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城市历史与城市史(第21辑)
0.00     定价 ¥ 6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2668554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内容介绍
  《城市历史与城市史(第21辑)》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与社会,艺术中的都市文化,光启学术。
展开
精彩书摘
  《城市历史与城市史(第21辑)》:
  二、中国城市史学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我国城市史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对应的时代背景:一是改革使得1950年代末限制城市发展的政策开始松动,市场化趋势的经济改革促使城市开始活跃,人口城乡间、城市间流动加剧。二是开放导致西方相关学说涌入,作为对世界范围内城市史学兴起的响应,我国城市史研究产生并很快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七五”期间,上海、天津、重庆、武汉等四个近代开埠城市史的研究纳入国家社科项目。此后,城市史学在中国发展迅速,枝繁叶茂。
  如同我国的城市有其特点一样,我国的城市史研究有自身特点。
  第一,西方城市史学产生于城市化基本完成以后。与之相比,中国城市史研究是在中国城市化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时代背景,使中国的城市史研究既未把当今的城市化作为研究主题;又受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刻影响。就前者而言,由于中国的城市化仍在路上,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的转型处在起步与快速发展阶段,很多社会现象刚刚显现,未到尘埃落定、盖棺定论之时。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者的研究内容与方向,中国近代城市史首先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国城市近代化受外力影响,仅在很少的城市展开,故此类城市成为研究的发端与重点。
  就后者而言,中国城市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又面临两大社会现实。一是中国快速的城市化;二是全球化的趋势。快速的城市化使得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传统与现代对立的问题,古城保护与新城开发,历史街区与现代化市政之间的矛盾,导致城市传统性与现代性的选择与反省。一方面,农耕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型,必然引发普遍的城市空间的重构。另一方面,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总是预谋着城市的变化,城市更新(urbanrenewal)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大规模推倒重建,还是小范围的渐进改善,都将遇到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古都与历史文化名城尤甚。于是,以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研究有了新发展。全球化则从另一个角度影响中国城市史学古代城市研究的取向。一方面,全球化使城市趋同,工业化导致的规模化、标准化审美伦理使得不同的城市看起来越来越一致。另一方面,全球化又使得城市不再只是一个生活的聚集地,而成为一个经济实体,并且因为经济实体而成为竞争的主体。城市竞争愈演愈烈,从早期的产品竞争、硬实力竞争走向形象竞争、软实力竞争。由于良好的城市形象在擢升城市文化品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独特魅力而引起当代城市建设者的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复古、建仿古街、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办节、开发历史人物故居等因素,加深了挖掘历史城市特色的研究。城市史研究在“如果不抓紧时机对城市史进行研究,将来的城市也许就会失去自己在历史中所形成的独特价值和魅力”,甚至“历史上的城市将不复存在”的现实需求中展开。
  这两大现实,导致古都与古城成为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另一热点。“其深厚的物质基础还在于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的发展和世界性城市化趋向。”
  第二,我国城市史学有其独特理论基础与知识基础。前述西方工业革命、城市化的发展,催生城市建筑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城市社会学。伴随着工业革命后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城市更新、城市保护、城市病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实证研究,是人类认识工业城市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城市史学必备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之一。而中国社会学起步晚,基础弱,在1949年以后又停摆,1980年后才恢复。这使得中国城市史学在建立初期,既无此类相关学科的知识准备与储备,亦难以得到其理论支持。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史研究的选题。在中国,城市研究的主力是城市建筑学,其次是地理学科。相对来说,城市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对当下中国城市史研究有促进与影响。历史城市地理学“构成了中国城市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热点领域”。与此同时,史学界社会史与文化史的研究风生水起,“历史研究从社会角度的文化史学转向文化角度的社会史学,从过去注重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探究转变到对事物和事件意义的探究。持久追求新话题的新文化史,自然会把最能表达西方文明本质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
  ……
展开
目录
城市与社会
1.城市的历史,还是历史上的城市
2.城市书写与生命共载——城市文学中的全球命运共同体征象
3.内陆欧亚胡语城名“洛阳”溯源
4.18世纪阿勒颇城市居民的高死亡率与公共医疗卫生
5.中东城市治理史学的研究与反思
6.对五四新文化来源的再认识:论20世纪初的海派京剧与现代美学形态转型
7.华夏文明视阈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价值新探
8.烙印群体的社区营造:以篆刻戒毒康复共同体为例
9.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上海城市品牌建设研究——基于在沪外国人实验性调查的发现
10.“白丁”之言:文学视阈下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笔记
11.澳大利亚原住民社会工作研究的发展及启示
12.美国社会转型期中产阶级女性婚姻与家庭生活的变迁(1870-1920)
13.“为美利坚合众国干杯”——《障碍都烧毁了》中的美国国家认同
14.战争视域下的美国城市环境危机——以尼亚加拉瀑布市为个案

艺术中的都市文化
15.写在一组别现代论文前面的话
16.别现代:未定与将是
17.敞开与生成:建构中的别现代理论——兼与赵耀等商榷
18.中国古典美学亦需“跨越式停顿”——从王建疆教授“中国美学形态”说谈起
19.从AI等科技背景看别现代理论的现实基础和普适性
20.“不出版就淘汰”——基于西方学术出版机构或者大学出版社采稿过程的观察
21.启蒙现代性在中国的原初形象及其演变——《新青年》封面与插图研究
22.性别、阶级与国族: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酒和酒馆

光启学术
23.背信弃义的友人:《哀怨集》第一卷第八首
24.诗集的罗马之旅:《哀怨集》第三首第一篇
25.借鉴历史经验,回应现实问题————评王振霞、王玉冲《古罗马城市与城市化》
26.从呼吁公众参与到以公众为核心:历史保护的一种新视角——评《集体记忆、公众历史与城市景观——多伦多市肯辛顿街区的世纪变迁》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