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南沙风物
0.00     定价 ¥ 9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14238672
  • 作      者:
    孙顺源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南沙风物》为历史人文通俗读物,介绍浙江南沙风物。浙江钱塘江南岸的萧山南沙是勇立潮头精神诞生地,弄潮儿抢潮头鱼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南沙风物》运用杂谈方式和文学表现手法,以翔实的资料介绍南沙的景色,包括南沙的形成、勇立潮头的故事、钱塘江畔的环境和大江东的开发,用四季变化的方法介绍南沙的物品,可供沙地文化研究者、餐饮工作者、烹饪爱好者和广大读者阅读,为膳食平衡作参考。
展开
作者简介
  孙顺源,男,1945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本科学历。曾任浙江师范大学财务处处长、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总务长、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顾问等职。兼任全国高师和浙江省财会研究会副秘书长、会长。完成多个国家和省级研究课题,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被评为浙江省高校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和全国高师院校优秀财务工作者。
展开
内容介绍
  《南沙风物》介绍了南沙的形成、勇立潮头的故事、钱塘江畔的环境和大江东的开发,包括围垦、弄潮儿、花边和特色食品等。书中提出要传承沙地文化,呼吁读者关注食品安全,把握膳食平衡,就地取材食疗,为健康长寿护航。是一本集美食、营养、保健、科普、地方史的多学科书籍,语言通俗,知识面广,可读性强,同类书中不多见。
展开
精彩书摘
  《南沙风物》:
  绍兴市的柯桥、上虞,宁波市的余姚、慈溪、镇海、北仑等沙地也与南沙连在一片。南沙曾是国家重点产麻区,有麻地30多万亩,年产量200多万担。麻皮是制作麻袋、绳索和造纸的主要原料,浸、泡、洗加工而成的麻精纤维蛋白有光泽,可编织地毯、窗帘、帆布、电缆、导火索等。实行市场经济后,南沙对种植业进行了调整。进入21世纪,麻地消失了,这片土地变成了大江东新城的核心区块、杭州拥江发展的战略要地、浙江大湾区的高端要素集聚地。
  南沙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中国地方志之鼻祖的《越绝书》之《地传》篇中有这方面的记载。钱塘江在上游洪水和海潮的相互作用下,江道经历过南、中、北三次大变迁。南为南大门,位于龛山与赭山之间;中为中小门,位于赭山与白虎山之间;北为北大门,位于白虎山与海宁城南之间。春秋战国时期,江道由龛山下,流经南大门。明末清初江道由南大门改走中小门,弘历四十三年(1778年)至今,江道主漕基本稳定在北大门。千百年来,桀骜不驯的钱塘江潮水给沿江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住在江边的沙地人因坍江而流离失所。随着上游淤泥的大量冲积,孕育了广袤的沙地,人们到这里来开荒、定居、繁衍后代,给沙地留下了古文化踪迹。河庄境内的蜀山南麓仍保留着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蜀山北坡的战国窑也保存完好。
  二、南沙大地的组成
  经过元明两代几百年潮水的左冲右突,至明末清初江道北趋,水流经赭山与河庄山之间的中小门出入,钱塘江抛弃了流经南大门的这条江道,导致淤塞,江道形成了一片沙地,这是南沙的第一部分。由于中小门是一条只有2千多米宽的狭长地带,而且山根连绵,门外有雷山阻挡,潮水退去,淤沙变成沙地,形成第二部分。钱塘江之水流向北大门后,原海宁南部的沙地被洪潮冲刷,切割为南北两块,南块的市和乡与南沙相毗连,形成第三部分。进入20世纪,南沙大堤北面不断有新的滩涂淤涨,1960年后围起来的海涂,即东沙大部,现在大江东所辖的义蓬、新湾、临江、前进四个街道和河庄街道大部,是南沙大地的第四部分。
  三、大禹曾在南沙治水
  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在会稽山下疏通河道,撒土筑堤阻挡河水泛滥,这种治水的方法被取名为“息壤”。大禹“息壤”的那条河叫若耶溪,今名平水江,全长63.5千米,河水流入鉴湖,鉴湖之水又流到南沙,与瓜沥河、盛陵湾汇合流人钱塘江。河水进入盛陵湾时受沙地土质影响,水质急剧下降,口味变咸发涩。鉴湖地势高,新湾地势低,河水北流,梅雨季节经常泛滥,冲毁河堤,淹没庄稼。沿河民众学大禹“息壤”治水的方法,让洪峰顺利通过,使农田免受毁坏。后来南沙人又用“息壤”法治理钱塘江,迫使潮水限在江道主漕内涌动。杭州湾疏通后,钱江两岸露出沙土,受到每日两度潮水的侵袭,部分沙土被潮水卷走了,又有新的泥沙冲击而来,日复一日,淤积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沙人在“以围代坝,以围促淤,围垦与治江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沿用“息壤”,发展“息壤”,从零星围垦、小规模区块围垦到大规模联合围垦,大江东现有的348平方千米土地围垦前都是滩涂。
  四、杭州的东门户
  南沙是杭州的东门户,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地方,面对钱塘江,树木苍郁,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研究员邵志静说,大江东的设计者围绕第一缕阳光升起地的景观和东门户的人文资源,借“地”发挥,用“户”至上,使街道和居民小区实现了天、地、风、水、光、物六个元素的和谐统一。天之风韵:进行空间环境艺术营造,使建筑物、树木、广场曲线丰富、层次分明,描绘出一幅幅四季更迭、晴雨变化的画卷。地之风韵:对地面环境做美的创造,利用地形地貌对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盲人专用道科学配置,有道路颜色和特殊标记,草坪、花卉、树木、水面、运动场地、雕塑小品、宣传长廊等设置实现诸多艺术组合。风之风韵:环境的风格定位与建筑的风格定位统一,住宅建筑与环境建筑错落有致,住宅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借助于假山叠石,人工小溪,使社区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水之风韵:结合社区环境,以水造景,水帘、瀑布、喷水池、游泳池等景观和设施,一进小区就有温馨感。光之风韵:住宅区日照充分,采光良好,利于居民身心健康和植被生长。物之风韵:建筑物的线条运用色彩搭配上,反映出建筑风格和环境格调的统一、能源利用高效循环、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创造绿色城市和宜居环境。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南沙风韵
第一节 南沙今昔
第二节 春之盎然
第三节 夏之生机
第四节 秋之金黄
第五节 冬之精彩

