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山水客
0.00     定价 ¥ 4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4613290
  • 作      者:
    叶梓
  • 出 版 社 :
    古吴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叶梓,本名王玉国。甘肃天水人。中国作协会员。副研究馆员。文学创作二级。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鲁迅文学院第2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江苏省作协第8批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散文》《长江文艺》等重要文学期刊,入选《新中国60周年文学大系》、《中国散文诗90年》、《二十一世纪诗歌精选诗歌群落大展》等60余种选本,有作品入选中考语文试题、中高考模拟试卷及乡土教材。获甘肃黄河文学奖、孙犁散文奖、鲁藜诗歌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文学奖项若干。出版有诗集《馈赠》,散文集《穿过》、《流浪的诗圣》《天水八拍》《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等6部。现供职于吴中区文化馆。

展开
内容介绍

该书为作家叶梓的一部关于江南的随笔集。收录的70余篇长短不一的文化散文,均围绕吴中和太湖一带的人文风物进行描述。山水胜迹、人物故事、饮食风俗在叶梓的笔下生动而鲜活。历史、传统、当代、民间……景、物、人、意,关于太湖、苏州、江南的一切,都变得具象而立体。

《山水客》将“诗心”与“诗情”合于一体,每一处的记录都有着“个人书写时的体温与心跳”。作者叶梓以其独有的“诗心”,在已被无数文人墨客书写过的山水文化版图之上,开辟出新天地,每一篇文章,每一处地方,都蕴含了作者独特的发现。其浓郁却不黏连、清淡却不寡情的诗情为读者带来了一次又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跟着叶梓走山阅水,是寻找内心平静、澄明及安详的一次修心之旅:就像在《访问梅花》中悟到的那样,“梅花真不是赏的”,而应该是“访问”,是“有互相交流的深情厚谊”……


展开
精彩书摘
  《山水客》:
  宝带桥记外地人到了苏州,都要去逛逛精巧玲珑的园林。不管是拙政园、怡园,还是沧浪亭,他们都想看看那里的假山湖石和亭台楼阁。这也是游客们的习惯性思维。所以,当我给来苏州旅游的西北朋友去看看宝带桥时,他们一脸诧异,反问道:“就一座桥,有什么好看的呢?”是的,一座桥有什么好看的呢。
  但,桥与桥真的大有不同。苏州多桥,多的是小家碧玉的小桥,而宝带桥则是一座恢宏之桥,与广东广济桥、北京卢沟桥、福建洛阳桥等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的宝带桥,系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桥之名就与王仲舒有关。相传,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了出来,桥之名由此而来。除此之外,亦有一说,因桥似宝带,浮于水上,而名日宝带。其实,桥之名的来历,真的并不重要。不过,如果是1种,今人可从中看到一代官员的秉公无私、廉洁自律,应该学而习之;如果是第二种,也说得过去,毕竟把桥的蔚为壮观形象地概括出来了。
  宝带桥的修筑,与古代中国的漕运发展息息相关。江浙一带,自古是鱼米之乡,历代帝王无不以此作为税赋重地。隋代时江南大运河的开凿,就是为了将江南的粮食与珍宝大量运往京都,及至唐代,漕运繁忙,但因地利之形,苏州到嘉兴的这段运河恰好呈南北方向,这就让载满皇粮的漕船在秋冬时节不得不顶着西北风行进。因为这种不利舟楫的地形,急需在此填土作堤“以为换舟之路”。然而,填土作堤却会切断经太湖水人海的通路,且路堤又有被湖水冲决的危险。因此,以桥代堤,势在必行。根据水面广阔度,宝带桥的设计不得不打破南方“垂虹架空”的单跨拱桥型的思维模式,而取“宝带卧波”的长堤桥型,而且,为了保持湖水通畅,宝带桥采用多孔、狭墩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宝带桥建成后,历经多次重修。翻检它的史料,如同阅读一册史书,既能看到古代中国的漕运发展历史,亦能看到苏州城的风云变幻:南宋绍定五年(1232),重建;明正统十一年(1446),巡抚周忱主持重建;清康熙九年(1670),遇大水而毁,历三年重修;道光十一年(1831),江苏巡抚林则徐主持修缮;1937年,部分桥孔被日机炸毁,1956年修葺恢复旧观,198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又拨款维修,桥貌焕然一新。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就是时光之手写在宝带桥上的流水。
  宝带桥的别致之处,是恢宏大气,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长的一座多孔石桥。宝带桥长,所以又名长桥,如此简洁的命名方式,朴素而自然。不仅如此,宝带桥还有自己独特别致的附属物,就是塔、碑亭、石狮子——本来有四只石狮,现在只剩三只了。碑亭典雅,而我喜石塔。那座南宋石塔,五级八面,下设塔座,顶加塔刹,见证着一座宝带桥的皇皇历史。
  ……
展开
目录

宝带桥记…………………………………………………… 1

采橘东山下………………………………………………… 4

旺山手记…………………………………………………… 7

孩儿莲……………………………………………………… 13

东山白果…………………………………………………… 15

宛似马眼…………………………………………………… 18

花山半日…………………………………………………… 20

东山流水…………………………………………………… 23

苏醒………………………………………………………… 28

来鹤亭…………………………………………………… 30

甪………………………………………………………… 31

东山杨梅…………………………………………………… 32

书弄帖……………………………………………………… 35

香山帮……………………………………………………… 36

白玉方糕…………………………………………………… 40

在万盛米行我想和你谈谈米……………………………… 43

怀铅提椠…………………………………………………… 46

贻厥孙谋…………………………………………………… 48

手稿的枇杷………………………………………………… 50

缥缈峰…………………………………………………… 53

明朝的店铺………………………………………………… 55

挹翠轩记… ……………………………………………… 58

石头上的《楞严经》 … …………………………………… 60

拈花一笑…………………………………………………… 62

苏式砚……………………………………………………… 64

明月寺……………………………………………………… 67

罗汉寺……………………………………………………… 68

治平寺……………………………………………………… 70

包山寺……………………………………………………… 73

白象湾的正午……………………………………………… 75

别有洞天…………………………………………………… 76

石家饭店…………………………………………………… 79

此山居士…………………………………………………… 85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