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风物》:
绍兴市的柯桥、上虞,宁波市的余姚、慈溪、镇海、北仑等沙地也与南沙连在一片。南沙曾是国家重点产麻区,有麻地30多万亩,年产量200多万担。麻皮是制作麻袋、绳索和造纸的主要原料,浸、泡、洗加工而成的麻精纤维蛋白有光泽,可编织地毯、窗帘、帆布、电缆、导火索等。实行市场经济后,南沙对种植业进行了调整。进入21世纪,麻地消失了,这片土地变成了大江东新城的核心区块、杭州拥江发展的战略要地、浙江大湾区的高端要素集聚地。
南沙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中国地方志之鼻祖的《越绝书》之《地传》篇中有这方面的记载。钱塘江在上游洪水和海潮的相互作用下,江道经历过南、中、北三次大变迁。南为南大门,位于龛山与赭山之间;中为中小门,位于赭山与白虎山之间;北为北大门,位于白虎山与海宁城南之间。春秋战国时期,江道由龛山下,流经南大门。明末清初江道由南大门改走中小门,弘历四十三年(1778年)至今,江道主漕基本稳定在北大门。千百年来,桀骜不驯的钱塘江潮水给沿江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住在江边的沙地人因坍江而流离失所。随着上游淤泥的大量冲积,孕育了广袤的沙地,人们到这里来开荒、定居、繁衍后代,给沙地留下了古文化踪迹。河庄境内的蜀山南麓仍保留着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蜀山北坡的战国窑也保存完好。
二、南沙大地的组成
经过元明两代几百年潮水的左冲右突,至明末清初江道北趋,水流经赭山与河庄山之间的中小门出入,钱塘江抛弃了流经南大门的这条江道,导致淤塞,江道形成了一片沙地,这是南沙的第一部分。由于中小门是一条只有2千多米宽的狭长地带,而且山根连绵,门外有雷山阻挡,潮水退去,淤沙变成沙地,形成第二部分。钱塘江之水流向北大门后,原海宁南部的沙地被洪潮冲刷,切割为南北两块,南块的市和乡与南沙相毗连,形成第三部分。进入20世纪,南沙大堤北面不断有新的滩涂淤涨,1960年后围起来的海涂,即东沙大部,现在大江东所辖的义蓬、新湾、临江、前进四个街道和河庄街道大部,是南沙大地的第四部分。
三、大禹曾在南沙治水
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在会稽山下疏通河道,撒土筑堤阻挡河水泛滥,这种治水的方法被取名为“息壤”。大禹“息壤”的那条河叫若耶溪,今名平水江,全长63.5千米,河水流入鉴湖,鉴湖之水又流到南沙,与瓜沥河、盛陵湾汇合流人钱塘江。河水进入盛陵湾时受沙地土质影响,水质急剧下降,口味变咸发涩。鉴湖地势高,新湾地势低,河水北流,梅雨季节经常泛滥,冲毁河堤,淹没庄稼。沿河民众学大禹“息壤”治水的方法,让洪峰顺利通过,使农田免受毁坏。后来南沙人又用“息壤”法治理钱塘江,迫使潮水限在江道主漕内涌动。杭州湾疏通后,钱江两岸露出沙土,受到每日两度潮水的侵袭,部分沙土被潮水卷走了,又有新的泥沙冲击而来,日复一日,淤积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沙人在“以围代坝,以围促淤,围垦与治江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沿用“息壤”,发展“息壤”,从零星围垦、小规模区块围垦到大规模联合围垦,大江东现有的348平方千米土地围垦前都是滩涂。
四、杭州的东门户
南沙是杭州的东门户,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地方,面对钱塘江,树木苍郁,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研究员邵志静说,大江东的设计者围绕第一缕阳光升起地的景观和东门户的人文资源,借“地”发挥,用“户”至上,使街道和居民小区实现了天、地、风、水、光、物六个元素的和谐统一。天之风韵:进行空间环境艺术营造,使建筑物、树木、广场曲线丰富、层次分明,描绘出一幅幅四季更迭、晴雨变化的画卷。地之风韵:对地面环境做美的创造,利用地形地貌对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盲人专用道科学配置,有道路颜色和特殊标记,草坪、花卉、树木、水面、运动场地、雕塑小品、宣传长廊等设置实现诸多艺术组合。风之风韵:环境的风格定位与建筑的风格定位统一,住宅建筑与环境建筑错落有致,住宅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借助于假山叠石,人工小溪,使社区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水之风韵:结合社区环境,以水造景,水帘、瀑布、喷水池、游泳池等景观和设施,一进小区就有温馨感。光之风韵:住宅区日照充分,采光良好,利于居民身心健康和植被生长。物之风韵:建筑物的线条运用色彩搭配上,反映出建筑风格和环境格调的统一、能源利用高效循环、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创造绿色城市和宜居环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