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散文的典范,时间上前后辉映,精神上一脉相承。
2.所选篇目包括八大家各种文章体裁和多方面的艺术风格,对于了解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大致面貌,欣赏其中的优秀作品,有所帮助。
3.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跨越唐宋两个朝代,三个世纪,八大文豪前后相继,辉映古今。由唐代韩愈揭竿,提出“复古”的观念,一洗延续已久的文坛绮靡风气,主张明白晓畅、言之有物的文章,形成一种文艺复兴的氛围。到宋朝的苏轼,散文达到豪宕飘逸。忧伤凄楚的个人际遇,深沉缠绵的家国情怀,知识分子的理想、期待和批判精神,化入一篇篇千古文章中。
第三章 欧阳修文选
欧阳修是宋朝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在北宋文坛上的地位,跟韩愈非常相像,而且他也喜欢韩愈的文章,走的路线也几乎跟韩退之一样,说到他的影响力更不会落在退之后面。
欧阳修字永叔,吉州庐陵(现在的江西吉安市)人。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生于四川绵州(现在的四川绵阳市),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闰七月二十三日。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死于泰州(现在的江苏泰州)推官任上, 那时候欧阳修才四岁,母亲郑德仪也通晓诗书,亲自用芦荻画地教他学书。欧阳修天资很高,读书一遍就不会忘记,后来又向邻 家借书苦读。十岁的时候,在邻家屋角的破竹篓里,发现了韩愈 遗稿残本(不完全的本子)六卷,翻读几篇以后,爱得不肯放手, 从此便有了拿韩愈做榜样的大志。
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考中了进士,担任秘书省校书郎,第二年调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认识了钱惟演、尹洙、梅尧臣等文人。后来又入朝做馆阁校勘,并参加《崇文总目》的编辑。接着又调任乾德(旧名光化县,现在的湖北老河口市)县令等官职。景祐四年,出使河东,担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
庆历年间,一向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的范仲淹, 正担任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尹,他为人公正廉明,政绩很好, 为世人所敬佩。因为宰相吕夷简培植私人势力,有许多不利国家的行为,所以毅然向皇帝献上“百官图”,直截了当揭发他。吕夷简便反过来指责他离间君臣情感,谏官高若讷也附和宰相。欧阳修激于正义感,便写信给高若讷,责备他“不知羞耻”。高若讷告到仁宗皇帝那儿,就把欧阳修贬做夷陵(现在的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县令。
庆历五年,欧阳修又上疏论朋党,为范仲淹辩护,再度被诬陷,而贬为滁州(现在的安徽滁州市)知州。他在那儿建醉翁亭, 自号醉翁。接着又调扬州、颍州(现在属安徽阜阳市)等地。他可说是“庆历改革”的重要分子之一。
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奉命修《唐书》。二年出使契丹,因为他名望已经很高,很受契丹的礼遇,使两国顺利 的修好邦交。嘉祐二年,主持礼部贡举,也就是做了大考官。正好他在提倡简净明白的古文,而对当时奇怪晦涩的文体非常讨厌, 决心趁这个机会把风气扭转过来。于是在阅卷的时候,使文字怪僻的考生都落榜不取,当时曾引起很多人的攻击,但他始终坚持原则,终于使坚实平易的古文通行一时。
嘉祐三年,欧阳修出任开封府尹,大公无私,升为礼部侍郎,再升枢密副使。六年拜参知政事(等于副宰相),跟宰相韩琦、枢密使包拯和谏议大夫司马光一起革新朝政,成为宋代最好的一段时期。
欧阳修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英宗在位时,想尊崇他的亲生父亲濮王,引起很大的争论,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濮议”。他站在英宗一边,因为重视人子的孝思而赞成称濮王为“皇考”,不惜遭受许多朝臣的攻击。
神宗熙宁年间,欧阳修升任刑部尚书,出知亳州、青州、蔡州等地。四年六月,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身份退休,以后就住在颍州,一直到死。
欧阳修一生提拔了很多人才,像王安石、司马光、三苏、曾巩等。
他的古文典雅温婉,但在柔婉中不时透出阳刚之气,而且善于创新,能够巧妙地运用平常的虚字,而造成很新鲜的效果。他 的文章也注意结构的技巧,譬如《醉翁亭记》《真州东园记》等,便是他自己独创的写法,他的儿子欧阳发说“以前从来没有这种文体”。
他在写古文的时候,比他写诗、写词更细心,更下工夫。他虽然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但是有时心血来潮,写的诗就比较随便;写文章则每次都非常谨慎,哪怕写一张小便条,也要先打草稿,写好了还一再推敲、修改。刚写成的文章,往往贴在墙壁上, 然后坐着或躺着,眼看着那篇文章,想法子修改得十全十美,然后才拿给别人看。
有一次他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修改了以后,派人送给韩琦,送出去以后,忽然想到其中有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还不够好,于是再加修改。隔日又写定一份修订稿给韩琦,其中把那句改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才满意。加了两个“而”字以后,文章的气势更足了。由此可见,欧阳修写文章是多么仔细和慎重。他平常待人有随和亲切的一面,但写起文章来,却始终那样地严肃,而且主张文章要能够宣明道义, 对国家人民有实际的用处。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毛诗本义》《集古录》,自修《新五代史》,跟宋祁同修《新唐书》。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雪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略
