肿瘤根治术等。

十年的时间,一个小科室可以发展成为重点科室。

理论上来说,既然手术室可以发生改变,那么急诊科同样也可以发生变化。可是真的如此吗?首先,我个人能适应吗?其次,大环境支持吗?一连串的问题让我这个管理新手惶恐紧张、忐忑不安。

第二周,我在完成了与前任护士长的工作交接后,便安排自己进入倒班轮。自然,我也给自己安排了位带教老师——小兰。

急诊医学科(室)或急诊医学中心是医院中重症患者集中、病种多、抢救和管理任务重的科室,也是所有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必经之地。

急诊科护士的核心工作是急救,其工作分为院前及院内急救。院前急救就是俗称的 120 出诊。接到出诊任务后,急诊科的出诊人员需要奔赴各个出诊地点,在现场完成初步急救处理后,再护送危重病员及手术病员到病房或手术室前。

这一天上午 10 点,120 出诊电话响起,出诊地点是万达汽修厂。

患者喝错了药,发生了过敏反应,当时已人事不省。

我跟随小兰和张代刚医生上了车。路上张医生简单了解了病情,原来患者是头孢过敏,却误服了头孢类的口服药。

救护车快到达万达汽修厂时,有人挥手示意。开车的邱师傅一将车停稳,我们便打开车门,奔向车尾,取下担架,尾随那人冲上楼。卧室里,患者躺在床上,约五十多岁,男性,体型偏胖,正处于昏迷中,身上全是汗,血压 120/90 Hg。

一行人将患者抬上车,尖利的警报声被拉响,救护车加大油门赶回医院。

张医生再次给患者测了血压,听了心率,我和小兰给患者吸氧,打留置针,然后遵医嘱为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肌肉注射异丙嗪等。患者清醒了,却不停地呕吐。车速极快,我的头开始发晕,胃里阵阵翻涌,但是没机会吐,只好忍着,再找垃圾袋接呕吐物。一旁的小兰则为患者擦拭呕吐物,脸上流露的是对患者的同情。食物呕吐物又脏又臭,常人恨不得捂着鼻子退避三舍,小兰一个刚二十出头的姑娘,却一点也不嫌弃。

张医生早已通知综合服务科人员等候在住院部门口,并联系了内一科的床位。

内一科的医护人员在电梯前等候,患者被送往急救室,此时他已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血压 110/70 Hg,血氧饱和度 97%,心率80 次 / 分。

当天晚上 9 点多,我回到了急诊科,汇总上个月医护人员的出诊费和 120 的出诊次数,然后打印成表。忙来忙去就到了 12 点——交接夜班的时候。这是我在急诊科的第一个夜班。

刚刚接班,就有两个骚扰电话不停打来,一直打到快1点才消停。

此时,某乡镇卫生院有电话打来,说有个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病情很危重,要派车去接。

小兰立马通知当班司机和 120 值班医生。凌晨 1 点过 2 分,救护车再次出发。

去乡镇走的是高速公路,车速平稳,饶是如此,因为熬夜的关系,我还是很不适应。丁医生闭上眼睛在座椅上小憩,可我却怎么也睡不着。

到了乡镇卫生院,患者躺在床上,表情痛苦,已经昏迷,血压130/90 Hg,呼吸困难,颈项强直,血氧饱和度还没有测量。

丁医生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进行了交接,和患者家属谈了病情的严重性,如途中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等。

2 点左右,救护车出发。

上了车,小兰给患者测量了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果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低,还不到 70%,便给其吸了会氧,患者的血氧这才慢慢升到 80%。

深夜的高速公路,车辆很少,救护车刺破耳膜的警报声响在冬日夜空里,只换来更深的寂静。

随着对急诊工作的熟悉,我了解到,我们的院前急救工作除城区出诊外,还包括医院自生成的业务,即上下级医院转诊,也就是将乡镇卫生院患者转运到本院,本院患者转运到上级医院,甚至还转运一部分放弃治疗回家的患者。

我县地处山区,出诊地域半径格外长,有时候需要跋山涉水一整天,晕车是家常便饭。出诊对急诊医护人员的体力要求特别高,不然无法胜任工作。如果自己吐得死去活来,还怎么去照顾患者呢?

更重要的是出诊安全。深夜救护车转运时,山顶往往多雾,看不清道路,稍不注意就可能连人带车滑落万丈悬崖。急诊科是有故事的地方,而以 120 电话调度作为指挥棒的院前急救,更是常常发生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故事。

某天下午,内科打来电话,说一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要转诊到上级医院。

医生、护士匆匆来到住院部,在内科,意外地碰上了分管内科的院长。原来患者家属在内科大吵大闹,质疑医生处理不当,主任迫于无奈,上报了副院长。副院长到内科后,翻看住院病历,与患者及医生谈话,发现治疗过程并无明显过失。

然而,在与家属谈话的过程中,家属拒绝接受这个结论,扬言要到上级主管部门投诉。后来,副院长反复跟患者沟通,劝其先治疗疾病,被腿痛折磨的患者接受了意见,于是就有了内科要我们转诊这一幕。

