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洗马巷里藏着的春申君庙、天库前中沉淀的盛家兴衰、旧半塘的河水中飘荡着的独属于董小婉的梦、平江路上曾“占城一大半”的两潘……苏州的街巷里藏着太多的故事,也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人。有些事我们无从知晓,有些事我们一知半解,走在雨后小巷泛着水光的石板路上,我们不曾意识到脚下质朴石板在过去的岁月里静默旁观过的历史更迭与悲欢离合。
《苏尘事》是吴迈几十年来不间断地走访苏州的街道巷陌后,以女性的细腻笔触写成的散文合集。书中内容涵盖广阔,古今名人、美食习俗、苏州四季、过去与当下……文章抒情又严谨,柔美中带着女性的坚韧,满载着回忆的文字总能唤醒人们对过去的点滴记忆。
胭脂肉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里写到,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那么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为此我常想,倘若张爱玲吃过陆稿荐的酱汁肉,一定希望自己是苏州女人。因为没有哪一块肉比酱汁肉更加像苏州女人,活色生香,明艳动人。
一
父亲喜欢吃肉,他遗传给了我。
红烧肉是父亲的拿手菜,不过他也喜欢买陆稿荐的熟肉回来吃。酱方和猪头肉是四季常有的,酱汁肉却只在春天有。
每年三月,观前街东醋坊桥边的杨柳刚刚抽条,告别了肃杀的寒意之后,人们便满心渴望着桃红柳绿。这时候,酱汁肉如期上市了。陆稿荐门头上拉着的红色横幅,让原本行色匆匆的苏州人停了脚步。
酱汁肉应季上市的头些天,如果不起个大早去排队的话,大抵是买不到的。我小时候就住在观前街东,离陆稿荐咫尺距离,父亲如果拿了夜班费,红艳艳的酱汁肉就会摆上晚饭的餐桌。
酱汁肉的红与红烧肉完全不同,也不似裹了茄汁的咕咾肉的红,它是一种很洋气的胭脂色。如今去陆稿荐买酱汁肉,肉都被包装在一个透明塑料盒中,从制作工厂运到店里,早已凉了,凝成一块块漂亮的“石头”。而当年我们是带着自家的搪瓷茶缸去买的。一寸多见方的块肉,前店后坊刚出锅,但见瘦肉嫣红,肥膘晶莹,参差有致,盛在洁白的茶缸里,竟有美玉的仪态。店里的师傅贴心地舀一勺胭脂色的酱汁浇上去,那肉香便混合着红曲特有的甜香升腾上来,撩得人口水沁出,不得不生生地咽下去。
成就了酱汁肉高颜值的红曲,也称丹曲,既是中药,又是食品。红曲米是用红曲霉素真菌接种于大米上经发酵制备而成。红曲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和应用历史。《本草纲目》认为它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特殊功效。
如今饭店售卖的酱汁肉有多种创新版本,百度图片里的很多照片实际只是东坡肉,或是在东坡肉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樱桃肉。从块肉的形体来说,樱桃肉一般用三四寸见方的大块肉,将肉炖烂后在肉皮上横竖打上两公分宽的格子,只切断到肥肉部分,瘦肉并不分割,若即若离。托着大块肉的多为碧绿的小青菜,取“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意。樱桃肉的着色并不一定用红曲米,有用红酱油的,有用红葡萄酒的,也有用番茄酱的……不一而足。而陆稿荐的苏式酱汁肉,必定是一寸多见方的五花肉,独立成块,颜色也只有一种,即红曲米染出来的胭脂红。
这块胭脂美人般的好肉,我心下早已替她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作“胭脂肉”。胭脂肉一上桌,五官俱欢。我忍不住想到《红楼梦》中贾宝玉那句话:“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
二
后来我家搬离了观前街,离陆稿荐远了,父亲会在春天自己动手做酱汁肉。母亲后来也学会了这门手艺,胭脂肉终于从老字号的店堂“下嫁”到我家灶台。
周振鹤在《苏州风俗》中说,“最特别而为他处所无者,莫如酱汁肉……其佳处在肥者烂若羊膏,而绝不走油,瘦者嫩如鸡片而不虞齿决”。
酱汁肉的食材是要精选的。须用上好的五花肉,肥瘦相间,方得“环肥燕瘦”的妙趣。五花肉用清水洗净,切成一寸多见方的肉块,注意肉皮上不要有蓝色的印章。先加冷水煮开,将肉焯一遍后洗净再入锅,再加冷水、黄酒、盐、冰糖、桂皮、八角、茴香以及生姜片;另取一把红曲米,稍稍漂洗下,用干净的小布袋包好,袋口扎紧放入锅里,或直接用红曲米磨制成的红曲粉入锅,大火一起煮,汤水渐渐呈现鲜艳的胭脂红后,转小火慢炖。
瘦肉和肉皮很容易吸收红曲的胭脂色,而肥肉不吸收,五花肉的色彩层次由此慢慢清晰。红曲的量要掌握好。少了,颜色不够饱满;多了,会让肉和汤汁微微发苦。冰糖的好处在于可以让肉色更加透亮。炖肉的过程可谓赏心悦目,仿佛不是在烹饪一锅食物,而是极富匠心的艺术家在调颜料、烧陶瓷、刻雕塑……酥润甜糯、入口即化的口感,加上胭脂红的“色诱”,让一块酱汁肉“活色生香”了三百多年。