【译述】
环绕在滁州城外面的都是山。在城的西南那些山峰里,森林和山谷尤其美丽。望过去一大片草木,茂盛而深远秀丽的,就是琅琊山。在山里走上六七里,渐渐听见水声潺潺,泻出在两座山峰当中的,就是酿泉。山势回旋,路也随着弯弯曲曲,有一座亭子像鸟展开翅膀一样,靠在酿泉上面,那就是醉翁亭了。修筑这座亭子的人是谁呢?是琅琊山的和尚智仙。替这座亭子取名的又是谁呢?就是州官自己。州官带了客人到这里来喝酒,每次喝一点酒就醉倒了,而且他的年纪又最大,所以自称为“醉翁”。醉翁的心思不放在酒上,而放在山水当中。山水间的乐趣,是内心获得而寄托在酒上的。
当太阳出来的时候,林子里的雾气蒸散了,云雾聚集的时候,山里的洞穴就显得很暗,这种昏暗明朗的变化,就是山里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发散出幽香,树木繁茂,造成浓荫,风高霜净,涧水泻落,露出溪石,这些便是山里四季的风光。早上到山里去,晚上才回来,四季的景致不同,其中的乐趣也无穷。
挑担的在路上唱歌,赶路的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喊叫,后面的人回答,扶着老人,牵着小孩,往来不断的,这些都是滁州人来游山啊。有的在溪边钓鱼,溪水深,所以鱼特别肥大;有人 拿泉水来酿酒,因为泉水香,酒就特别清醇;山里的美味、野菜,纷纷地陈列在面前,那是州官在宴请客人。宴会时尽情享乐,不用管弦乐器,只看见投壶的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筹码递来递去,眼花缭乱,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嚷个不停,这是许多客人欢乐的情形。一位苍颜白发的老人,颓然醉倒在那许多人中间,那就是州官——他喝醉了。
一会儿,夕阳落在西山边上,人影离散零乱,州官要回去, 客人们也跟着走了。树林昏暗下来,鸟儿上上下下地叫着,游客回去而禽鸟高兴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快乐,不知道人世间的快乐;人们也只知道跟着州官去游山玩水的快乐,而不知道州官因为他们快乐而快乐。在喝醉的时候,能跟他们一起乐,酒醒的时候,能把这些情景写成文章的,也是州官。
这州官是谁呢?是庐陵人欧阳修。
【赏析】
这是一篇表面是杂记的游记。作者要写的其实不是醉翁亭, 而是他在做滁州知州时游山玩水的生活情形。
欧阳修在庆历年间因为同情范仲淹,被贬在滁州,由于他个性中自有洒脱的一面,所以暂时放开国家大事, 纵情于大自然当中,而且自称醉翁。这篇文章最能代表这个时期他的心境。
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一开始冒出一句“环滁皆山也”真可以说是“开门见山”的奇笔,也把整个大环境巧妙而大方地介绍了。然后抽丝剥茧地交代了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的地理位置,以及“醉翁”这个中心人物。作者把山水和自己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这里只露出一点痕迹。“醉翁之意不在酒”早已变成一句成语,而且常常被人滥用。这一段先引起读者的高度兴趣。
第二段用客观的笔法描写山里早晚和四季不同的景色,也就说明了“朝而往,暮而归”,乐趣无穷的理由。作者连这“往”“归”两句也省略了主词,真可说是把人跟大自然一视同仁了。
第三段先写一般滁州人游山的情形,形形色色的人和种种不同的行动,作者只用了五六十个字,就都包罗进去了,真有大摄影师的本领。后半段写欧阳修跟他的客人们宴乐的情形,更是热闹,锦上添花。前后的安排可以说是“渐入佳境”。
第四段写游宴后散去的情况,并且发抒他的感想。他从《庄子· 秋水》里讨论人能不能知道鱼乐的一段话,得到了灵感,巧妙地烘托出他自己高度的快乐。
第五段才正式说明“太守”就是作者本人。对不熟悉作者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安排便能给他们恍然大悟的意外乐趣。
全篇的作法有三大特点:
一、句子短:最长的不过九字,很多三字句和四字句,因此节奏明快,显得活泼愉快。
二、用剥蕉法,一层层显示给读者看:第一段、第二段、第 三段,甚至第四段的一部分,都运用这个方法,而且用得有变化, 不呆板。
三、先展示现象,再说明事物的名称或主角。因此全文一再地运用“……者……也”的句法,尤其用“也”作句尾助词的句子,更多达二十一句。这是别的作家所没有尝试过的做法,欧阳修做得相当成功。
第四段的感想,当然不免有点自负,但是也未尝不可以说这是作者天真的流露。
第七章 苏轼文选
【小传】略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 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ヒ临江,横槊フ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略
【译述】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跟几位客人在赤壁底下泛舟游赏。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没有一丝波浪。一面举起酒杯来劝客 人喝酒,一面朗诵《诗经 · 月出》,高唱着“舒窈纠兮”那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方的山上出来,在北斗星跟牵牛星中间慢慢移动。白露弥漫着江面,水光接连着天色。任小船随意浮动,漂泊在茫茫万顷的水上。浩浩荡荡地,像驾着风飞行在天空里,却不知道将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地,像离开了人世,单独一个人,变成了神仙。
于是彼此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是这样的:“桂木做的棹,兰木做的桨,拍打着水上的月光,逆着流水,追赶着流光。我的情怀像流水般地悠长,怀念着遥远的佳人。”客人当中有一位会吹洞箫的,应和着歌声作伴奏,它的声音是呜呜的,好像幽怨,又好像爱慕,像在哭泣,又像在倾诉; 余音回荡缭绕,像细丝一样地不断,可以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来跳舞,也可以使孤舟中的寡妇哀伤哭泣。
我悲怆得很,脸色都变了,整整衣襟,端坐着问那位客人:“为什么吹奏这样的曲子呢?”
