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誉权的法律保护/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研究文库》综合运用了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演绎归纳法等手段,对商誉的法律保护展开论述,全书一共分五章,具体框架设计如下:
第一章研究商誉的基本范畴。对商誉的基本范畴研究是建立商誉法律保护制度之理论起点。通过对其他学科商誉概念的借鉴,揭示了商誉概念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并逐一辨析商誉与相关概念特别是商誉与其载体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是商誉权的法律属性。主要介绍关于商誉权法律属性的不同学说,论证商誉权的无形财产权属性,同时阐明商誉权的法律内容。明确商誉权的法律属性是下文讨论保护模式的理论前提。
第三章在介绍和比较域外商誉法律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商誉法律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其完善进行了研究。为了探求一种合适的商誉权法律保护模式,本章先是从历史角度考察了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商誉保护制度,并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立法体例和保护范围两个角度,对域外商誉法律保护制度进行比较考察。重点分析它们各自对商誉权保护的特点及共同的发展趋势,指出对商誉的法律保护不要求侵害人与被侵害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扩大商誉权保护范围,增加商誉侵权行为的类型,已成为商誉法律保护的立法趋势。接着本章在分析我国商誉法律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完善我国商誉权保护立法模式和保护范围的初步构想:长期来看,应在未来民法典中确立商誉权的法律地位;而现阶段则是整合、完善相关的法律,不再适用名誉权条款对商誉权进行保护。首先,在商誉与其载体关系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地、充分地发挥现有的保护商誉载体的法律制度的功能;其次,适当调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附加保护功能,突破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竞争关系的要求,增加商誉侵权类型,使反不正当竞争法成为商誉法律保护的主要依据。
第四章是从侵权行为的角度对商誉侵权构成要件的分析,分别从侵权主体、侵权违法行为、侵权损害事实、主观过错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在这一部分重点讨论知识经济时代商誉侵权行为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原有立法的缺失与纰漏。
第五章是关于商誉侵权的法律责任体系的研究。该章着重对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和损害赔偿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商誉侵权的抗辩事由。还分析了制裁商誉侵权行为的行政和刑事救济手段,它们与民事救济措施彼此呼应,形成了完整的商誉权法律保护体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