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在他乡 远去的老调/二十一世纪中国作家经典文库
0.00     定价 ¥ 59.8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3060252
  • 作      者:
    经典文库编委会
  • 出 版 社 :
    河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在他乡”系列精选了几位当代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集结成册,力求打造一套极具文学价值、审美价值的文化丛书。
  《在他乡 远去的老调/二十一世纪中国作家经典文库》中充满泥土气息的文字,弥漫着乡愁的韵味,乡村里的那些人和发生过的故事,都是远在海角天边的游子们无法割舍掉的情愫。
  《在他乡 远去的老调/二十一世纪中国作家经典文库》聚焦于那些曾经存在过却正在消失着的旧物事,在渐渐远去的乡风民俗中,感受岁月无声的叹息。
展开
精彩书摘

竹风萧萧纸乡行

朱仲祥

出夹江县城往洪雅方向行十余公里,便进入著名的纸乡马村。

其实在夹江,成片的竹子有数万亩,分布在青衣江的东西两岸,包括南安、迎江、中心和马村等地,形成莽莽苍苍的无边竹海。于是,一千多年来,夹江人便传承蔡伦的手工造纸工艺,利用丰富的竹资源生产文化用纸,也使夹江成为蜚声中外的纸乡。而今保持传统手工造纸技术的地方就在马村。

离开公路主干线,车沿绿竹簇拥的小溪而行,两边的竹子苍翠欲滴,构成一道绿色长廊。这里的竹以清秀婀娜的慈竹为主,夹杂着秀挺繁茂的苦竹、潇洒多情的斑竹、纤细柔媚的水竹和金竹,偶尔还可见到粗壮如椽的楠竹,高低错落, 多姿多彩。而用来造手工书画纸的主要是柔韧细致的慈竹。

据记载,早在东晋时期,葛洪就曾寓居夹江。葛洪《抱朴子》“ 逍遥竹素, 寄情玄毫” 中的“ 竹素” 被认为是竹纸。唐代天宝十五载(7 5 6 年),“ 安史之乱” 中跟随唐明皇进川的大批工匠,将中原已臻成熟的“竹纸”制作技术带到了夹江。

其实, 长江流域和江南很多省份盛产各种竹类, 故竹纸多产于南方。《天工开物· 杀青》中“ 造竹纸” 一节, 开篇就提到:“ 凡造竹纸, 事出南方, 而闽省独专其盛。” 一千多年来, 夹江手工纸就因其种类多、品质优、产量高而名扬海内外。史载康熙二十年( 1 6 8 1 年),该地一种名为“长帘文卷”和“方细工连”的产品被钦定为“文闱卷纸”(科场用纸),每逢科举之年, 如数上贡朝廷, 历时两百多年。到了清代中期,夹江造纸产量进一步增加,《嘉定府志》曾这样记载:“今郡属夹江产纸,川中半资其用……”由此可见,夹江纸在清代同治年间已具备相当规模。其间, 夹江全县一半以上的乡镇从事或曾经从事手工纸生产。有一段时间,夹江因此被誉为“蜀纸之乡”,名扬全国。而今,夹江手工造纸继承了古代造纸技艺,从选料到成纸共有十五个环节、七十二道工序, 与明代《天工开物· 杀青》所记载的生产工序完全相合, 这种技艺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伟大的科学智慧, 具有鲜明的民间特性和地域特征。夹江手工竹纸与安徽宣纸一道被称为“国之二宝”,而且被列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粗犷有力的竹麻号子, 引导我们穿过茂密的竹林, 来到纸农造纸的作坊。只见九位孔武有力的汉子, 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指挥下, 围着一个约三米高的大铁锅, 吼着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 有节奏地一下下用力舂捣着, 阳光照在他们赤裸的臂膀上, 闪闪发光。竹麻号子衍生于手工造纸环节中的劳动号子,具有节拍明确、韵律感强的特点,槽户(纸农)手握杵杆,边杵边唱,保证了动作的整齐划一,有效地激发了槽户的劳动激情。竹麻号子多为“ 恨杵” 即兴发挥, 内容多诙谐欢快, 一领众和。打竹麻的劳动单调而繁重, 竹麻号子的歌唱题材却谈天说地、多种多样,歌词具有极大的即兴成分,好的歌词因此流传开来, 成为槽户中的“ 流行歌曲”。爱情题材是竹麻号子歌唱的重要内容,比如,“纸槽加药水滑滑哟,妹儿心思哥难料吔! 只怕水随竹帘过哟,捞起愁思淌帘笆哦! ”歌词或含蓄委婉或率真泼辣。

他们唱着铿锵有力、热情洋溢的号子, 所做的是造纸工序中最基本的一道程序:蒸煮竹麻,就是把选取的竹料经过捶打后进行蒸煮, 那口大铁锅就是蒸煮竹麻的篁锅。此时锅下的火正熊熊燃烧, 锅上水汽蒸腾袅绕。已经蒸煮过的竹麻被汉子们用木杵使劲舂捣着, 他们要把竹麻捣成细细密密、碎烂如泥的纸浆。据说, 每年五月砍竹子时, 人们就边喊号子边围着篁锅填料, 一般的篁锅能装两三万斤原料( 竹子), 据说最大的篁锅能装下十万斤竹子。蒸煮的时间一般一次一周,还要反复地发酵、清洗, 然后才能捣碎、抄成纸, 再贴在墙上阴干。如今, 篁锅被高压蒸锅代替了, 一批原料只需蒸煮一天时间,大大缩短了造纸工期。

砍竹水浸、捶打浆灰、二蒸煮熟、浸洗发酵、捣料漂白、抄纸脱水、焙纸切割……在竹海深处的金华、石堰等村,传承千年的手工造纸工艺正在这里天天上演。夹江手工造纸工艺,从原料竹子到一张完整的纸, 整整需要十五个环节。前人概括为二十四个字:“砍其麻、去其青、渍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即砍竹麻、捶打、蒸煮、漂洗、

沤料、捣料、漂白、抄纸、压榨、刷纸。其中, 造纸工具主要包括纸槽、纸帘、纸臼、纸刷、撕纸标、竹麻刀、纸槽锄、竹麻锤、抓料耙、料刀、纸矛刀、切纸刀和割纸刀等。夹江古佛寺中立于清代的蔡翁碑, 对夹江的造纸技艺有更为精练的描述。透过千年历史的厚重尘埃, 夹江造纸这一原生态的技艺似乎并没有从先民那里消解掉文化的内涵, 在夹江那些造纸槽户人家的院坝里, 竹子青青, 蒸汽蔓延, 槽户们在一道道复杂的工序里,延续着先民们的光荣和梦想。


展开
目录

竹风萧萧纸乡行

元宵节里高桩会

民歌悠悠唱三江

寻访罗城老戏台

夹江年画古风在

远去的老调

风箱记忆

帕上婉韵

远去的年画

老屋,褪不去的时光

折子戏

土砖墙

吃中药的习俗

甜酒酿里的民俗

民间瑰宝—高照灯

又到粽子飘香时

家祭

节日散记

天荒地老话婚姻

水碓

乡村年味

九斗碗

锅边馍馍

青团

木板桥

北路梆子

麻纸的光阴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