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一家亲:广西民族团结知识读本(农民版)》:
村寨内建有高耸的鼓楼,四周布满鱼塘。有的寨子还把粮仓建在鱼塘上,既可防火,又可防鼠。鼓楼是侗族一个寨子或一个族姓的标志,是村民议事和文化娱乐的中心。如全村同一姓氏,就共建一座鼓楼于村寨中心;若是寨内数姓杂居,则各姓氏所聚居的中心分别建鼓楼。鼓楼是宝塔式的亭阁,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为四方形的殿式建筑;上半部则是重檐斗拱,一般呈四面流水形或六面流水形,也有呈八面流水形的。鼓楼由下而上依次缩小,呈宝塔状,层数大多为奇数,三五层至十几层不等,一般都高于全村所有的房屋。著名的三江马胖鼓楼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桥。桥梁大都建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桥梁种类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其中以长廊式风雨桥最为著名。风雨桥的整个建筑为石墩木身结构。风雨桥分为桥墩、桥身和桥顶三个部分:桥墩以青石加工后垒砌而成,不用一点钢筋水泥;桥身以木头凿榫穿枋衔接而成,不用一颗铁钉;桥面以并排的数根木头为底,上铺木板;桥顶用木头竖柱立架,盖以青瓦,与桥面形成能避风雨的长廊通道。桥上建有亭台楼阁及栏杆坐凳。桥内各顶梁与排枋上均雕刻或绘有飞禽走兽等各种图案作为装饰。风雨桥既是侗民通行的要道,挡风避雨的场所,又是他们休息娱乐的好去处。侗族桥梁的建筑规模因河流的宽窄而有大有小,结构有简有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三江程阳风雨桥。
侗族有唱歌、演戏之俗,故有近百户人家的村寨除修建鼓楼外,还搭建戏台。戏台形似鼓楼,一般分为两层,每层高约2米。上面的一层为舞台。戏台前建有岩坪,以青石板铺成,为观看演出的场地,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息乘凉之处。
侗族一般不饮用河水。每个村寨旁和茶亭附近都有泉眼,村民常用大石板将泉眼围成水池,俗称“石井”。井上盖一块大石板,用以遮住雨水和随风飘落的树叶、杂草,以保持泉水清洁。较大的石井还修建井亭,亭柱上常常挂着一排排竹筒做的竹杯或竹瓢,供来往行人取水饮用。亭内设有木板长凳,可供行人小憩。
侗族家家户户都选通风向阳、光照充足、靠近村寨的地方搭架,用以晾晒禾把或黄粟、糁子等,俗称“禾晾”。禾晾高约4米,每排由两根杉木柱与两块穿枋构成,中间横穿一二十根活动的圆木,可取下,可安上,十分方便。
侗族建房不用图纸。建筑师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建筑符号,代代相传,沿用至今。建房前,建筑师傅把房屋的柱子、大梁、檩檐等用一种特定的图形来表示,并将这些图形与相应的尺寸全部绘制在由半边竹片做成的“香杆”上。“香杆”的制作是有讲究的,其长度需根据房屋的高矮而定,一般与所建房屋中柱的长度相当。在建房过程中,木匠师傅只要把“香杆”往木头上一放,一根根柱子、檩、檐很快就被截割出来了。
侗族一家建房,全村相帮。建一栋房一般需要近百根粗大的杉木,这些木料全由左邻右舍帮忙到山上砍倒树木并扛回。房子上梁、盖瓦和进新房的那天,远近的亲朋好友闻讯到场,主家杀猪备酒饭招待到场的亲朋好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