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葛洪的《抱朴子》是古代神仙养生理论的集大成者。
2.以《抱朴子》为中心,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道教的发展。
3.以问答体的形式写成,易于读者理解接受。
4.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抱朴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其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论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祝,都有深刻独到之处,影响深远。其炼丹理论,直接关系到我国古代化学技术的发展。本书主要介绍葛洪及《抱朴子·内篇》,解读这部与死亡搏斗的实录。
神仙三品说
神仙三品说在素朴的神仙神话时期,原是北半球萨满教区共通的宗教信仰,就是以北极星为天的中央,而地之中则有通往天庭的圣山或圣木。在中国古神话中,昆仑与建木正是这类世界大山、世界大树的典型。在两汉史书及纬书中,一再出现的太一信仰,像《史记•天官书》有紫宫,纬书也有神秘化的紫宫,由中央的天皇大帝所理,借以制御四方,类此北辰信仰在道教形成之后,更被吸收,成为掌管人命的神秘处所。
葛洪《抱朴子•内篇》一再叙述天庭的存在,完全承袭汉人的北辰信仰,而称为辰极、紫极、紫庭、紫府、紫霄等。葛洪将北极视为天上宫廷,也是天仙升腾的乐园,在《抱朴子•论仙篇》中描述仙人的神游,就是“蹈炎飙而不灼,蹑玄波而轻步。鼓翮清尘,风驷云轩,仰凌紫极,俯栖昆仑”。这种游紫极的仙人就是天仙,成为葛洪三品仙说的上品。
葛洪最为重视地仙说,而其名山则原以昆仑为主,为神仙栖集之所,也是上天之处。葛洪《抱朴子》中的神仙三品说,将“游于名山”与“栖集昆仑”对举,保存了昆仑为原始名山说。
昆仑系的名山说虽流传普遍,但由于仙说之产生与东方系的蓬莱山大有关联,所以在名山说中自不能缺少蓬瀛。两者的差别为,昆仑固为地仙栖集之所,但距离升天的天庭较为直接;而蓬瀛则较富于自由逍遥的情趣,《抱朴子•对俗篇》有一段问答就透露此一想法。或问:“得道之士,呼吸之术既备,服食之要又该,掩耳而闻千里,闭目而见将来。或委华驷而辔蛟龙,或弃神州而 宅蓬瀛,或迟回于流俗,逍遥于人间,不便绝迹以造玄虚,其所 尚则同,其逝止或异,何也?”
尸解仙为道教成仙说中,至魏晋时期发展得最完备的仙说,最能表现道教对生死观的看法,也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以较为神秘的宗教理念解脱死亡的难题。尸解仙常与地下主之说结合,俱渊源于前道教时期:古代文物中的玉蝉、石蝉等玉含,除大小与舌相似外,就是基于蝉蜕的咒术性思考,因蝉蜕、蛇解等自然现象,在素朴的生物观察中常被视为不死再生。
葛洪所说黄帝、彭祖等神话传说的人物,为神仙的理想人物的典型——“得道而匡世”。其次修道山林,近于隐居避世之流,为成仙的一种历程,也是中士的作为而已。 葛洪的“朝隐”观念,就是六朝招隐诗所说的“大隐隐于市”,对于当时兼合儒道的文士,一方面要不废人伦纲纪,另一方面又要希企自然,就产生一种任官而不任事的朝隐。《抱朴子 · 外篇》首尚嘉遁,一再鼓吹隐遁的思想,也就是要掌握应仕则仕,应隐则隐的良机。
将现实社会的仕与隐的调停反映于神仙思想中,就成为重视地仙的逍遥、隐遁的性格,也是三品仙中最为理想的典型。
从神仙理论上说,天仙的品阶最高,但是地仙却成为修道者的理想,就是充分反映在两汉以下逐渐形成的官僚政治体制中, 官高位尊固然是升官的理想,但是宦途也自有其严酷、冷峻的一面,所以悠游于人间,而不受官箴的束缚,又是文士的一种愿望。其次从游仙的传统言,早在屈原《离骚》中,就有陟升赫戏的皇 天,却又临睨旧乡的情境,类似的母题也一再出现于游仙诗中, 以回归人间作结。对于人世间的眷顾,充分表现中国人的现实性格,人间是美好的,而天上就有缥缈云间的虚感与高处不胜寒的冷寂,所以有些学者说中国的神仙思想是肯定欲望的世界 。
人间与天仙之间,既无世间人的苦恼:时空的大限、欲望的大限,却也不必进入天上宫殿备受官规的羁束。去留任意为逍遥游,是神仙的游戏性格,《庄子》一书所强调的“游”的精神,为游仙文学所转化,成为以神仙为隐喻的仙游,“游地上”、“入名山”都是游仙的方式。乱世文人在饱受欲望不能满足的压抑情况下,透过神仙思想表达其愿望;对于终年穷苦的百姓,神仙生活又岂不是梦寐以求?