走前,副院长再三告诫我和医生,让我们认真对待,平安将患者转诊,力争不激化矛盾。

果然,一上车,我们将患者刚刚安顿好,家属就开始挑刺,说救护车条件差,理由是她坐的椅子不舒服。

这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口口声声说要为她的养女讨个公道,甚至谈到了到上级医院住下、患者病情好转后,一定要找我们医院给补偿,不然不会罢休。

我注意到她在滔滔不绝的同时,那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几次声音微弱地叫她:“妈,别吵了。”然而她望都没望养女一眼,身子也没动。

我俯下身子,握住年轻女子的手,安慰她:“闭上眼睛睡一会儿,一会儿就到了。”又对中年女子“嘘”了一声,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中年女子不甘心地望了望担架上的养女,虽然没有停止说话,但声音小多了。

尝过了急诊的酸甜苦辣,见识了人间的世情百态,我感到,想做好工作,还是要回到一个初的问题:如何改变基层急诊发展滞后的局面呢?只有四个字:抓牢现实。就像燕子衔泥做窝一样,我们需要一点点把急诊做起来。

在一个临近下班交接点的下午,我们接到资丘镇卫生院的电话,一个心肌梗塞的患者生命垂危,急需转县人民医院治疗,我院 ICU(重症医学科 ) 的医护人员已经先行出发,需要急诊科派一名护理人员配合协作。接完电话,我二话不说,通知当班司机,提上监护仪,拿上出诊单,跑步上车,立即出发。

资丘,一个县域西部乡镇,距县城 103 公里。一路上山路崎岖,路况极差,对向来晕车的我来说并不轻松,我几乎是一路吐着到资丘卫生院的。

到达资丘卫生院时,患者已经被重症医学科医生确诊为急性心梗,用药后生命体征已基本平稳,刚被颠簸的山路折磨得十分疲惫的我,又忙着给患者取平卧位,上心电监护,给氧,仔细查看静脉通道,核对药品,然后踏上返院的道路。

回程路上,我查看监护仪各项数值,询问患者反应,看到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比较平稳,这才稍稍放下心来。刚刚舒了口气,晕车反应导致的胃部不适又开始袭击我。难受像讨人厌的苍蝇,始终在身边嗡嗡作响。

当山路进入颠簸的路段,患者心电图的波形开始紊乱,心率飙升至200次/分,我迅速呼叫医生,打开急救箱,准备给患者用药。

几分钟的抢救后,患者的心电波形逐渐平稳,心率恢复至100次/分。

心率刚刚平稳,患者又开始呕吐。处理呕吐物、清理床单是我必须马上完成的工作。终于,救护车走出山道,驰上高速公路,开始稳定行驶,患者的状况也随之稳定了一些。此时此刻,强忍晕车反应的我,其实已经坚持到了极限,甚至有快要晕过去的感觉。可是我的心却安宁平静,因为这一路的艰辛没有白费。

当年的年度行政查房时,院长特地提到了对急诊科未来发展的要求:“要把大急救变成现实,也就是打造区域急救网络建设,以及多科紧密合作的高效急救平台建设,形成畅通务实的医院绿色通道。”

宜昌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张蓉主任的一段话更是发人深省:“与重视患者就医体验的服务理念相比,患者的生命权和安全对急诊来说更为重要,二者能够结合当然就特别完美了。如果一名急诊医生、一家医院能够强大到只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和终归宿的话,我想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变革,它都不会被淘汰。”

我想,每一名急救人,都是一名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带着真心实意为患者服务的信仰,带着在泥沼中行进的勇气,修炼十八般武艺,追求职业理想的实现。

海鸥要飞跃几重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安眠;一个人要仰望星空多少次,才能窥见真理。当你能够全心投入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守在前沿,身着绿衣,披星戴月,120 电话一旦响起,便疾速冲锋!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入行记忆
青涩的“菜鸟”
无影灯下的柔情
“日夜颠倒”这回事
路灯下的无影之光
夜半,120 铃声响起
奔跑吧,小伙伴们!
记住你在医疗体系的位置
飞翔的双翼
一辈子的事业

第二章 生命的守望
病房里的特殊谈话
四处求奶的“妈妈”
小杜哥哥与丽华
与癌细胞周旋
压箱底的“装老衣”
能挑重担的“田公子”
一次野外搜救
引路人
生命的坚守
天使的背影
急诊科里的暖心“大叔”
一例穿刺纠纷的背后
好一颗同情心
心肺复苏,不只是救心
轮转的男医生们
生死守望

第三章 那些年,陪伴我们的酸甜苦辣
选择工作,还是家庭?
她为何不再任性?
老护士的“焦虑”
大城市与小县城的选择
我们这个脆弱的集体

第四章 向前奔走的路
叙事护理,让工作渗透出一种美感和诗意
护士的价值
人间“生死场”
那些值得学习的前辈
我是中国护士

后记
向前走,总会相逢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