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学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研究》尝试从类型学视野对汉语二语语法教学做更多的观察与研究,以东南亚语言及亚洲其他地区语言背景学生的汉语学习为对象,讨论具有同一结构的特征的一组语言与汉语之间的一致性的异同,并因此来解释教学中的相关现象,还尝试从二语习得角度出发观察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研究主要着力三个方面:类型学视野的汉外语言对比,类型学特征对习得的解释力、二语习得和中介语理论对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的解释力。 读者对象为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广大师生。
第一章 类型学与二语语法研究概述
第一节 类型学概述
一、东南亚语言区域类型学特征研究
二、语义地图模型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类型学视野的二语语法研究概述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范式
三、形式与意义匹配的习得
四、母语和目的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五、类型学视野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标、内容
第二章 基于类型学的汉外语法对比研究
第一节 类型学框架下的跨语言个体量词对比
一、汉语和东南亚语言个体量词系统的主要异同
二、汉语与东南亚语言的个体量词用法差异及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个体量词教学建议
第二节 基于语义地图的多功能词 “给”的汉外对比
一、多功能“GIVE”概念空间构建
二、汉语和四种东南亚语言“GIVE”功能对比
三、汉语“给”与泰语“hai51”语义功能和使用情况对比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语言区域学视野下的汉语二语语法习得的观察与解释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汉语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和汉语二语教学研究概况
二、类型学关于东南亚区域语言连动结构的认识基于类型学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研究
第二节 泰语、马来语母语学生虚化结果补语“到”习得的调查研究
一、测试问卷设计、调查对象说明
二、泰语母语学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马来语母语学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与日韩学生习得情况的对比
五、东南亚学生结果补语“到”误加偏误顽固的原因
第三节 东南亚学生趋向补语“起”的使用特点
一、中介语语料库中东南亚学生“V起”的正确使用情况
二、中介语语料库中“V起”的偏误情况
三、东南亚学生与日韩学生“V起”偏误类型差异的成因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汉语二语学习视野下的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研究
第一节 处置式
一、元代三类语料中处置式的差异
二、元代处置式特点讨论
第二节 使役句
一、元代三类语料中使役句的差异
二、元代使役句特点讨论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汉语常用名词表
附录 2汉语普通话及方言“给”和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 GIVE”功能的考察表 .
附录 3 国外东南亚语言“ GIVE”功能考察表
附录 4 外国学生汉语“ V到”使用情况调查例句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