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邓小平的遗产
0.00     定价 ¥ 60.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19120218
  • 作      者:
    于幼军
  • 出 版 社 :
    外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于幼军,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1986年始,先后在区、市、省和国家部委党政领导岗位任职,历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长、深圳市市长、湖南省委副书记、山西省省长、文化部党组书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他在繁忙公务之余,始终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勤于学、习,敏于思考,笔耕不辍。先后撰写出版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社会主义五百年》等专著。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究竟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和模式的社会性质、主要内涵、基本特征和成功经验在哪里?中国新时期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究竟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离经叛道、背道而驰,还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重要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无论是邓小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朋友或敌人,都无法回避铁一般的事实: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开辟的道路、所创立的理论,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和城市乡村的面貌,并将继续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
  要想读懂中国,必须科学地认识和评价邓小平;要想了解认识当今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必须从了解邓小平开始。
  邓小平的名字与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标志。他在这一时期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思想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深入研究并继承邓小平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政治遗产、思想遗产和智慧遗产。
  《邓小平的遗产》分为“邓小平思想与实践的源流”“邓小平的政治遗产”“邓小平的思想遗产”“邓小平的未竟事业”四章,分别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他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开辟的道路、所创立的理论及其尚未完成的历史任务。
  《邓小平的遗产》追溯了邓小平思想和实践的源头,介绍了邓小平在中国新时期所开辟的发展道路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阐释了邓小平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在继承马列主义重要基本原理基础上所创立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学说。此外,《邓小平的遗产》还从辩证唯物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社会所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以及中国为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所作出的努力。
展开
精彩书摘
  《邓小平的遗产》:
  恩格斯的一段话也许更能全面、科学、准确地说明现代化进程的动力与原因。恩格斯在《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中表述了这样的观点: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社会全面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当一个民族的发展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一般来说也就达到了它的社会生产的高峰。但生产力不是直线发展的,单纯的生产力运动不可能改变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处于又适应又不适应的矛盾统一体中,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很大弹性,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在相同的生产关系结构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在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生产关系形式的改变导致革命性变革,无论是生产关系严重落后于生产力水平,还是生产关系超于生产力水平的冒进与超前,都会导致对生产力的破坏。
  第二次现代化发轫于初期发生的科技革命。它是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制造业的基础上,由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海技术等领航,其关键是依托信息技术系统和知识的大规模开发应用,成为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要素,使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知识文明。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变革的世界进程,长期以来一直基本局限在西欧北美,其他发展落后国家和地区往往成为欧美先行工业化、现代化国家的殖民地或附庸国。直至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一大批落后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先后走上了现代化道路。但落后国家如何推进现代化,则形成各不相同的政治主张和发展道路。在国际学术界主要有“欧美中心论”和“依附论”。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崛起,国际上出现了“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的歧见。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现代化潮流越出欧美,向世界各大洲拓展,形成了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能否及时跟上世界现代化潮流,决定了一个国家建设发展的成败。
  世界各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模式各异,具有不同特点。
  第一次浪潮所波及的西欧国家,其特点是内源式现代化,内因起关键作用,外部压力比较缓和,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变革过程,内在的经济因素占了主导地位。它主要是由中世纪经济关系已容纳不下以机器的发明与普及应用所代表的新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所引发,其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是在同质文化圈——如基督教文化圈中进行,而且是长期渐进、缓慢发展变化的结果。
  东亚和一切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则是外源式现代化。往往是在外来文化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干扰下发生。本土文化受到外来异质文化的猛烈冲击,往往通过政党、国家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推动而形成发展。
  美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巴林顿·摩尔在《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现代社会形成中的地主与农民》一书中,把迄今为止全球走向现代化,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道路模式归纳为三种。一是在欧洲最早出现、以英法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与议会民主结合的发展模式;二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反动资产阶级与法西斯主义结合的发展模式;三是以苏联与中国为代表的发动工人农民革命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中国从欧美工业革命开始由盛入衰,从一个经济强盛的大国,沦为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现代化的落伍者,任由工业化、现代化先行的发达国家欺凌宰割。从19世纪开始,一批批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奋起探索复兴图强、走向现代化之路。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的源流
一、社会主义学说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社会主义学说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社会主义学说第二次飞跃后面临的历史难题
四、社会主义学说第三次飞跃——找到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五、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直接来源

第二章 邓小平的政治遗产——开辟了一条中国建设发展的新道路
一、这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
二、这是一条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路
三、这是一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长期并存,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道路
四、这是一条立足造福全体人民,通过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这是一条后发工业化国家,持续快速走向现代化的成功之路
六、这是一条大国和平崛起,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
七、这是一条逐步改革政治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道路
八、这是一条努力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和谐发展的道路

第三章 邓小平的思想遗产——创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学说
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核心和精髓的思想路线
二、分三步走,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与一国两制、和平统-祖国的战略构想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六、社会主义动力论——改革开放思想

第四章 邓小平的未竟事业
一、重塑社会信仰与道德
二、全力治理已广泛蔓延的社会腐败
三、遏制贫富分化的趋势
四、整治生态环境污染
五、解决好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短板问题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