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困学集:王廷元史学论文选
0.00     定价 ¥ 49.9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7639317
  • 作      者:
    王廷元
  • 出 版 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廷元(1934—2011),安徽霍邱人。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先后在沈阳师范学院(现沈阳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任教,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明清史、徽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王廷元先生一生学术成果颇丰,在明清史、徽商研究等领域成就显著。撰写《顺治帝与清初的“法明”政策》《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等学术论文数十篇,分别发表于国家和省级报刊上。出版独著、合著、主编、参编著作近十部,其中《清史简编》获辽宁省优秀图书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徽商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困学集:王廷元史学论文选》是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廷元先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汇编,内容主要分为明清史研究、徽商研究两大部分,共20余篇文章,包括《略论明代辽东军户》《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等。王廷元先生作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徽学研究开创者之一,其研究成果很多都是当时开创性的研究;作为明清史研究者,其研究成果在当时学术界颇具影响。
  《困学集:王廷元史学论文选》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徽商、明清史进行研究,充分显示了作者在治史过程中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
展开
精彩书摘
  《困学集:王廷元史学论文选》:
  明清数百年间,徽商一直是江南棉布收购、染色、运销的主要经营者。因此他们的活动就不能不给江南棉织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首先,徽商的活动促进了江南棉织业中商品生产的发展。明清时期江南棉织业主要是作为农家副业而发展起来的。广大贫苦农民,在官税私租的重压之下,不得不藉纺纱织布以弥补生计不足。他们资金短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贮备都很不足。因此,他们只有用自己的产品及时地换得棉花和粮食,才能维持其小生产的运转。徽商资本雄厚,人数众多,遍布江南城乡各地,与棉织业者的接触面甚广。不但可以及时地收购棉纱、棉布,而且可以随时向广大棉织业者提供棉花和粮食。明清时期,江南涌现出一大批以棉花、棉布、粮食贸易为主的市镇,在这些市镇中,徽商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时徽商的聚散竟直接决定着市镇的兴衰。如嘉定县南翔镇“往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比为无赖蚕食,稍稍徙避,而镇遂衰落”。可见“无徽不成镇”之谚,在江南棉织业市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正是这些市镇把江南广大棉织业者同遥远的市场联系起来。使他们生产的棉布得以运销四面八方,而他们需求的生产生活资料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供给。这就为江南棉织业中商品生产的发展提供丁有利条件。
  其次徽商的活动促进了江南棉织业技术的提高。徽商在收购棉布时为保证所收之布便于行销,特别注意布的质量。在他们开设的字号、布庄中都有专司“看布”的人员,负责检验布的质量。在布商的严格挑选下,棉织业者不得不“媚贾师以如父,幸而入选,如脱重负”。这实际上就是由徽商把市场信息及时地转达给生产者,使他们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在改进棉布质量上精益求精。如南翔镇所产之扣布“光洁而厚,制衣被耐久,远方珍之。布商各字号俱在镇,鉴择尤精,故里中所织甲一邑”。前文所述的钱门塘布也是由于徽商广为推销,才使这种布名声大振,于是外冈诸镇“多仿为之”。
  第三,徽商投资于棉布染踹业,有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在徽商开设的字号中,布商与染工关系的性质目前虽不甚清楚,但据碑刻资料的记载,布商与踹匠的关系则确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了。正因为徽商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才有可能在棉布染踹业中建立起年产色布百万匹的大规模生产,从而满足了全国市场对色布的需求。这对提高棉布的销售量,促进江南棉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徽商对江南棉织业者的盘剥极为残酷,使之陷于极端贫困之中,这就妨碍了棉织业技术的改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徽州商人利用封建牙行制度把持江南棉布收购市场,尽力压低棉布的收购价格,牟取厚利。每当青黄不接之际,贫苦农民急需以布易米,而狡驵牙侩们却乘人之危,压价收布。农民“三日两饥,抱布入市,其贱如泥,名日‘杀庄’”。在徽商最活跃的嘉善县,“荒年米贵,则布愈贱,各贾乘农夫之急,闭门不收。虽有布,无可卖处”。徽商在低价收布的同时,又操纵棉粮价格,盘剥小生产者。典商、囤户往往勾结一气大搞囤当活动,当棉、粮收获之际,囤户藉典铺资金的周转,乘贱收购大批棉、粮,待价而沽,致使“小民一岁之收,始则贱价归商,终仍贵价归民,典商囤户坐享厚利,而小民并受其困矣”。徽商以贱买贵卖为手段,从两头盘剥棉织业者,使他们只能在饥饿线上辗转求生,而无力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江南棉织业的生产效率仍然十分低下,其纺者每日不过成纱四五两,织者每日不过成布二三丈。江南棉织业这种长期停滞不前的现象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徽商对棉织业者的盘剥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江南棉织业技术长期得不到提高,就使它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难以维持下去。
  ……
展开
目录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
徽州典商述论
略论徽州商人与吴楚贸易
明清徽商与江南棉织业
徽商与上海
论明清时期江南棉织业的劳动收益及其经营形态
论明清时期的徽州牙商
论徽州商帮的形成与发展
徽州商人的小本起家
论徽州商人的义利观
徽商从业人员的组合方式
徽州海盗商人胡胜
试论皇太极重用汉官的政策
略论明代辽东军户
“三饷加派”考实
试论人心向背与明末辽东战局
顺治帝与清初的“法明”政策
论清代蠹吏
论王夫之的理欲观
论王夫之的理欲合性说

后记
编后语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