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工人经济学:对劳动力价值的新发现
0.00     定价 ¥ 4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0872603
  • 作      者:
    叶迎
  • 出 版 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工人经济学不仅有利于大同劳动经济学内部新古典主义流派和制度主义流派之间的区隔,有利于打通整个经济学内部偏于资本视角和偏于劳动视角两类经济学之间的区隔,还有利于打通经济学与劳动科学、劳动经济学与劳动关系学等相邻学科的区隔,从而实现经济学中企业家视角与劳动者视角、资本权益与劳动权益之间的平衡,实现范式创新,推动相关研究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展开
作者简介

叶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劳动经济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专著3部,发表核心期刊和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等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工人经济学专著,尝试建立为劳动者和工人权益提供经济学依据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本书从工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预设和逻辑起点出发,逐次展开了工人经济的初级形态、工人经济的升级形态、工人经济的高级形态、工人经济的特殊形态和工人经济的延伸形态,把劳资集体谈判视之为第一次分配过程中主要的劳动力定价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劳资共决、人力资本、劳动产权、互助合作经济、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社会保障,最后提出了与“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不同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和模型。


展开
精彩书摘

工人经济学(Worker Economics)又称劳动者经济学(Labor Economics),与传统的劳动经济学(Labor Economics)共享同一个词组。在学科分类中,它被归入广义的劳动经济学之中,可以说是劳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种形态。有所不同的是,传统的、占主流地位劳动经济学大都隐含或者公开从资本、资本所有者、企业家的视角出发,把劳动、劳动者设定为一个简单的生产和市场要素(劳动力),准确地说,这样的劳动经济学,其实应该叫作劳动力市场经济学(Labor market economics)。而工人经济学则明确地从工人的视角出发,在价值取向、理论预设、思想资源、研究方法、逻辑构架、基本观点等方面,与主流的劳动经济学有诸多不同。它试图建立的是一门属于劳动者(劳有)、依靠劳动者(劳治)、为了劳动者(劳享)的经济学(Economics of the labor,by the labor and for the labor)。

 

一、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学大体上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枝独秀到西方主流经济学占优势地位的历史演变过程,这同时也是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中的神圣地位被要素价值论所取代、劳动在经济学中的主导地位被资本所取代的过程。在各门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中,资本视角、所有者经营者视角、企业家视角大大地被强化了,而劳动视角、劳动者视角、工人视角相应地被弱化或虚化了,劳动者在经济学中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劳动经济学的情况也是如此:总的来说,新古典学派劳动经济学占主导地位,而制度学派劳动经济学则鲜为人知;劳动经济学被当成一门研究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像其他经济学科一样,存在着强化企业家视角弱化劳动者视角、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劳动只是被当作客观的生产要素,当作物化的、量化的“劳动力”“生产手段”“经营成本”,而不是同时被当作劳动者和人本身,当作活生生的社会历史主体。国内数十种教材,大都是按照“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需关系—劳动时间—人力资本—工资和收入—就业和失业”这个新古典核心模型编写的,有一些也编进了工会、集体谈判、劳动关系的内容,但它们只是外生的经济变量,还没有作为内在的经济变量,有机地融入新古典模型。

我国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这种状况,并非出于偶然或学者的主观喜恶,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符合了正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要素、所有者经营者权益和企业家才能蓬勃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劳动要素、劳动者权益和劳动者地位的下降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带来的好处是,经济总量迅速增长,GDP已经雄踞世界第二;弊端在于,劳资力量失衡,贫富分化加重。据相关统计数据,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1995年以来逐年下降,目前我国的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降到40%以下

这种情况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但是,我国的经济学尚未对其提供充分的理论论证,进一步说,是我国经济学囿于资本视角的局限性,不能从劳动者视角出发,不能从工人经济学视角出发,提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经济改革方案和制度设计。横亘在分配体制改革之路上的一个思想观念障碍是,大多数企业家、经济学家会搬出自由市场竞争模型,谁投资谁所有、谁投资谁得益,收入分配由市场决定不得人为干扰,土地得到地租、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润,一切利润归企业家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教条,拒绝提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思想问题只能以思想方式来解决,资本、所有者和企业家的经济学只能以劳动、劳动者、工人的经济学相抗衡,如果没有人为有利于劳动者的经济体制和分配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学理据和学术支持,并力争得到社会公众和政府乃至企业家阶层本身的认同的话,这种改革就无法启动和进行下去,最多只能由政府强制实施。历史经验表明,强制或者剥夺性的改革是难以持久的,也将损害市场经济健康而长远的发展。

