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著作权法的价值构造研究
0.00     定价 ¥ 60.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3064101
  • 作      者:
    付继存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结合物权法的出台为背景,对于著作权法的保护提出新的思路
展开
作者简介
付继存,中国政法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理事。研究领域是知识产权法与创新政策。出版学术专著《商标法的价值构造研究——以商标权的价值与形式为中心》,参编学术著作9部,在《法学研究》(合著)、《法学家》(合著)、《知识产权》、《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项、面上资助1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版权局、地方知识产权局与新闻出版局委托项目及国有、民营大型企业集团与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研究项目等1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著作权法实现价值目标的对物权关系出现了面向当下与未来的困境。唯物史观下的谱系学分析表明,对物权关系不是著作权法律关系的本质属性,而是由偶然的历史事件聚合而成的人文知识,偶然性而非必然性观念具有立足当下实践解构作为人文知识的著作权法所生之力量的可欲性。为使公共利益贯穿从规范建构到具体法律关系形成的全过程,应当将其代言者“社会中的人”去蔽化。将对物权关系改造为对物权结构,具有立足主体间兼顾双重目标的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总是实现公共福利,缺乏道德约束的个人主义很容易滑入利己主义。作品为物的观念使公众无法自由接近作品,且在作品的使用上存在著作权人的锁定危险。著作权的所有权性为作者保留了剩余利益,这些利益归属的当然性使得作者在面对未来市场时总能以所有者的身份而获取报酬。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著作权法忘却了自己肩负的传播作品的使命,发展出著作权至上主义观念,即以著作权自身划定他人自由行为的边界,除了法定例外,未经许可的越界行动都是可归责的。
展开
目录
导论 从著作权法的改革构造论题
一、著作权法改革的道路
二、著作权法价值构造的论题
三、分析范式与方法
四、整体结构与创新
第一章 著作权法的价值目标
第一节 著作权法价值目标的外部基础
一、知识的社会性
二、知识的私人性
第二节 著作权法公共利益的双重结构
一、著作权法的建构性公共利益
二、著作权法的制度性公共利益
三、双重公共利益的沟通机制
第三节 著作权法私人利益的双重结构
一、著作权法中的创作者利益
二、著作权法中的传播者利益
第四节 著作权法价值目标的实现模式
一、目标实现的递进模式
二、目标实现的平行模式
第二章 著作权法对物权关系的主体构造
第一节 作为伦理性存在的作者
一、作者的具体类别
二、作者概念的形成
第二节 作者的功能取向
一、生成史视角下的作者功能
二、后现代主义与作者功能
第三节 作为法律存在的著作权人
一、著作权主体法律人格的基质
二、著作权主体的人格拟制
第三章 著作权法对物权关系的对象构造
第一节 著作权对象的形成
一、著作权对象的体系化
二、著作权对象的理论证明
第二节 著作权对象的正当化
一、思想表达二分法的界分功能
二、独创性的证成功能
第三节 著作权对象的类物性
一、作品作为“抽象物”的类物性
二、作品类物性的历史维度
第四章 著作权法对物权关系的权利构造
第一节 著作权的体系构造
一、著作权的外部体系
二、著作权的内部体系
第二节 著作权的边界构造
一、著作权的市场边界
二、著作权与物权的边界
三、著作权的时空边界
四、著作人格权的限制
第三节 著作权的实现机制
一、著作权的私人实现
二、著作权的集中实现
三、著作权实现的保障
第五章 著作权法对物权关系的危险性
第一节 著作权对象类物性的反噬
一、接近对象的拒绝
二、面向市场的扩张
第二节 著作权至上主义的危机
一、著作权至上主义的表现
二、著作权至上主义的维持机制
三、著作权至上主义的公益偏离
第六章 著作权法对物权结构的塑造
第一节 著作权法利益格局与对物权结构
一、著作权法的利益格局
二、基于利益格局的对物权结构理论
三、对物权结构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基于自治与强制的对物权结构构建
一、著作权法自治与强制的表现形态
二、自治与强制的协调机制:规则变奏
三、自治与强制的协调机制:权利性质变奏
第三节 著作权对象类物性的消解
一、作品本质的反思
二、作品的法学本质
著作权法的未来(代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