神仙家虽在修道的过程中,严格要求清心寡欲的节制欲望的生活,但却肯定人间的欲望,尤其成仙之后能为所欲为,尽人间的乐事。
委妻弃子,独处山泽,是隐士的苦行。神仙家要超越苦行,而悠游自在。葛洪一再宣扬的是神仙生活的至乐,极力夸言神仙的悠游自得,与道合一,而非孤寂的山居野处。
与世俗和光同尘的生活,为道家哲学对于神仙家的一大启发。与此境界相近的,为仙隐思想。葛洪假托彭祖与白石先生的一段对话最具代表性,因为白石先生被写成幽隐的地仙,彭祖问白石先生何不服升天之药,答曰:天上复能乐比人间乎?但莫使老死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间。故时人呼白石仙人为“隐遁仙人”——“以其不汲汲于升天为仙官,亦犹不求闻达者也。”按照《抱朴子•微旨篇》的说法,当时流传的天上宫府观念既已发展为三宫九府百二十曹的官僚式结构,所以白石先生也不愿为仙官,而宁为地仙,逍遥于天下名山。
葛洪所整理的神仙生活,其游戏人间、悠游自得的情境, 成为后世游仙文学的张本。
总而言之,葛洪对于三品仙说加以承续,并赋以新意。其主要目的就是神仙生活并非远离人世,而求诸缥缈的天堂,其中具有浓厚的人间世性格,为典型的现实主义思想投射于神仙说的一种表现。一方面强调神仙生活的本质并不违反伦常,一方面夸说神仙生活的至乐并不离弃欲望,由此诱导求道者勤求立志,在当时的养生论中,这是当行本色的立论。
法器法术 :剑与镜
剑与镜为道教法器中最具威力的器物,能发挥超自然的能力,克治精怪、物魅的变化。剑、镜在前道教时期本就具有特异的作用,这可由剑的饰物及其作为杀人的凶物,帝王服御的威权象征,类推其以凶物治凶物的道理;而镜饰上的星象、四兽等灵异事物,自具有灵异的力量,传达于镜的本身;再愿推其光明鉴物的实用功能,自可产生明鉴精怪的原形的灵威力。
镜与剑之作为法器,实有古远的历史传统,依据现存考古文物的资料,先秦两汉古墓既以镜作为副葬之物,六朝风尚亦沿之成习。此类镜、剑特具有辟邪作用,乃因其具有神秘的灵力。
古镜的灵威力,道教以象征律解说。当时,道士入山修炼, 登涉山林,需以灵感之物自随,古镜即为其中要物。葛洪《抱朴子》即说明登涉之法:“又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试人,唯不能于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 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顾镜中,故如人形。若是鸟兽邪魅,则其形貌皆见镜中矣;又老魅若来,其去必却行,行可转镜对之,其后而视之,若是老魅者必无踵也,其有踵者则山神也。”(《登涉篇》)镜为照明之物,形真影真,应而不藏;若为精怪幻象,则不能隐其真形,必为镜的威力所慑。
民间流传之说,有照妖镜传说:
“淮南陈氏,于田中种豆。忽见二女子,姿色甚美,着紫缬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湿。其壁先挂一铜镜,镜中见二鹿,遂以刀斫, 获之,以为脯。“(《搜神后记》)
壁悬铜镜,其后流为民间习惯。明人李时珍言其道理:“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古镜如古剑,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恶, 凡人家宜悬大镜,可辟邪魅。”(《本草纲目》八)
剑与镜同为道教仪式中的重要法物,其所具的灵威象征较镜鉴为早,为古墓中习见的陪葬之物。考古图籍多著录历世出土的古剑,六朝时期发掘古冢常发现铜剑,如汲郡中得铜剑一枚,长三尺五寸;《西京杂记》载魏襄王冢中石床上有铜剑二枚,犹如新物。铜剑为帝王服御之物,象征权势,故为副葬明器之类。
宝剑传说,早期与冶炼巫术有密切的关系。吴越冶炼集团铸剑之事,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袁康撰《越绝书》均一再强调其宝剑制作的神秘性、灵威性。因古代冶炼技术,实非人力所能完全控制,冶炼时需施以巫术,此种“建设性巫术”自有其功能,而非故神其 说,加以吴越本属巫风流行的地域,乃益增强其巫术性格。其中干将、莫邪与欧冶子作剑为流传最广的传说。宝剑的剑饰,多饰以灵威之物,增益其巫术功能。北斗七星为古来的星辰信仰,具有灵威,纬书即盛传其神秘的力量,因而类推剑的辟邪功能。其后文士结合道家思想、占星术、谶纬说,成为宝剑哲学。
