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月亮在叫:《散文海外版》2019精品集
0.00     定价 ¥ 5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0678008
  • 出 版 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2019年《散文海外版》刊发的散文的作品集,方便散文爱好者了解近一年来散文创作的基本面貌。所选作品均注重展现活生生的生活及情感,使充满生机、感人至深的作品长久流传。既有名家大作,又有文坛新秀,所有文章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展开
作者简介

《散文海外版》是一本格调清新高雅的散文选刊,一直深受读者的好评和喜爱。《散文海外版》编辑部主编的年度精品集已经连续出版多年,摘选的作品既有文学大师、鲁奖获奖作品等名家名作,也有充满灵性和锐气的新人新作。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散文精选集,共30万字左右,全书收录《等待莫言》《九寨沟之书》《沪上寻访鲁迅记》等散文佳作共50篇,作品选自2019年《散文海外版》的12期期刊内容。作者包括宁肯、阎晶明、刘亮程等国内著名作家。本书为精选2019年《散文海外版》刊发的散文的作品集,方便散文爱好者了解近一年来散文创作的基本面貌。所选作品均注重展现活生生的生活及情感,使充满生机、感人至深的作品长久流传。既有名家大作,又有文坛新秀,所有文章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展开
精彩书摘

等待莫言

◎ 宁  肯

 

2018年《十月》第一期发表了莫言新作《等待摩西》,此前因为一些缘起对莫言也有等待性质。莫言获诺奖后缄默了五年,人们等待了五年,莫言会以什么样的文字重返公众的视野?这是一个巨大的悬念。众所周知莫言是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不要说作品本身的意义,就是结束了一年一度中国人的焦虑,本身就意义重大。接下来是一个人获了诺奖后还怎样写作?这有点像一个人去了月球后还怎样生活,也是世界性的问题。

去年八月微信圈突然传来《收获》将发表莫言新作的消息,后来证实是《人民文学》首发,不管谁首发都让《十月》有种踏空的感觉。我认为莫言的首个作品应发在《十月》上。因为莫言的获奖代表作品《生死疲劳》便发表在《十月》上。看到消息的当天,我便给莫言写了邮件,莫言当天回了邮件,允诺稿约,心里算有了些底儿。但等了几天没有动静,不太放心,恰好我刚出了一本写北京七十年代的散文集《北京:城与年》,作品往来往往是最好的催稿理由,于是写邮件问莫言书寄到单位还是家。其实这是不用问的,但是要问,这便是“往来”。信中最后坦陈“寄书是幌子,期待大作是真”。莫言给了地址,并说记着稿子的事。但我并未马上寄书,我想如一段时间还不见稿子,寄书时附言又是催稿的由头。做编辑不容易,老得惦记别人,还得比较艺术。结果书还未寄出,9月23日收到莫言短信,告知稿子已发我信箱。回家打开信箱,清晰地看到一个短篇,《等待摩西》,以及一首诗《高速公路上的外星人》。

大大松了一口气,说真的,并没马上看,当时最大的感受是卸下一个重任,感谢莫言。非常喜欢这个题目,一看题目就有种发光的直觉。摩西是何等人物?仅次于上帝。果然,在微信朋友圈披露了小说题目后,上海的吴亮先生立刻发论:“很有悬念,又是摩西,又是等待……险啊。”我回:“险得不可思议,却力敌千斤闸,老莫真的神力。”邱华栋说:“蛋落在《十月》的筐里了。”仅凭题目,大家便有此敏感,非同道不能如此。

确实,摩西是一个宗教人物,一个先知,一个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一个回归信仰的人,一个带领以色列走出埃及的人,这个先知的繁复程度同样仅次于上帝,堪称西方文化之渊薮。莫言通过《等待摩西》把这一西方文化符号嫁接到东方,且是无缝儿对接,又异趣盎然,读完感叹莫言的天才。我以为也只有莫言能处理这一如此“险”的题材。感慨系之,第二天在办公室给莫言敲微信。“莫言老师:早晨读完《等待摩两》 ——您完全不需要恭维,我的是第一反应:我看到一个伟大的短篇。叙事技巧不用说——也极高超,但这是可学的;关键是一种大的情怀,一种大的精神视野,一种中国现实、中国氛围、中国的讲述传统与以基督教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如此自洽、水乳不可分的融合;大悲悯,大善恶,东方的,西方的——天作之合。再一个关键是它如此落地,如此中国方式,中国现实,真的,我是心服口服。我自视并不低,但这种融合能力让我叹服。题目也非常好,恰如其分。同时还有一种轻的东西:浪漫,风趣,颠覆,元小说的后现代调性。这个小说是一种照耀,好小说都是照耀,但这是更广阔的照耀。某种意义我个人更感谢这篇小说,我看到我的哪怕微弱的可能。谢谢,我也代表杂志向您致谢,感谢您给了我们这么重要的作品!”

