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精编中国当代现代散文大家的经典散文,旨在带给读者美文的感受,在字里行间体味岁月的悠长。
作者秉承“散文就是同亲人谈心”的执笔原则,叙事文笔舒朗,记人如同与亲友对话,抒情则“以乐写悲,以悲写乐,人间至情,自然出之”,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典型化的艺术细节去感慨人生,可以从“心灵的圣火中”生出美妙的景观。
本书收录了作者《那年那月的游戏》《我们的“龙公龙婆”》《北京的“学术气场”》《南窗读书自从容》《谁是中国*博雅的教授》《探寻挪威峡湾》等重要篇章。
那年那月的游戏
每每见到今天的小朋友,小小年纪就背着沉重的大书包,天刚亮就赶去上学,双休日、寒暑假还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培训班,一脸“辛酸苦辣”,心里不免深为怜悯同情,又不免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当年吾辈的儿时与读书,忍不住冒出一句:“这世道究竟怎么了?”
我是在浙东绍兴市上虞区曹娥江边的一个小镇、东汉哲学家王充的故乡—章镇出生长大的。在我儿时的学校生活中,除了读书,还有永远玩不完的游戏,最使童年欣然的是,大人与老师从来不会“横加干涉”。小时候的游戏完全是孩子们自己的天地,有一套孩子们自己的“游戏规则”,游戏方式随年岁增大逐步转变。
一 瞪大眼睛喂蚂蚁
那年代,几乎全中国的乡镇小朋友最初的游戏都玩过“喂蚂蚁” —往往是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将打死的苍蝇摆放在蚂蚁进出的墙脚洞口,或蚂蚁经过的路上,待蚂蚁来搬运。先是有一只蚂蚁发现了收获,于是兴冲冲进洞去通报。过不多久,就有一只大头蚂蚁头带着众将官一个跟一个浩浩荡荡排着整齐的队伍开将过来,一到现场,拉的拉,推的推,场面分外热闹,将胜利成果搬运回去。临走前,常常会有三五只蚂蚁再在现场四周巡视一番,看有没有遗漏的收获。
我们有时故意在相距不远的地方再摆上一只苍蝇,于是侦察兵大喜,赶紧前去追赶队伍,那蚂蚁队伍立马兵分二路,一路继续搬运,另一路掉过头来随侦察兵急匆匆再去搬运新的成果。于是,我们一边瞪大眼睛看蚂蚁搬食,一边抑扬顿挫地唱着儿歌:“焦螔蚁婆婆喂,剪刀薄刀带得来,草杠柴绳背得来,桥头有块精猪肉哇,拨侬驮驮起,拨侬扛扛起。”
全中国小朋友的游戏大致是相通的,以后我到重庆,问起弟弟们小时候的游戏,我的几位弟弟是在重庆出生长大的,弟弟们告诉我也有一样开心乐事是看蚂蚁搬食。不过重庆称蚂蚁为“蝗丝妈妈”,于是重庆小朋友唱的儿歌就变成了:“蝗丝蝗丝妈妈,请你家公家婆来吃朒朒,坐的坐着轿轿,骑的骑着马马。大的小的都要来,吹吹打打一起来……”
有意思的是,玩蚂蚁的游戏不但南方有,北方孩子也一样喜欢,不过玩法有点不同。我在《旧时儿戏》与《老儿戏》两书中都读到了玩蚂蚁的游戏,北方孩子的玩法是“圈蚂蚁”:“发现一只掉队的蚂蚁,走走停停,犹犹豫豫地寻找回家的路。几个小男孩围住它,准备给它开个玩笑,一个小男孩掏出樟脑丸,在它的四周画几个圈,犯了迷糊,可怜的小东西闻到那气味,晕晕乎乎,出不去了,原地打转,小孩子十分开心。”这时如果用火柴棍搭一个天桥,蚂蚁就会爬上天桥,逃出迷宫。
《旧时儿戏》文图并茂,以图为主体,绘画的是著名画家华川。这本书由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介绍了218种北京、天津、河北一带儿童的游戏,我一直珍藏着。
小时候常玩的还有一种游戏是“杀猪”:搬来一条长板凳,让一个小朋友仰天躺在上面,算作是一条将杀的猪。于是众小友一一上去,一边将手比划着杀猪,一边口中念念有词:“GO,一刀,猪头杀落哉!GO,一刀,猪肚皮剖开哉!GO,一刀,猪腿砍断哉!”有时如果是小女孩当猪,那杀猪的场面就有点“变味”,有的坏小孩故意在小女孩的裤裆处杀几刀,狡猾地笑笑,:“GO,一刀,猪卵泡割落哉!”于是当猪的小女孩就不干了,跳起来边哭边骂。
再一种游戏叫“朝官巡美”。小玩伴四人,围坐地上,或围坐一桌,先在4张小纸片上各写“朝”“官”“巡”“美”4字,揉成团,抛团落地,每人捡取一个,背着人展开纸团
看字。
……
第一辑 三十年前上大学
那年那月的游戏 / 2
曹娥江畔的少年 / 25
我们的“龙公龙婆” / 42
“1977级”高考日记 / 50
三十年前上大学 / 74
直面“老三届” / 80
怀念那年的西红柿 / 83
为什么访问童年 / 88
第二辑 读书在民间
读书在民间 / 94
读书与习惯 / 102
忧书 / 109
我与《中华读书报》 / 114
南窗读书自从容 / 122
闲坐小窗侃读书 / 129
京城逛书市的幸福感觉 / 133
笔名、网名及其他 / 139
科幻与生命 / 147
潜耕堂札记 / 152
第三辑 北京的“学术气场”
北京的“学术气场” / 176
《京师论衡: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百年校
庆学术论文选》序言 / 184
关于大学校名 / 187
谁是中国最博雅的教授 / 199
北大曹文轩 / 214
金波先生叫我们捡回一个“宝” / 232
拜访“纸帐铜瓶室”主郑逸梅 / 237
谢晋:我们亲爱的上虞老乡 / 244
张良与五缘文化 / 249
文化与人生的三段式 / 257
第四辑 探寻挪威峡湾
探寻挪威峡湾 / 262
韩国的人文细节 / 271
马来西亚逛书展 / 275
1993年的北京观察记 / 281
重庆解放碑广场赋 / 292
金刀峡游记 / 295
南阳一日游 / 298
行走的驴友 / 309
后记 / 314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我不把王泉根的散文随笔当作一般的作品来读,在我,是因为他的言谈深得我心而有如对故人——尽管他比我年轻——的感觉。我特别看重他的文字中流露出来的“书斋趣味”,阅读在此时成了一场欢愉的精神盛宴。
——散文家 北京大学教授 谢冕
泉根总是在写。在不停地看书,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求证,不停地发言,不停地争辩,不停地写作,然后不停地出书。只见他行色匆匆,装了发条一般——他是个发条人。我知道,能将事情干成的人就是他这种人。他是一个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的人。但他是真诚的。
——小说家 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王泉根的语言极有特点,作品始终充溢着一种童心和巨人的激情。我们始终可以感受到,一种纯洁、明朗、向上的思想状态流淌在他的语言之中,而他思维的开阔、思考的深刻和不断求新的特点也融会、体现其中。
——评论家 四川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李怡 梁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