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自我与理性:现象学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
0.00     定价 ¥ 59.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4185633
  • 作      者:
    张小龙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小龙,1980年生,山西保德人,哲学博士,现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象学、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及中央高校业务费项目等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现象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事实,并被人们重视起来。这就需要我们说明现象学是如何与社会科学产生联系的,它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对社会科学的反思以及现象学对社会科学的合理性探讨等一系列问题,并进一步描述一种现象学的社会科学哲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自我与理性:现象学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从现象学出发,以现象学态度为基本立场,确认现象学进入社会科学哲学领域的合法性。显然,只有意向性概念的提出才使现象学能够突破近代科学主客二分,现象学介入社会科学才有了优势地位。鉴于时间概念在社会科学认识结构中所处的基础地位,以及时间作为构成对象的形式的可能性条件等原因,现象学的时间性分析成为我们进入现象学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真正起点。而随着对应于科学的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自然态度和现象学态度的区分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明确了社会科学的现象学提问方式,并认识到具体科学可以就世界提供一定的认识,但也存在使认识被遮蔽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追问社会科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传统认识中对普遍性的追求只是说明了某一类事物的浅层次本质,社会科学一定层面上对个体性的偏重则有利于真正科学地认识具体事物的确切本质。通过贯穿于现象学分析的三个基本结构我们可以描述一种现象学的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特点。
  我们将社会科学的认识与人自身的生存联系在一起,认识到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主要并不是来自客观性,而是以社会科学作为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本身得到确立的。社会科学不过是人类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一个阶段。而理性作为自我朝向的对象反过来规范着我们的自我实现。因此现象学的社会科学哲学并没有提供给我们一个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帮助我们看到了社会科学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展开
精彩书摘
  《自我与理性:现象学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
  二、科学中的时间
  科学中的时间源自希腊哲学,时间总是以星辰运动为依据,被设想为顺序相继的量度。“16、17世纪科学革命的本质是希腊古典科学精神的复活,特别是毕达哥拉斯一柏拉图主义的复兴。因此,在时间概念上,并不存在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在科学革命中诞生的近代科学继续沿用测度时间概念。”这里所谓的测度时间是吴国盛先生用来指称因人们为把握时机而对时机做出精细的测量,并把测量本身当作时间的经验时间。他借用牛顿的观点即我们通常用如年月日等量度取代了真正的时间,指出正是有这种明确的有测度结构的测度时间概念,近代科学才可能展开前面我们已经讲到的数学和实验方法下的高速发展。
  那么牛顿所代表的科学的时间观念具体有什么特征呢?这是我们这里特别关心的。尽管自十七世纪中叶惠更斯发明摆钟以来,计时精度不断提高,但要到十九世纪后期,现实的需要才促使人们制定了统一的计时标准。1840年为避免混乱,大西铁路采用格林尼治平均时间。1847年起,采用格林尼治平均时间作为所有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的标准。不过造成朝向一个单一标准时间的最一致的推动力是1851年的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超过六百万人第一次体验一个标准的时间体系;直到1880年格林尼治平均时间才被采纳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召开为世界确立了一套统一的计时标准GMT。之所以能够形成统一的标准是因为背后所隐含的一系列关于时空的假设。
  在牛顿的巨大科学成就中,时间却只是一个未加批判的不变项。时间是绝对的,与外界事物无关。未来、现在和过去也没有差别。我们这里直接采用汪天文先生对关于时间的科学思维方式的总结来进一步说明近代科学中的时间观念的特征。汪天文先生在《时间理解论》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总结出五个特点:一是时间的空间化倾向即时间仅作为空间的某种属性;二是时空的逻辑化,这里更多的是体现数学的应用;三是时间的形式化,具体如时间是线性的还是循环的,时间的存在方式是怎么样的等;四是时间的去主体化,即忽视主体的存在,科学由此将主体排除在外;五是标准的多元化,这里主要指由于理解不同而出现的各种差异,比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差别。
  从上述五个特征不难发现,对于时间问题的思考实际和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紧密相关的,在科学领域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几乎可以完整地体现科学思维的基本特征。总体上而言,“现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即使没有完全取消,也总在想降低时间在事物中的作用。因此时间被称为忘却的维度”。而这些特征不仅仅只是反映在自然科学中,随着实证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影响,社会科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秉承了这样的思维。三、哲学中的时间
  早在奥古斯丁提出他那著名的时间之问之前,古希腊哲学家就开始处理时间问题。“时间是哲学家不断思索研究的一项课题。数学家惠罗特在他的名著《时间的自然哲学》里面,强调阿基米德和亚里士多德是对时间持两个极端看法的代表人: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内禀的,对宇宙来说是基本的,而阿基米德的看法就完全相反。”从历史上看,最早考虑时间问题的哲学家究竟是谁还有一些争论,有的人认为可以追溯到阿那可西曼德,也有人认为是赫拉克利特等。但就对今日影响最大甚至说仍是今日时间认识主流的则无疑是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与柏拉图将时间领域看作其真实性次于理念物真实性不同,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时间总是与运动相联系,如“时间是有关之前和之后的运动的量化量度”。他的思想构成了近代科学对待时间问题的基本观念来源。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现象学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及概念基础
第一节 社会科学哲学发展概述
一、实证主义
二、诠释学
三、分析哲学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
五、现象学
第二节 现象学社会科学哲学文献说明
一、现象学经典文献
二、许茨及其后社会科学的现象学分析
三、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概念基础
一、把握现象学的困难
二、什么是现象学

第二章 主体回归保证社会科学的可能性
第一节 没有主体的科学
一、伽利略的自然数学化观念与社会科学
二、笛卡尔的“二元论”与社会科学
三、社会科学中主体缺失的四重困境
第二节 意向性改变切入社会科学的视角
一、意向性概念的起源
二、意向性概念的基本特征
三、意向性概念超越了主客二分
第三节 开放的主体
一、胡塞尔对主体性问题的认识
二、生存论现象学对主体性问题的认识
三、现象学回归主体对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时间意识建构作为对象的社会科学
第一节 时间与社会科学
一、社会科学的绝对时间观念
二、作为资源的时间
三、社会科学内的时间研究
第二节 时间的现象
一、文学中的时间
二、科学中的时间
三、哲学中的时间
第三节 现象学中时间与对象构成的关联
一、胡塞尔对内在时间意识的分析
二、海德格尔对时间的分析
三、现象学时间分析的意义
第四节 时间分析对现象学社会学的影响
一、时间证实社会科学对象的特殊性
二、作为社会科学一般方法的理解以时间为基础
三、许茨对现象学社会学的全面建构
……

第四章 现象学反思社会科学的方式
第五章 现象学使社会科学个体性本质显现
第六章 现象学对科学与人性的反思
第七章 对可能质疑的回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