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通过语言走进文本
0.00     定价 ¥ 36.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1864630
  • 作      者:
    谢文芳
  • 出 版 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人这一辈子,是在与语言的纠缠中度过的。语言是什么?它是表达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人利用语言思考,思考也通过语言得以实现。人活着,总要想问题,不管你愿不愿意,脑子无时无刻不在转动,哪怕在梦中,也逃不了梦的乘虚而入,而梦的内容往往是白天的思想的延续或变异。
  人们用语言交流,也用语言创作,在语言交流中,完成信息传达及分工协作,也传递感受并沟通情感。如果没有语言,交流与协作的效率会大大降低,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进程也会因此受阻。而在语言创作特别是利用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活动中,语言所承担的又是很不一样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似乎并不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但是,当我们看到优秀文学作品对人、对社会的影响时,我们也许会改变想法。
  作家在时代中成长,与时代同行,书写时代,也书写时代中的人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触摸到时代的筋骨与血肉,肌理与温度。而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T.千万万普通人的命运,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活生生地立在你面前。这就是文学语言形象化表达的魅力,它是文学的魅力,也是语言的魅力。它有血有肉,能直击人的心灵。
  作家运用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向读者描绘小说故事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人性百态、时代风貌等等。作者依托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积累,借鉴他人的生活经验并展开想象,进行创作。《柳林风声》中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绿山墙的安妮》中说个没完的少女,《吉祥如意》中姐弟俩童真的美好,还有《活着之上》《蟠虺》揭示的社会弊病等。在现实世界之外,他们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文学的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同时经过作家的挖掘与重塑,或去除了粗糙的遮蔽或撕去了伪饰的面纱,露出更细腻真实的生活的肌理。
  语言虽为文学表达的工具,但写作者对它的运用并不总能随心所欲。肯尼斯·格雷厄姆说:“我写下的每一行都要耗去我大量的生命。”①作家总在与语言的缠斗中找寻合适的字句。通感修辞的运用,方言土语的实践,诗性语言的锤炼,都体现了文学创作中作家对语言的执着追求。而小说中聂致远、曾本之、丁子桃等人物的语言,则各自带着其鲜明的个性、精神、时代特色与烙印,成为文本细读的重要窗口。
  通过语言的途径走进文本,是一个值得实践的方法。前年我申报了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与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17435),并获批立项;我用两年多的时间整理在教学、科研实践中的思考,并将其以文字形式总结,集中修改,形成书稿,以便向各位读者、专家请教。感谢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的相关领导、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展开
精彩书摘
  《通过语言走进文本》: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杨静远先生的翻译语言优美流畅,用词精准传神,并且整句与散句的有机结合,使得语言节奏明快,表意酣畅又不失灵动。实际上,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活动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版本的选择。在儿童文学领域,许多的世界性儿童名著是国外作家的作品,于是就有一个不同译本的选择问题,我们要尽量选择对原著精神理解通透,翻译语言准确、优美、流畅的译本。另外还有全译本和简译本的区别。而除了外国名著,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也涉及版本的问题。以四大名著为例,它们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经典阅读与传播的重要对象,许多中小学自拟的阅读书目中都将其收入。但是,许多家长在给孩子购买四大名著时,很容易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因为版本实在太多了。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呢?无论外国名著还是中国古典名著,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尽量不要选择被删减过的版本。原著的魅力是删减版无法比拟的,删减版保留了概貌,却删掉了一些对故事发展没有重要作用的情节,对人物对话、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大量细节描写也常常删减了,但是文学的感染力却往往是通过细节展示的。而在名著阅读中受到文学性的感染和熏陶,养成敏锐的文学感受力,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本就是文学阅读的重要目的。由此可见,相比较删减版而言,原著能给予孩子更丰富的营养,如果孩子有能力,要尽量引导孩子阅读原著。
  那么小学生有没有能力阅读原著呢?特别是像《西游记》《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不仅阅读量大,而且语言中有一些文言成分,难度还是较大的。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和教育的飞速发展,在教育理念、学习途径不断更新,教师、家长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等各种因素的合力之下,当今时代小学生的文化基础与学习能力已今非昔比,阅读原著完全是有可能的。
  杨静远先生的译本将一条活色生香的大河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无疑拥有巨大的魅力,光是那哗哗的水声就已是大自然演奏出的最美妙的音乐。所以初见大河的鼹鼠立刻心驰神往,不停地追随着大河的流淌向前跑着。这里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大河哗哗地流淌就好像在诉说着“世间最好听的故事”。这里不仅赋予了大河生命,而且是有故事的生命,有丰富经历的生命。一条年代久远的大河,不知从何时开始,就在这土地上流淌,河水滋润着大地,滋养着河边的、河里的生物,一代又一代。这《通过语言走进文本》里除了这四只动物,还有水獭、鱼狗、鸭子等动物,这些动物仰仗着这条大河的恩赐快乐地生活。大河见证了这些动物及其祖祖辈辈的繁衍生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以大河有讲不完的、最好听的故事。在这里,我们透过格雷厄姆的文字,感受到了他对大自然的真挚深切的情感,也看到了生命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这也许是这段文字之所以能带给我们强烈审美愉悦感的深层原因,因为它唤起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欢乐,一种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感受到的宁静与欢乐。
  书中的景物描写,有时是通过人物对话进行的。相较而言,这种描写更能体现人物对景物、对大自然的态度和情感。例如,当鼹鼠在河边结识了河鼠后,河鼠邀请鼹鼠坐船同游,两鼠相谈甚欢,鼹鼠对河上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而河鼠则向伙伴讲述自己和这条河共度的许多美好时光。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话语交际与审美体验
第一节 话语交际与文本细读
第二节 审美体验与文本细读

第二章 修辞与语言艺术
第一节 通感与语言修辞
第二节 幽默与修辞心理
第三节 语言的文化积淀
第四节 语言与创作个性

第三章 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 诗性的童年
第二节 神话原型的缝隙

第四章 文学作为社会的镜子
第一节 沉重的肉身
第二节 理性人格的倡导
第三节 作为见证的文学

第五章 跟踪阅读与文本细读
第一节 文学与创作潮流
第二节 文学的底层关怀

附:地方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和优化策略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