苏州人爱吃鱼虾不假,而苏州人爱吃肉也是真的。在苏州大块吃肉的并不见得是那些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大汉,无数十七八岁的苏州小娘娪(吴方言,指小姑娘),都是嗜肉的“吃货”。但她们依旧是窈窕淑女,依旧歌着“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州人吃酱汁肉的季节是初春到夏至。过了夏至,苏州人便奔着另一块肉去了——在苏州,一年四季吃的是四块肉:春天的酱汁肉、夏天的粉蒸肉、秋天的扣肉和冬天的酱方。
三
苏州的故事,经常会扯上神仙吕洞宾,陆稿荐也不免俗。传说陆稿荐最初不叫这个名字。康熙年间某个四月十四日“轧神仙”的日子,有个衣衫褴褛、背一条破草荐、手捧两只合叠旧陶钵
的乞丐到陆老板的肉店求宿。陆老板允他在灶门空地上蜷缩一宵。次日凌晨那乞丐便不辞而别了。烧火的伙计发现灶前有条破草荐,便随手撕碎往灶膛塞了进去,谁知顷刻间异香扑鼻。陆老板暗忖:那乞丐的两只陶钵合叠不正是个“吕”字么?他连忙把未曾烧掉的破草荐留下来,只每天抽出一根放入灶膛,从此烧出来的肉就十里飘香了。
“陆稿荐”就这样得名了。但两百年后,陆家的子孙因经营不善,把陆稿荐的招牌出租给了一个叫倪松坡的吴县商人。
倪松坡拿到经营权后,便将自家开设在醋坊桥堍的肉店挂上了陆稿荐的招牌,并购进当时最好的湖猪和常州洛猪为食材原料。这两处的猪皮细而薄,肉质肥瘦均匀,最适宜烧制熟肉。倪松坡还请来当时的烧肉名师张寿根专门研制酱鸭、酱肉、猪头肉等的配方,将陆稿荐的生意又做得风生水起。到民国年间,苏城陆稿荐竟多达近二十家。倪家为此专门向国民政府登记注册商标。观前街陆稿荐为防他店冒牌,特地加添“大房”两字并注明“只此一家,并无分出”的标记。成稿于1934年的《醇华馆饮食脞志》记载:“熟肉之最佳者,莫如观东之者陆稿荐。”
近百年来苏州风云变幻。但无论什么样的劫难,都没有将陆稿荐从苏州的美食地图上抹去。想来美食之于苏州这样的城市,是生生不息的——凡夫俗子、饮食男女,原就为口腹之欲而奔忙。城市的底色是人间烟火熏出来的,就算是水墨的江南、阳春白雪的苏州,也无例外。
印象深刻的是当年有位邻居阿姨,每次骂她儿子不听话,都尖声喊道:“小赤佬,倷耳朵生勒陆稿荐啊?”如今想起来,就觉得这句骂人的话无比生动,让人无比快活。
在苏州,春天是一个有太多美食的季节,也是一个让人很想谈一场恋爱的季节。
万物生长,一切都是刚刚醒来的样子。食欲很好,心情也随着风里渐渐氤氲的花香生发渴望。
在这样的食色时光里,唯三月胭脂色的酱汁肉不可辜负。它是一块恋爱中的肉,只为春天而活。
苏 市
走过王洗马巷……………………… 3
状元世家…………………………… 8
藏龙卧虎天库前…………………… 13
春风沉醉旧半塘…………………… 18
三生三世见平江…………………… 23
道前街的流金岁月………………… 28
古镇的样子………………………… 33
有一个地方叫大公园……………… 38
苏 时
望去茫茫香雪海…………………… 45
闻香识碧螺………………………… 51
莲叶何田田………………………… 57
梅子黄时雨………………………… 62
不在枝头在担头…………………… 67
情疏迹远只香留…………………… 72
苏 式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81
沧浪之水,浮生之闲……………… 87
声声慢……………………………… 92
横也丝来竖也丝…………………… 97
池上花开……………………………102
竹外一枝……………………………107
苏 士
邻雅旧宅……………………………115
一声圣叹……………………………120
李根源苏州十年……………………125
一片冰心……………………………131
庙堂巷的杨家女人…………………136
忘却的纪念…………………………142
吴门烟水……………………………147
苏 世
苏州人的新年,从冬至开始………157
过年是一场隆重的告别……………164
元宵,怎一个闹字了得?…………169
孰为神仙狂…………………………176
今夜还须让石湖……………………181
那些年讲过的苏州闲话……………186
苏 食
胭脂肉………………………………193
一碗面的苟且,诗和远方(上)…198
一碗面的苟且,诗和远方(下)…203
此味只应苏州有……………………208
红脂块块香…………………………213
巷口那一碗羊肉汤…………………222
糟香…………………………………228
苏 拾
风景旧曾谙…………………………235
水动风凉夏日长……………………241
半冷半暖秋天………………………249
苏州的冬天…………………………255
重回桃花坞…………………………260
荷花场 8 号 ………………………265
当时只道是寻常……………………272
后 记………………………………275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