应该说,作为职工合法权益法定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中国工会,也在努力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提出的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的路线和方针,但是其效果却不易被看到。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会所提出的意见基本上是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尽管有“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等思想的指导,但缺乏一种不同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工人经济学理论,为工会的政策主张和政策建议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学学理和学术支撑。简言之,缺乏了理论支撑,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话语虽然响亮,但其实是“软”的。不仅不能在经济学层面与所有者企业家阶层相抗衡,即使在政治意识形态层面也未必占优势,因为后者完全可以声称自己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并且发展经济从长远来讲也是符合包括劳动者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再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和国家是全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应该成为劳资双方、各阶层之间公正的协调者和仲裁者。在这种情况下,各阶级阶层就要尽其所能地提出有充分学理依据和学术支持的政策主张,加入国家层面的政治博弈,最终体现为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构架,这既是各阶级阶层的权利,也是它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工人阶级和工会有权利和责任提出自己的经济学,充分论证自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贡献,对自己在现行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分配关系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提出有理有据的、经济学上站得住的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提出在经济学上有充分依据的改革方案和政策主张。应该说,目前我国工人阶级和工会还缺乏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家,这不仅体现在各级工会的层面上,也体现在企业和行业层面上,致使工人阶级和工会在与所有者企业家阶层以及企业家组织进行企业、行业、地区、全国各个层级的博弈时,在智力资源方面、知识储备方面、学术争论层面明显处于弱势。

可以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遭遇到了严重的瓶颈制约,已经把对现行人文社会科学进行结构性改造提上议事日程了,那就是要将权力话语和资本话语占压倒性优势的人文社会科学,改变为权力话语、资本话语、劳动话语三者之间处于结构性平衡状态的人文社会科学。这就是说,不仅要建立和发展本书所提倡的具有劳动者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工人经济学,同时还要建立和发展具有劳动者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劳动政治学、劳动社会学、劳动法学、劳动伦理学、劳动美学、劳动文学、劳动艺术、劳动哲学……总之,要建立和发展一个目前还相当匮乏的、能够与“权力文化”和“资本文化”互相制衡的“劳动(劳动者)文化”体系,培育和发展当代中国工人的阶级意识和社会意识,使工人阶级作为精神、思想、文化上独立自主的社会历史主体,更为深入地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

建立和发展工人经济学,要分两步走:引进来和走出去。所谓引进来,就是把已经相当发达的各国各派经济学理论引入劳动问题领域,运用经济学的范式、概念和方法,深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劳动关系和工人的经济生活现状,搞清楚中国工人在现行经济体制中的真实地位和状况;所谓走出去,就是要在充分吸收消化各种经济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工人已经达到的历史高度、人力资源状况、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生存和发展需求、权利意识等,提出中国工人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方案。

工人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学术价值。针对我国经济学(包括劳动经济学)相对缺乏劳动者视角,而我国劳动者研究、劳动关系研究相对缺乏经济学视角的情况,工人经济学不仅有利于打通劳动经济学内部新古典主义流派和制度主义流派之间的区隔,而且有利于打通整个经济学内部偏于资本视角和偏于劳动视角两类经济学之间的区隔,还有利于打通经济学与劳动科学、劳动经济学与劳动关系学等相邻学科之间的区隔,从而实现经济学中企业家视角与劳动者视角、资本权益与劳动权益之间的平衡,实现范式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学(包括劳动经济学)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工人经济学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紧迫性和时效性,那就是在整个经济学领域特别是在劳动经济学领域,为处于沉默和失语状态的劳动者争取话语权。人们当然可以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角度出发,维护和争取劳动者权益,但总不如从经济学,尤其是工人经济学出发来得直接和有力:如果能够从工人经济学的角度证明劳动对于整个生产经营的重大贡献而同时又缺乏剩余索取权,那就为劳资之间的集体协商和集体谈判、为劳动者及其工会参与国家劳动立法和劳动政策的制定等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学理据,这对于实现初次分配公平,从源头缩小贫富两极分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目前,劳动者及其工会所掌握的经济学知识和经济学工具太少了,在与资本、政府、社会各方的博弈中显得理亏气短。如果能够以劳动者视角重构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也就意味着作为中国经济和就业第一主体的数亿劳动者,在经济学中拥有了自己的理论思想和学术资源。


展开
目录

目录

 

工人经济学:对劳动力价值的新发现

 

第一章工人经济学的基本构架

一、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3

二、学科定位和基本构架10

三、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23

四、主要的思想资源27

 

第二章工人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一、自由主义经济学38

二、制度主义经济学54

 

第三章工人经济的初级形态

一、原子化劳动力市场和个别化劳动关系77

二、劳动者的真实境遇85

三、劳动力市场中的剥削91

 

第四章工人经济的升级形态

一、看得见的劳动力定价机制106

二、集体谈判的经济效应112

三、原子化劳动力市场与集体化劳动关系118

 

第五章工人经济的高级形态

一、资本和劳动相互雇佣127

二、复杂劳动与人力资本142

三、劳动力所有权与劳动产权155

四、劳动产权与工会的未来167

 

第六章工人经济的特殊形态

一、团结互助合作经济的本原180

二、团结互助合作经济的发展190

三、股份合作制:一种新合作主义206

四、团结互助合作经济的主要类型221

 

第七章工人经济的宏观延展

一、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248

二、社会再分配: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262

 

第八章工人经济与人类经济制度

一、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生产要素279

二、从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到社会市场经济284

主要参考文献  288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