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紧紧围绕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从乡村文化存在的现实困境与传播利用、乡村文化兴盛构建原则与总体路径、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和论证,提出了彰显乡村文化价值、建设文明乡村的一系列可借鉴经验和方法,是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员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的重要参考读物。
第四章 乡村文化兴盛的建构原则
………………………………………………
………………………………………………
(四)保护传统文化基因,传承民族文化农村传统文化的氛围较为浓厚,传统的精神和价值观念、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传承较好,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可以说广大农村是传统文化的发生、繁衍、生息之地。乡村文化是传统的,乡村信仰是朴素的。但是,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加剧,人口向大中城市迁徙,农业人口的减少,导致部分偏远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致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在农村有逐渐流失的趋向。因此,唤醒当代人继承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是很急迫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以古村落为例,传统文化“基因”是古村落的“灵魂”。在古村落的保护中,传统文化“基因”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古村落的保护不仅涉及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外在保护,集中反映在古村落建筑形态的保护上,这是古村落“硬实力”的体现,还涉及无形的文化层面的内在保护,集中反映在古村落传统文化“基因”的保护上,这是古村落“软实力”的体现。如果把物质形态的外在保护比喻为是对人的“躯体”的保护,那么文化形态的内在保护就是对人的“灵魂”的保护。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都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根基。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它体现一个文化大国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及致力坚守与传承中华文明传统的意志。世界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
化,恰恰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复兴的契机。而民族文化的根脉就在广大的乡村。从长远看,乡村文化是保证中国文化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并重获世界尊重认同的必需条件,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保护乡村文化。………………………………………………
………………………………………………
一、传承农耕文明 / 003
二、兴盛乡村文化 / 009
三、重视乡村文化传统发展,挖掘乡村现代价值 / 011
第二章 乡村文化的形态一、乡村物态文化 / 026
二、乡村制度文化 / 030
三、乡村行为文化 / 032
四、乡村精神文化 / 039
第三章 乡村文化的现实困境一、乡村文化传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048
二、乡村文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 053
三、乡村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 / 058
四、乡村文化建设硬指标与软任务之间的矛盾 / 064
第四章 乡村文化兴盛的建构原则一、保持乡村文化的“乡土”本色 / 068
二、激发乡村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与自信 / 074
三、提升乡村文化的经济变现能力 / 077
四、涵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 / 082
第五章 乡村文化兴盛的总体路径一、双向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 / 086
二、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生结构 / 089
三、多方合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092
四、政策引导构建乡村文化管理保障体系 / 098
第六章 传播乡村文化
一、开设乡村文化课程 / 102
二、建设乡村文化礼堂 / 109
三、打造乡村文化长廊 / 111
四、建立乡村图书馆 / 114
第七章 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一、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 / 123
二、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 / 129
三、传承传统建筑文化 / 133
四、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 137
五、实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工程 / 141
第八章 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一、乡村文化生态的历史及转型 / 153
二、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 157
三、重塑人文环境和居住环境 / 159
四、丰富乡村文化业态 / 168
第九章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一、建设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 / 181
二、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 183
三、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 / 191
四、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 197
第十章 打造田园综合体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田园综合体 / 210
二、田园综合体的转型思路及必备条件 / 218
三、田园综合体的功能分区 / 224
四、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要点 / 228
后 记 / 239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