没想敲这么多,也没细想要说什么,却一发不可收。一会儿莫言便回了信:“宁肯兄,借用前人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说真的,知己不敢当,我只是觉得作为同行读懂了莫言,不仅仅作为编辑。写作者的眼光与编辑的眼光无论如何还是有所不同的,即便激赏也有所不同。莫言归来,既是过去的莫言,又是新的莫言,小说内在张力很大,又写得松弛,举重若轻,后者是过去莫言少有的。这个跨度需要精神上的高度技巧,甚至蜘蛛吐丝一样灵巧。当然更需要一种叙事态度,事实上有时是态度产生了技巧。

小说中的柳卫东原名柳摩西,“文革”改为柳卫东,历经五十年沧桑又改回柳摩西。“文革”改名,多有所见,俗不可耐,本身荒诞而又魔幻,写时难有新意,莫言却在大朽之上化出神奇,看似云淡风轻,随意腾挪,却概括出大历史,大寓意,很像巨蜘吐丝搭网,几下格局就有了。如果说柳摩西是刀锋,他的妻子马秀美就是刀身,没有刀身哪来刀锋?把刀身写好,写得有力,刀锋才有力,身有多长锋有多尖,莫言将马秀美的等待写得极其出色,锥骨动人,且像谜一样,她的等待某种意义就像一部《圣经》。柳卫东莫名失踪三十年,再次出现对小说是巨大考验。如果说写得一波三折算经受住考验,那么柳卫东荒诞而又幽默的身份则独属莫言的设计:出人意表,十分喜剧,让绷得很紧的悬念化莞尔,再次达到举重若轻甚至解构的效果。

小说的叙述者非常接近莫言,这使得小说具有了至关重要的“态度”,这“态度”几乎具有了非虚构的特点,好像一种纪实。甚至同时在文中谈及这篇“小说”写作的困难,具有了元小说的特点,对小说再次拆解。前面提到的整体叙事风格松弛,云淡风轻,有如拂尘在身,正好来自上面两个特点。这是归来的莫言明显的变化,有人或许不适应莫这种变化,认为莫言复出后的这批小说不够文学,有戏说味道,表面看是这样,实际暗渡机心,完成了一次嬗变。最后也是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的结尾:神秘失踪三十年的柳卫东回到家——基督信仰者妻子马秀美的家——名字改回了小时的柳摩西,这时家里的小院石榴树掩映,白云飘过,阳光融融,柳摩西在教友中的身影时隐时现。“一切都很正常,”小说最后写道:“只有我不正常,于是我退出了小院”,小说到此结束了。这一笔有如“八大”最后的点睛之笔,怪诞又轻松,张力太大了。小说中的叙述者自始至终都是正常的,代表着理性:多少次回乡,多少次打听,寻找,及至非虚构的表征与元小说的手法都代表着理性结构,代表着正常,但是最后这一切却是不正常的。这种颠覆是致命的,却又是属于文学的。在我看来好的短篇小说应该是一张拉满的弓,最后箭射向目标,直取目标,但更好的小说是颠覆了这个目标,小说关闭又敞开,一如关上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透过窗户我们又能看到什么?

 

说起来,与莫言第一次见面已快二十年了,2001年春天,或秋天,我记不太清了。当时我还在一家行业报工作,《收获》的钟红明来北京组稿,与我约了见面时间,后来因为时间紧把与我见面的时间与莫言拼在了一起。钟红明给我发来了地址,我们先在平安里的莫言家门口见了面,然后进了莫言家。莫言住在胡同里的单元楼。周围是低矮的四合院,那几座楼高出来,这在北京的胡同尽管有但也还不太多。是砖混的老楼,不算高,四五层,莫言住的一个两居室(或三居?)不论两居三居,莫言的书房只占了一小间的小部分,看上去逼仄,满满当当。除了书还有一些日常杂物,没有沙发,不可能有放沙发的地儿。莫言坐在电脑后面,电脑桌靠近阳台,差不多与阳台连在一起。桌上堆着书,纸笔,便签,烟盒,满是烟蒂的烟缸,拆开的与未拆开各地寄来的杂志,摞在一起,上面落着烟灰。电脑隆起于杂物中间,由于看到的是背部,莫言在电脑后是正面,感觉很奇妙,像是在柜台外面。我们坐在电脑桌与墙形成的过道里,由于阳台门开着或者打通就没有门,阳台也不大,我一直有一种印象:莫言在阳台上写作。一个作家与一个很小的杂乱的空间,简直像一个钟表店复杂的空间。钟表匠坐在他的世界里,终年与时间打交道,修理时间,或创造时间,与街上的市井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而一个年深日久的小说家也差不多就是这样,或者就该这样。


展开
目录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