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明末名臣卢象昇研究
0.00     定价 ¥ 56.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0878527
  • 作      者:
    龙腾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龙腾(1974一),山东临沂人。历史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中国民盟盟员,民盟山东省委参政党理论研究会研究员。受聘为山东广播电视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课程培训特邀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和当代中国政党关系理论,曾参编《中国历史实录丛书》(齐鲁书社),在《兰台世界》《经济研究导刊》《中国史研究动态》等国内多家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
展开
内容介绍
  《明末名臣卢象昇研究》以卢象昇经历为视角,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明代地方官制的部分问题提供了个案,而《卢象异书牍》等资料也向人展示了晚明军制的丰富内容,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明末军制的若干问题的认识。对卢象异其人其事的探讨,也对崇祯朝相关人物和史事的研究拓展有所裨益。卢象异为官勤勉,鞠躬尽瘁,政绩较为突出。他整顿军制颇有成效,却在抗清中战败身亡,这并不能说他本人无能或军制无可救药,战败的原因较为复杂,根源还在于明廷的腐败。清军入关后效法明省镇营兵制建立了绿营兵制,说明卢象异等人所重视的明省镇营兵制不无可取之处。
展开
精彩书摘
  明代的屯田形式大体上分为民屯、商屯和军屯三种,而以军屯最著。边腹地屯守军比例略异。《明史》有载:“其制,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而军屯则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明代的卫所军制,实质就是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军事制度。卫所屯田的目的就是尽力满足军粮所需,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所言“以军隶卫,以屯养军”。以屯养军是检验卫所成绩的重要内容,也是卫所兵制的基本特点。有明一代,军屯是历时最久、影响也最大的一种屯田方式。各卫所平时除了屯田任务外,还有守御地方之责。朱元璋曾自夸道:“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此言虽过,但也说明,明初屯田,为解决军粮供应确实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
  从宣德到正统年问,军屯制开始衰落下去。从屯田亩数的大量减少,可以窥见军屯衰落的事实。《明史》载:“万历时,计屯田之数六十四万四千余顷,视洪武时亏二十四万九千余顷。”李三谋曾总结军屯衰落之原因:其一,生产力低下,屯军的赋税过重。有的军屯之田处于偏远地区,尤以是北方边镇,这些贫瘠之田产量较低,往往导致屯军劳而无获,难以承担正粮、余粮的赋税重担。其二,生产资料的缺乏和生产条件的恶化。一方面是主要的生产工具耕牛的供应严重不足;另方面是政府无力进行必要的水利工程的修建。其三,地方武官、监军太监、地方豪右等占田占役状况,到明代中后期愈来愈严重,这是破坏军屯制度的最为致命因素。
  除了军屯外,商屯和民屯也是两种重要的屯田形式。商屯其实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屯。明初,为解决边地军粮,政府利用所垄断的食盐专卖权,规定商人可输粮到边地以换取“盐引”,作为贩卖食盐之凭证,到指定盐场支盐并到指定区域销售,此项制度称为“开中”法。后来,有些商人为节省输粮成本,干脆雇人屯垦于边地粮仓附近,将收获之粮就近缴纳换取盐引,这就是商屯之来历。商屯对边粮供给有一定的补充作用。时人刘应秋对商屯评价较高:“商人自募民耕种塞下,得粟以输边,有偿盐之利,无运粟之苦,便一;流亡之民,因商召募,得力作而食其利,便二;兵卒就地受粟,无和籴之扰,无浸渔之弊,便三;不烦转运,如坐得刍粮,以佐军兴,又国家称为大便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弘治年间兵部尚书叶淇实行了“开中”盐法改革,使得巨商豪富可以纳银代军粮换取盐引,使得商人以屯田补给军粮的兴趣大为减弱,商屯也渐趋衰亡。
  民屯也是明代一种较为重要的屯田形式,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明初,相对军屯来说,民屯的规模和影响是十分有限的。民屯有三种组织形式,如《明史》所载:“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一是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宽乡”屯种,这在明初时较为常见;二是招募人民屯种,虽说自愿,但和移民屯种一样,具有明显的强迫性;三是徙罪犯到某地屯种。民屯的是以屯为基层单位,一屯即一里,下分十甲,类于里甲制度。李三谋认为,弘治以后,军屯和商屯已经衰落,但民屯却稍有发展。
  明末,由于国内起义频繁和辽东边患不断,军粮缺乏十分严重。此时,恢复和整顿各种形式的屯田尤其是军屯,具有较强的迫切性。卢象舁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多次大举屯田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步入“衰敝期”的明王朝
第一节 晚明皇帝怠政与党派纷争
一、万历和天启怠政
二、门户党争的形成和延续
三、明末门户党争的恶果
第二节 万历帝的贪婪与敛财
一、奢侈之行无以复加
二、搜括太仓及太仆寺库并派矿监税使敛财
第三节 起义和辽患日趋严重
一、官府和豪右交相盘剥民众
二、明末义军迭起
三、明末辽东边患已成

第二章 卢象昇的生平(上)
第一节 重孝有宏志的青少年时代
第二节 督理临清仓
第三节 知府大名
第四节 兵备畿南三郡
第五节 抚治郧阳
一、郧阳抚治的设置
二、平定辖区内义军

第三章 卢象昇的生平(下)
第一节 由巡抚湖广到总理五省
一、明代“总理”称谓
二、督“剿”中原义军
第二节 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一、屡阅边口与整顿防务
二、五疏乞“丁忧”
三、再次入京勤王
第三节 倾力主战殒命疆场
一、与杨嗣昌的战和之争
二、孤军战殁
三、死后余波
四、扬名身后
五、《临江参军》等文艺作品中的卢象异形象

第四章 卢象昇的军事策略
第一节 用兵筹饷之策
一、精兵与合兵策略
二、“因粮输饷”之计
第二节 “靖寇绥民”之措
一、兵备三郡时的“扦御”之策
二、抚郧时的“安民保民裕民”之计
三、总理五省时的“阻贼疑贼饥贼”之计
第三节 其他军事策略
一、“剿贼急需营马
二、谋练奇兵与修筑边墙台堡

第五章 郧阳和宣云屯田
第一节 郧阳屯田
一、明代屯田制度的兴衰
二、郧阳屯田的组织体系、物质保障和制度约束
第二节 宣云屯田
一、崇祯十年的宣云屯田
二、崇祯十一年的宣云屯政

第六章 郧抚和宣督的标兵建设
第一节 督抚标兵的增设和扩编
一、增设郧阳标兵
二、恳请增加湖广巡抚和五省总理之兵员
三、扩充宣大总督标营
四、厘定宣大督营标将职衔和标兵饷额
第二节 总督标兵的军事训练
一、总督标兵训练的缘起和思路
二、整顿总督标兵的军容和军纪
三、加强对弓箭和火器的习射训练

第七章 卢象昇在官场的上下左右关系
第一节 卢象昇与崇祯帝和杨嗣昌的关系
第二节 卢象昇与同僚间的关系
一、受累于官场的纷扰
二、同东林党关系之初探
第三节 卢象昇与部下的关系
一、唯才是用而不求全责备
二、“急思久任”与“为地择人”
三、惜爱和佑护下属

结语
附录一:卢象昇身后评语辑录
附录二:卢象昇生平大事记
附录三:满门忠烈——宜兴卢象异家族抗清简记
附录四:卢象昇作品辑录
附录五:《明大司马卢公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