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精编中国当代现代散文大家的经典散文,旨在带给读者美文的感受,在字里行间体味岁月的悠长。
作者秉承“散文就是同亲人谈心”的执笔原则,叙事文笔舒朗,记人如同与亲友对话,抒情则“以乐写悲,以悲写乐,人间至情,自然出之”,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典型化的艺术细节去感慨人生,可以从“心灵的圣火中”生出美妙的景观。
本书收录了高洪波散文《墨趣与砚韵》《我与砚台》《砚铭记趣》《醉石图记》《醉界》《西皮流水》《闲话京味儿》《玛尼石》《青云谱散记》《金陵走笔》《寻找姚元之》《砚友》等重要篇章。
墨趣与砚韵
舞文弄墨这个词,一般说来带点贬损之意,或者古来以俳优视文人之流习造成的,亦未可知。不管怎么说,大凡文化人听不得舞文弄墨,一听,总觉得对方在讽刺自己,于是真的恨恨地舞一回文、弄一番墨,出一口鸟气,当然也只限于纸上,当不得真。如果对方不识字,也罢,就算你没写;但巧巧让人家逮住了,告上法庭说你诽谤,白纸黑字摆在那儿,你还真没脾气,不认也得认。
由此可见舞文弄墨的确惹是生非。
其实话虽这么说,时至今日,舞文也好,弄墨也罢,都仅剩下了一点点引申义,本义早荡然无存。不信你随便挑出十个青年作家或诗人来,把笔墨纸砚摊给他们,我敢打赌,至少有九个捏不住那毛笔,剩下的一个也许能凑合着画几笔,不过一定全是简化字,而且是第三批公布而又作废了的那种简化字。
因此说舞文弄墨里有大学问,你还真别不把它当回事。
先拿墨来说,顶著名的徽墨产地——安徽省歙县我去过,而且慕名参观过“老胡开文墨厂”,知道一块墨的面世竟如此艰辛:我先看到一溜窑洞般的黑屋,里面亮起一簇簇灯火,原来这仅只是为了搜集松烟而点燃的;有了松烟,还要掺进胶及香料,制成一条条的形状,再压入模子里定型,最后晾干成为珍贵的徽墨。窑洞里工作的工人们面孔黝黑,鼻孔四周亦被松烟染成黑色,那模样极像煤矿工人。
胡开文的墨原来是这样诞生的!翻《宋稗类钞》,还知道古人制墨更讲究,不光有松烟麋鹿胶墨,甚至要加麝香金箔,称为“龙香剂”。那一时代文人墨客好墨成风,尤其珍藏到唐末著名墨工李廷珪的墨之后,可以傲视一切。可是偏偏有位叫李格非的老夫子反潮流,著《破墨癖说》,他主要反驳当时人们的墨癖,立论则有趣得很,比如有位客人说我这墨坚利可以用来割纸,他说“杀割当以刀,不以墨也”;客人说我的墨浸在水中,水可以几天几夜不腐,他偏说“吾贮水当以盆,不用墨也”;客人又说我这墨的胶好,百余年不变质,他说“此尤不足贵,余墨当用二三年者,何苦用百年墨哉”?客人没话说了,最后又想了一个理由,说我这墨颜色浓重,一块顶两块使,他说我用墨一二年使不完一块,还常常丢失,丢了就换新墨,一块顶两块对我毫无用处。客人实在无法了,只好狠狠地说道:“吾墨黑。”李夫子接一句:“天下固未有白墨。”把客人顶得好不难受!
这位李格非夫子著《破墨癖说》并不是光为了刁难那倒霉的客人,关键是他最后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墨是干什么用的?
