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0.00     定价 ¥ 59.8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22347855
  • 作      者:
    陈玉新
  • 出 版 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1传统节日:感自然节律而起,孕人文精神而丰,中国人的时间驿站,中国人的生活华章。
2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从源流演变到传统习俗,从故事传说到诗词文化,一本书全面了解中华传统节日。
3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风趣,图文并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读者轻松阅读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展开
作者简介
陈玉新,河北人,文学学士,畅销书作家,国学网站编辑,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精粹研究以及国学文化普及。自中文专业毕业后专职从事国学研究和写作,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文学、唐宋诗词等都有深入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极其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本书根据岁时节令变化,选取十六个传统节日,分别介绍源流演变、传统习俗、故事传说、历史典故、诗词文化等内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关传统节日知识的国民读本。
展开
精彩书评
节日就是中国人将抽象的不可逆的时间,转换为具体的重复出现的日常生活,以有声有色的节庆礼仪作为时间段落的坐标。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 萧放
展开
精彩书摘
春节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元日”,中国人俗称“过年”“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所有节日中最隆重、最热烈,庆祝时间最长的节日。春节的到来,意味着草木凋零的寒冬即将过去,万物复苏的春天即将到来。其实,中国历史上的春节并不指岁首,而是立春之节,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农历岁首和四时节序基本同步,立春与岁首前后相差不了几天,人们在庆贺新年的同时喜迎新春。
什么是“年”?在甲骨文中,“年”的写法为上面一个“禾”字,下面一个“人”字,用一人背负着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说文解字·禾部》称:“年,谷熟也。”《尔雅》亦有“年者,取禾一熟也”的说法。用谷物的成熟,来表达时间的概念,由此可见我们的文化中时刻传递着农耕文明的气息。春节,即新年,为一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是指一年当中的第一天,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初一为高潮。年前驱邪除秽,岁后迎新纳福,如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

源流演变
相传帝舜继承天子时,带领人们祭拜天地,于是人们便把帝舜继位的那天定为新年的第一天,叫作岁首,这就是夏历的新年。不过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夏历的新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
先秦时期被称为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期叫三朝、岁旦、正旦、正日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又称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又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到了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直到1914 年,袁世凯批准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阳历年首为“元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的1 月1 日定为
“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并规定春节假期,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古代对春节的诸多称谓中“元旦”最普遍,时间也最长。“元”之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说文解字》中对“旦”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意为早晨。因为它代表了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
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为“元旦”或“正旦”。
不过, 那时候,新年的具体日期是不断变动的, 夏朝定在一月初一, 商朝改成了十二月初一,周朝又改为十一月初一,到了秦朝又把新年提前到了十月初一。直到公元前104 年(太初元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开始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明确规定正月初一为岁首,并把二十四节气定入立法。虽然后来的朝代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大多依据《太初历》,仍然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的第一天。
到了先秦时期,开始有了新年习俗的萌芽,不过那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结束后,为报答神灵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祭先祖)、“蜡(zhà)祭”(祭百神)活动。《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新旧岁月交替之时人们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意思是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来
表达对神的感谢。不过那时的庆祝活动,因为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同所以没有统一的日期,大概在冬天农闲之时,这是新年习俗的雏形。
后来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百姓经历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也苦不堪言,虽然秦朝统一了中国,但是徭役赋税极其苛刻,民不聊生,直到西汉初期开始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后,社会生产开始慢慢恢复和发展起来,人们的生活情趣开始高涨,形成了一系列的节日习俗。后来《太初历》开始推行后,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被正式确立下来,于是原来各地区不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开始逐渐统一到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过新年的习俗越来越浓烈。汉朝时,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东汉崔寔在《四月民令》中写道:“正月一日,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
魏晋时,开始有了除夕守岁的习俗。晋朝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这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同时在《风土记》中还记载了,在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即“年”这种猛兽)的传说。
新年习俗在唐朝发生了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那时内外文化交流很频繁,于是新年习俗从过去的祈祷、迷信的神秘气氛,开始向娱乐、礼仪方向转变。过去过年的爆竹不再用来驱鬼,而成为欢乐、喜庆的方式;之前庆祝新年的重点也由祭祀神灵转向了娱人。唐代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很快
这个形式开始在民间普及,大家改为梅花笺纸,相互写“拜年贴”,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可以说从唐代开始,新年才成为普天同庆的“良辰佳节”。
到了宋代,人们在过年时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朝吴自牧在《梦粱录·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中记载:“凡御宴至第三盏,方进下酒咸豉,双下驼峰角子。”宋代已经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的习俗逐渐盛行起来。《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
到了明朝,又开始盛行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等活动。清朝对过年是非常重视的,宫廷里那天极尽奢华,皇帝写福字赐给群臣,过年一直延续到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极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明清时期的新年习俗跟之前的又有所不同,礼仪性和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里相互拜谒,达官贵人流行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讲究互赠礼品,相互拜年。在新年期间舞狮子、舞龙、演戏、说书、踩高跷等娱乐活动开始出现,让人应接不暇。这时期,新年习俗已经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集中展示中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大博览会。
1911 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礼仪上,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传统习俗

贴春联
贴春联起源于古代民间挂桃符的习俗。在秦汉以前,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用于驱邪镇鬼。那时的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门板,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二将或者写着他们的名字。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酷爱桃符,每年除夕都会在宫门上挂起桃符。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 年),他在桃符上写下了联语:“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了。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爱春联,他颁布圣旨让每家每户在除夕时都用红纸写对联贴在门上。此后,春节贴对联就作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放爆竹
春节放爆竹的习俗古已有之,其历史源远流长。据魏晋《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这说明燃放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邪的仪式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习俗。
爆竹一开始是把湿竹节放在火堆里烧,燃烧过程中会因为竹节爆开发出噼啪的响声。到唐朝时,民间开始将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在发出响声的同时也会产生浓烟。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便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于是便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
爆竹能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本身小巧轻便,因而逐渐在民间广为传播。

拜年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开始走亲串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传统习俗,指新年拜家中尊长及到亲朋好友家祝贺,辞旧迎新。通常,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生活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给晚辈,祝其岁岁平安;同辈亲友则抱拳作揖,施礼道贺。
关于“拜年”的起源,有种种记载。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汴京(北宋的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宋人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记载:“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这可能是“拜年”模式的开始阶段。
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道:“京师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随着拜年的兴起,又引出了团拜之分。清代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记载道:“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从该文可知,这时的团拜已属“例行”。
展开
目录
春节-001
元宵-017
龙抬头-033
花朝-045
上巳-061
清明-077
端午-091
天贶-107
七夕-119
中元-133
中秋-147
重阳-159
冬至-177
腊八-189
祭灶-201
除夕-213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