第二章 南沙文化
第一节 军民围垦
第二节 抢潮头鱼
第三节 挑花边
第四节 农家乐
第五节 南沙大堤

第三章 南沙美食
第一节 吃文化
第二节 年味
第三节 南沙特色菜
第四节 沙地“十碗头”
第五节 南沙面食

第四章 腌鲜味
第一节 萝卜干
第二节 腌白菜
第三节 榨菜
第四节 腌辣椒
第五节 腌莴笋

第五章 霉鲜味
第一节 霉毛豆
第二节 霉豆腐
第三节 苋菜梗
第四节 苋菜梗卤蒸豆腐
第五节 霉千张

第六章 咸鲜味
第一节 芥籁头
第二节 腌洋姜
第三节 螺蛳菜
第四节 韭菜花
第五节 泡菜

第七章 笋鲜味
第一节 春笋
第二节 芦笋
第三节 鞭笋
第四节 冬笋
第五节 勒笋

第八章 焖鲜味
第一节 笋干菜
第二节 霉干菜
第三节 倒笃菜
第四节 黄花菜
第五节 豇豆干

第九章 酱香味
第一节 酱萝卜
第二节 酱黄瓜
第三节 八宝菜
第四节 糖醋蒜头
第五节 甜面酱

第十章 腊香味
第一节 腊肉
第二节 香肠
第三节 腊鱼
第四节 虾油鸡
第五节 腊鸭

第十一章 醉香味
第一节 醉仔鱼
第二节 醉蟹
第三节 糟毛豆
第四节 醉花生
第五节 醉豆干

第十二章 咸香味
第一节 咸茄子
第二节 咸笋
第三节 咸鸭蛋
第四节 咸菜瓜
第五节 什锦菜

第十三章 吃出健康
第一节 膳食平衡
第二节 食材新鲜
第三节 食品安全
第四节 绿色食品
第五节 食物疗法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