墨的用处在写字,甭管宝墨与凡墨,能写字就成,讲究那么多,纯属“不考其实用,而眩于虚名”,由此李格非认定此风一刮起,“此天下寒弱祸败之所由兆也”。
话虽这样耸人听闻,可你不能不承认有其内在的道理。当然,书房里有块百年古墨,漆黑油亮,图案精美,沉甸甸又香喷喷,亦不失为一桩雅趣。只是时下流行成瓶的墨汁,方便易行,不知不觉剥夺了你研磨古墨的权利,古人感叹的“非人磨墨墨磨人”的境界,一般人是体味不到了,这未免有些遗憾。
更重要的是砚台,磨墨者的灵魂寄托,中国文化的坚硬体现,于今已日益沦为商品的地位,只能向旅游者们乞讨青睐,或曰“式渐衰微”,昔日端砚的英名、歙砚的威风早已不复存在,砚们的沉沦才更让人神伤。我的案头就置放着两方古砚,一方是名为“火捺”的端砚,刻工精良,山水亭台,人物树木均栩栩如生,冬日里哈一口气,真的可以凝为水珠,砚质细腻如婴儿脸,摸上去手感极佳;另一方为荷叶形的歙砚,砚面有三条眉毛似的纹理,砚体遍布米粒大的银星,这是“眉子银星”,也为歙砚中的精品。它们静静地卧在我的书桌上,成为两件工艺品、小摆设,本身应承担的研墨职责早为时代的先进
工艺所解除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实在令人同情。
说起来中国是砚的故乡,历代关于砚的传说和故事也极多。比如端砚就和包龙图的清廉无私镌刻在一起,歙砚甚至带几分神话色彩:说是宋朝时歙县有一汪氏,是大户人家,“一夕山居,涨水暴至,迁寓庄户草庐”,巧巧这庄户是砚工。汪先生晚上无意中发现支床的石头发光,感到奇怪,就让庄户加工成砚台,结果发现这方砚“石色正天碧,细罗文中涵金星七,布列如斗宿状,辅星在焉”。汪家称这砚为“斗星砚”,后来大概又开采了一批这类的砚出售,因为《宋稗类钞》说“汪自是家道饶益”,愈加富足。
传说归传说,但至少这传说中概括了歙砚几种特点,如“罗纹”,如“金星”,如“正天碧”。我案头这方古歙砚呈青碧色,乍看为黑,细观则青,放些清水于砚面,颜色浑似“天碧”,妙不可言。除此砚外,我还藏有今砚两方,一是罗纹,一为金星,系八年前购于歙县砚厂。这两方今砚石质亦佳,时时取出观赏,仿佛在冷且硬的砚体上,能触摸到中国文化的底蕴,尽管不必研墨,也无须挥毫,韵味是足够你品上一番的。
……
墨趣与砚韵 / 1
买 砚 / 7
易州买砚 / 9
砚台意蕴 / 17
洮 砚 / 20
我与砚台 / 26
砚铭记趣 / 29
印 考 / 33
说 印 / 41
古 印 / 47
古 玩 / 51
古 钱 / 57
收藏趣闻四则 / 62
紫砂壶 / 69
醉石图记 / 72
酒 具 / 76
说 壶 / 79
挂 画 / 82
喝 趣 / 86
逛 论 / 91
贮 云 / 96
找 命 / 100
藏 香 / 104
听 琴 / 109
蛐 蛐 / 113
美 食 / 120
茶 道 / 124
读闲书 / 130
双刀记 / 135
功夫茶 / 141
剪蝈笼 / 146
小犬乐乐 / 150
山东名虫 / 157
醉 界 / 160
西皮流水 / 163
闲话京味儿 / 167
拔笔四顾 / 171
“雅戏”别谈 / 174
话 石 / 177
玛尼石 / 181
书斋石 / 184
天景石 / 188
宝石效应 / 191
身边的石头 / 193
寿山石记 / 196
雪浪石记 / 202
读雨花石 / 207
宝石梦幻曲 / 212
鸡血石记 / 216
水胆玛瑙 / 221
菊花石及其他 / 224
海外奇石记 / 228
三访智化寺 / 232
天一阁的题外话 / 239
博物馆札记 / 242
太阳很足的晌午 / 246
琉璃厂的发现 / 250
莲峰觅古 / 252
青云谱散记 / 258
神 示 / 261
欢喜佛 / 265
古董琐记 / 268
古瓷趣闻 / 273
老 宅 / 276
夹带与贡院的往事 / 281
金陵走笔 / 286
司马台的砖 / 290
寻找姚元之 / 294
又见姚元之 / 300
感受黄庭坚 / 306
史树青先生二三事 / 312
古董因缘之外 / 318
砚 友 / 321
笔 记 / 327
钓 者 / 332
作家与收藏 / 338
曾国藩与《忮求诗》 / 341
故纸堆中 / 344
有感“铁如意”铭文 / 347
屈原·贾谊及长沙 / 351
读汪琐记 / 356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读洪波的散文,你会觉得散文的疆界在尽情地扩张,限制的堤坝在不断地溃堤,许多熟视无睹的事象和细节,他却偏能化为文章,拓出一片新的风景。
——雷达
高洪波的散文,与诗同源,谈天说地,往来酬唱,承袭古风,博通今雅。
——徐坤
高洪波的散文从浪漫激情到平实闲适的蜕变,走的是一套既师承中国的散文传统而又别调继起、旧旨全非的自己的路子——他用于祈学,学以致用,成就了他别具一格的“收藏散文”。 ——陈剑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