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越学(第十辑)
0.00     定价 ¥ 8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48874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越学(第十辑)》主要内容包括王阳明《西湖》诗碑辨伪,阳明夫子《传习录》版本源流考,从王阳明公移观其为官思想,地方志中所见王阳明诗小考——兼论地方志于王阳明诗歌研究之价值,“万物一体”学说是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明学的“良知”与“知识”——兼论“两种阳明学”及其伦理问题,“致良知”附会于“格致诚正”——晚明清初浙西学者对阳明心学的批判,王充在越文化发展史上的经典意义,试论刘基官德理论的内涵,陶奭龄年谱简编,张岱诗集四种题记,张岱《陶庵梦忆》与明末戏曲生态谱系及其审美本质,论黄宗羲的科学思想,试论蔡元培先生的“家国情怀”,蔡元培与我国图书馆事业,历史伟人是一座精神丰碑——读《鲁迅小说集》,宋高宗在绍兴,朱熹门人廖俣家世生平考——以新见诸暨出土廖氏家族圹志为中心,论堕民的分布地区,绍兴越社的前世今生,兰亭学:从学科定位到学科构建。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越学第十辑》:
  一 研究鲁迅文学之“困难”
  在中小学时期,通过语文课本,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闰土等人物形象,就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个时候,教材就像圣经,其中的篇章乃至观点,神圣不可侵犯。也许“人以文传,文以人传”,鲁迅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成为一尊神,高高在上,不容置疑。事实上,那个时候,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意蕴,我是不太理解的。只不过,有些人物让我觉得有趣,例如孔乙己、阿Q;有些人物让我觉得可爱,例如闰土;有些人物让我觉得可怜,例如祥林嫂;等等。遗憾的是,在我能够懂事一点,对人生与社会有更多参悟之后,我一直没有读过鲁迅完整的某篇作品。直到今天,当我看完《鲁迅小说集》之后,才慢慢感受到,鲁迅通过这些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远远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读名著,虽然宣称自己从不跪着读,但是,鲁迅先生像神一样的光辉形象,早就烙印在我幼小的心灵之中。因此,无论我多么努力摆脱精神羁绊,我都难将这部小说当成一部普通作品来读。我有一个习惯,在读完一部名著之后,若想写读后感,必定再去看看他的人生经历及其主要贡献,甚至去了解一下其他人士的评价。在我看来,评价一个人的一部作品,若不去尽量全面而又整体地了解他的思想与主张,往往如同盲人摸象,得出以偏概全的观点。我不是研究鲁迅的专家,也不会以某个具体的人物作为自己终生的学术使命,只是倾向于学习各位作家的文学风格与思想见解。从而,在不可能深入研读鲁迅所有作品的前提下,我特意查阅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于鲁迅先生的评价。我发现,世界对于鲁迅先生的争议,就像拔河比赛的两个小组,各自往相反的方向拉。在这种情况下,要让没有读完鲁迅全部作品的我来写一篇读后感,尤其要进行人物评价,则无异于给我一根短短的木棍,让我把这个地球撬起来。为此,我们不如先来看看,对于鲁迅先生的颂扬与贬抑,各从什么方面出发。
  社会各界对于鲁迅先生的评说,不仅在数量上浩如烟海,而且在观点上五花八门,甚至同一个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前后完全不一致。可以说,若将每位作者概括性的评语归纳起来,绝对可以整理成一本厚厚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贬鲁派”与“挺鲁派”孰轻孰重,哪一方占了上风,我觉得很难下结论。原因在于,自被树立成为思想斗士与民族脊梁以来,研究并宣传鲁迅的著述实在太多,要寻找出概括鲁迅的正面评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从而“挺鲁派”在文化主阵地上仍然坚如磐石;另一方面,自21世纪初以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的作品之后,过去乃至近来各种对于鲁迅先生的否定性评价,就像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出来,而且直陈要害。
  名人对名人的评价,往往是较有力度的。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先生(1899-1966),从学识本身的角度如此说道:“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有着“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1894-1988),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如此说道:“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1896-1945),从国民性的角度如此说道:“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著名杂文家何满子先生(1919-2009),从文明进程的角度如此说道:“那些以事功享名的人物不是一个人的能耐,都必须众人的参与,而且他们在建成事功后必十百倍地取得报偿;只有‘以心而伟大的英雄’才是独立的创造,他们只有奉献,没有夺取,终生如鲁迅所说的吃草挤奶。因此,,历时越久,未来的人更能认知其伟大。历史终将证明,鲁迅即使不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伟人,也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第一伟人。”
  应该说,对鲁迅先生评价产生最大反响的,当属毛泽东。毛泽东从未见过鲁迅,鲁迅也从未见过毛泽东。但是,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那么,他们的相通点在哪里呢?应该说,正是那种反正统、反压迫、反束缚的“革命性”。例如,毛泽东指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对此,我若不看《鲁迅小说集》,肯定难以把两者联系起来。当毛泽东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并同时挺进武装革命与文化革命两大战场之际,他自然会把鲁迅作为文化旗手而高高举起。在那样的年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振臂一呼的号召力就可想而知了。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评价以及后来所呈现的“鲁迅热”统统归为政治因素。事实上,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年代,都需要毛泽东所概括出来的那种鲁迅精神。
  由于鲁迅已经在国人心中成了一个精神偶像,从而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各种各样的“贬鲁派”浮出水面,显得格外醒目。这就像学术创新一样,对于某种事物,当某种观点长期占上风之后,若要重新看待这种事物,自然是区别于以前的观点大量涌现,这种异见也最受人关注并产生影响。从各种讨伐声音来看,既有基于政治立场的,也有基于文学本身的,还有基于和谐人格的。
  ……
展开
目录
王阳明《西湖》诗碑辨伪
阳明夫子《传习录》版本源流考
从王阳明公移观其为官思想
地方志中所见王阳明诗小考——兼论地方志于王阳明诗歌研究之价值
“万物一体”学说是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明学的“良知”与“知识”——兼论“两种阳明学”及其伦理问题
“致良知”附会于“格致诚正”——晚明清初浙西学者对阳明心学的批判
王充在越文化发展史上的经典意义
试论刘基官德理论的内涵
陶奭龄年谱简编
张岱诗集四种题记
张岱《陶庵梦忆》与明末戏曲生态谱系及其审美本质
论黄宗羲的科学思想
试论蔡元培先生的“家国情怀”
蔡元培与我国图书馆事业
历史伟人是一座精神丰碑——读《鲁迅小说集》
宋高宗在绍兴
朱熹门人廖俣家世生平考——以新见诸暨出土廖氏家族圹志为中心
论堕民的分布地区
绍兴越社的前世今生
兰亭学:从学科定位到学科构建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