神仙道教即综括古来宝剑传说,加以体系化、宗教化,主要人物为葛洪(《抱朴子》)、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至唐,司马承祯集大成。主要课题则为冶炼法术及其法术功能。葛洪引述道教秘籍,解说有关“涉江渡海,辟蛇龙之道。”
方士、道士集团与中国冶炼技术有密切关系,为道教对中国科学文明的贡献之一。陶弘景所撰《古今刀剑录》一卷,朱剑心以为间存荒诞,不足尽信,然陶弘景撰集历代著名刀剑则确然可信。陶弘景曾为梁武帝造 剑十三口,为道士的特长之一,至唐司马承祯为弘景后四代宗师, 其《景震剑序》,总结道教宝剑思想:
“此所以剑面合阴阳,刻象法天地,乾以魁罡为杪,坤以雷电为锋, 而天罡所加,何物不伏;雷电所怒,何物不催。佩之于身,则有内外之卫;施之于物,则随人鬼之用矣。“
道教神化剑、镜之后,成为必备的法器,葛洪强调的符剑, 可以防身却害,其后也是道士常有的形象;就是“凡学道术者, 皆须有剑、镜随身。”后世道教艺术中道教与剑、镜之结不可解之缘,可谓传承久远。
【导读】生命的启示录
第一章 绪说
第二章 东晋前后句容的道教
一、葛洪的家学与师承
二、葛、许的奉道与姻亲
三、句容的二葛遗迹
第三章 葛洪评传
一、读书求道时期
二、撰述子书时期
三、任官封爵时期
四、罗浮炼丹时期
第四章 葛洪的著述及《抱朴子》
一、史志著录的葛洪著述
二、葛洪的学问与著述
三、《抱朴子》的撰成与流传
第五章 《抱朴子》的撰述及其意义
一、《抱朴子》的撰述动机
二、《抱朴子》内道外儒说的意义
三、《抱朴子》内外篇的统一理念
第六章 《抱朴子》养生论的基本观念
一、玄道及气化思想
二、变化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
三、魏晋时期的变化思想
第七章 《抱朴子》神仙说的论辩与建立
一、怀疑众说以存疑
二、博征载籍以定论
三、神仙说的建立
第八章 《抱朴子》神仙说的自力实践说
一、重自力反他力的度世思想
二、立志、明师与口诀
三、仙道的宗教伦理:功德与纪算
第九章 《抱朴子》的养生术:辟谷、服气与房中术
一、不伤不损,虚心静虑
二、辟谷食气法
三、导引吐纳法
四、行气胎息法
五、宝精行气法
第十章 《抱朴子》的服食说:金丹与仙药
一、炼丹的禁忌、名山与醮祭
二 、炼丹的变化思想
三、炼丹的方法与功效
四、仙药的服食及其传说
第十一章 《抱朴子》的存思法术
一、从历脏内视到黄庭守一
二、守一说的渊源与演变
三、明镜、存星及乘跷诸法
第十二章 《抱朴子》的法术变化说
一、魏晋时期的精怪变化说
二、名字法术:《白泽图》及其他
三、法器法术:剑与镜
四、文字法术:符印、咒术
五、气功法术:禁气及啸法
六、经图法术:《三皇内文》与《五岳图》
第十三章 《抱朴子》的神通变化说
一、神通变化说的渊源与内容
二、隐形幻术传说
三、行厨变化传说
四、医药诸杂术
第十四章 结论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影响大、水平高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学术普及丛书。此后图书一版再版,加印不断,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大陆九州出版社引进后,经一年多时间编辑,今年起陆续推出简体增订新版。
这套书从25万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60部“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被翻阅的”经典,包括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当时台湾出版人高信疆、柯元馨夫妇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其中有著名学者龚鹏程、傅佩荣、曾永义等,另有知名作家张晓风、传媒界大腕詹宏志参与。60多名专家学者联手,倾力打造,一时风动岛内,家喻户晓。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0日
本次丛书的大陆再版,以2014年的台湾版为底本,每一本都由作者或编者做了修订,质量进一步得到完善,且增加了《易经》与《大学•中庸》两本书。装帧设计上也有创新,开本的设计便于携带,更适合青年读者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