那位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吗?西边望着夏口,东边望着武昌,都有山水围绕着,草木一片漆黑 暗淡,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刚攻破了荆州,占领了江陵,顺着长江东下,战船接连千里,旌旗掩盖着天空,在 江上喝着酒,横拿着长矛吟诗;他本来是一代豪杰,可是现在却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边的沙洲上游玩,简直像渔夫和樵夫,跟鱼虾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条小船,举着酒杯,相互倒酒; 短暂得像蜉蝣寄存在天地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感慨我们的生命是那么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想牵着飞仙跟他一起远游,想抱着日月永远跟它一起存在。明知道这是做不到的,只好把余音寄托在悲凉的秋风里。”
我说:“你也知道流水和月亮的道理吗?逝去的水不停地前进,却从来没有真正地走开,月亮圆了又缺了,但是它本身始终没有变大一点或者小一点。要是从变的观点来看,那么天地在每一眨眼当中都会发生变化;要是从不变的观点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无限的。那还有什么可以羡慕的呢?而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 有它的主人。如果不是属于我的,就是一丝一毫,我也不敢乱拿。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里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构成音乐,眼睛看见了就形成美景。去拿它,没有人禁止;用它,再用也用不完。这是造物者赏给人类的无限的宝藏,也是我们所共同享有的。”
那位客人听了,高兴地笑了。于是重新把杯子洗一洗,相互酌酒。等到菜肴、水果都吃光了,杯盘也一片零乱。大家横七竖八地躺在船里,也不觉得东方已经露出鱼肚白的颜色了。
【赏析】
这是一篇赋。宋朝的赋比较接近一般散文的形式,不过大体上还是押韵的。
《赤壁赋》是作者四十七岁时贬官在黄州所写的。其实他所关心的,绝不是当年赤壁之战那种烈火腾空的情景,而是借着丰富的联想力,从曹操这位半豪杰半诗人的古人身上,引发一些人生的感想:人事是短暂的,也容易变化,大自然却是永恒的,而且永远可以为大家所分享。
这是苏轼开朗豁达的人生观的写照,甚至也可以说,这就是他的宇宙观。做一个人,要看得远,看得大,不要让自己钻进牛角尖里,把自己当作小虫那么可怜,而要开阔心胸,使自己像宇宙一样无限,一样伟大。
全文可分六段:
第一段描写作者和客人畅游赤壁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纯写景,“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写情,
“纵一苇之所如”以后六句,就是情景交融了。
第二段写他们喝酒唱歌的情景,重心是那首歌的歌词,还有描写一位客人吹洞箫的声音。
第三段写东坡听到箫声后的反应:心里忧愁,态度也庄重起来,并且向客人发问。这一段虽然短,却是文章上的一个转折。第四段记客人的话,他感慨人生短暂渺小,对生命抱着悲观的态度。
第五段说出东坡自己的人生观,那是乐观的,豁达的,重点在“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全段跟上段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气势也比上段来得旺盛。
第六段以那位客人的喜悦作结,等于肯定了苏轼的人生观。尾声又以痛饮到天亮作点缀,似乎为上段的“吾与子之所共适” 作了一个小小的印证。而“不知东方之既白”也跟首段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这是东坡最著名的文章之一,从沉重中透出飘逸,又从飘逸中展示了严肃的意义。至于全篇节奏的美妙,必须读者一再地朗诵才能体会。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影响大、水平高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学术普及丛书。此后图书一版再版,加印不断,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大陆九州出版社引进后,经一年多时间编辑,今年起陆续推出简体增订新版。
这套书从25万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60部“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被翻阅的”经典,包括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当时台湾出版人高信疆、柯元馨夫妇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其中有著名学者龚鹏程、傅佩荣、曾永义等,另有知名作家张晓风、传媒界大腕詹宏志参与。60多名专家学者联手,倾力打造,一时风动岛内,家喻户晓。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0日
本次丛书的大陆再版,以2014年的台湾版为底本,每一本都由作者或编者做了修订,质量进一步得到完善,且增加了《易经》与《大学•中庸》两本书。装帧设计上也有创新,开本的设计便于携带,更适合青年读者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