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设计中的人因:34个设计小故事
0.00     定价 ¥ 59.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2513889
  • 作      者:
    饶培伦,李紫阳,纪翔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了34个人因科学小故事,旨在通过简单化、生活化的解读,带领大家走进设计中的人因。

科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而人因多种多样,人与科技如何互相影响?科技又如何为人类和谐和幸福服务?本书从生活中的人因、即将来临的老年社会、产品设计与评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四个角度全面解读科技发展和人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人类的差异化需求和特征,以及科技发展给产品设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
精彩书摘

专题一生活中的人因



人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四肢影响人们的运动方式; 人的感觉器官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反应; 人的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处于不同地区和文化下的人又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偏好。本专题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带大家认识生活中的人因。气味是重要的嗅觉感知,当不同文化的人遇到不同的气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嗅’得到的文化差异”给你解答气味中的人因。警示标签是生活中常见的视觉信号,也是重要的危险预警标志,当中国人和美国人看到同样的标签时真的会有同样的危险认知吗?“你看见的预警,真的代表危险吗?”带你看看警示标签中的文化差异。体貌体征是异性互相吸引的重要的视觉信息,有人会问找另一半是看脸还是看身材,“在中国,是颜值还是身材对异性更有吸引力呢?”给你答案。健身日益成为时尚潮流,人们通过健身强健体魄,同时放松心情,“‘智能手环’和‘发朋友圈’,哪个是女性健身的好伙伴?”通过不同的方式比较如何通过辅助进一步提高健身带来的幸福感。随着智能设备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多任务交互成为现代人一个重要的标签,电视、计算机、手机同时使用已经不是新鲜事,“今天,你‘多任务交互’了吗?”“智能设备多任务交互: 你中毒有多深?”“在多任务的时代,你还能保持专注吗?”带你了解多任务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网上购物已经不是新鲜事,智能零售概念下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购物模式已经成为未来零售的新方向,“线上线下的结合?AR眼镜在服装零售中的应用”带你看看增强现实技术对未来零售的帮助。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珠算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算数工具,直至今天也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特别是珠心算对青少年智力开发有很大帮助,“中国珠算运算的认知过程”帮你理解珠算中的认知因素。

生活中人因多种多样,如认知、心理、文化等。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选择和感知,进而影响人们对生活中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正确了解和认识差异,并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设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设计中的重要原则。


“嗅”得到的文化差异


中国用香历史悠久,香草、香包、香囊、熏香,每个人都不陌生。中国文化传到韩国,韩国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制香文化。近几年来,药妆盛行,“中草药天然配方”也跟着火了起来。人们选购护肤产品,气味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闻到中草药的气味,会激发怎样的情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闻到同一种气味,感受会相同吗?

2016年,发表于《国际情感工程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fective Engineering)的一项研究进行了气味和文化的实验,研究团队挑选了10种气味,包括一些传统中草药、花果香和中国的香水产品(桂花、樟脑、麝香、檀香、金盏花、覆盆子、竹子、绿茶、牛黄花、花露水),分别邀请了来自中国和韩国的女性各50位,请所有参与者闻这10种气味,然后在一个写满了各种情绪描述词语(如高兴的、生机勃勃的、精力充沛的、浪漫的、忧郁的、愤怒的)的量表上打分。首先,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的女性,都十分喜爱花果的味道。在10种气味中,最受大家欢迎的是桂花(味香,可制作糕点和酿酒)和覆盆子(果实味道酸甜,用来制作甜点和酿酒); 大家都讨厌的气味是樟脑(具有毒性,制成的樟脑丸可以驱虫、除臭)和麝香(中国传统名香,制造香水的原料之一)。

把中国女性和韩国女性的打分进行对比,发现有一个显著的文化差异,在所有的正向情绪维度上,中国女性都给出了比韩国女性更高的打分。其实,有很多研究都表明,人们会倾向于对自己比较熟悉的,或是在本文化下具有积极象征意义的气味更有好感。例如,对于南亚地区食物中繁杂的香料,当地人觉得令人垂涎,欧美人闻起来却可能有些怪异。

本次实验中研究者选取的是中国文化下的10种传统气味,因此中国女性对它们更加熟悉和喜爱; 又由于长久以来受中医文化的影响,对于即便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气味(如樟脑和麝香),中国女性也比韩国女性要宽容许多。中草药的气味比较特殊,中国人和韩国人对它们的感知存在差异,更不用说那些对中草药相对陌生的欧美人了。因此,药妆产品在气味设计方面应该认真考虑消费者的文化背景,甚至可以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国家推出符合当地文化的型号和款式。不同的香味会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而且由同一种香味引发的情绪是有文化差异的。所以,在香味的产品设计中(如洗发露、沐浴露等),一定要考虑用户的特点和文化背景,仔细选择合适的型号和款式。


你看见的预警,真的代表危险吗?

生活中经常看见许多危险警示的标签,这些标签有不同颜色、文字、符号,不同国家生产的危险警示标签有不一样的内容,但这些标签真的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相同的风险吗?已有研究发现,东西方文化对危害的感知程度是不同的,那么对危险预警标签又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

2016年发表在《应用人体工程学》(Applied Ergonomics)上的研究对于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危险预警标签的感知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五项因素: 危险感、伤害严重性、伤害可能性、可控程度、熟悉程度。研究团队从美国国家电子伤害监视清单随机挑选50个产品/活动,如酒精饮料、电池充电器、自行车、泡泡浴、绳子、剪刀、钓鱼等,随机展示并针对不同产品在危险程度、伤害严重性、伤害可能性、可控程度、熟悉度五个维度做问卷评定。此外,研究团队筛选了12个警示标签,由不同颜色(红、黄、橙、绿、蓝、黑)、文字(“小心”“CAUTION”等)、符号(三角感叹号、骷髅头)组成。然后是产品/活动配对标签任务,实验参与者需要从12个标签中选择最能传达给定产品/活动相关危险水平的标签,50个产品/活动会随机出现。

实验结果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标签的危险感知有明显差异,美国人平均危险感知高于中国人; 美国人认为文字的警告比较危险,中国人则认为骷髅头比较危险。这个结果表明,为了传达类似的危险等级,需要为中国用户采取 “更强” 的警告标签,也就是说中国人比美国人“胆子大些”。相比于美国人,中国人觉得酒精饮料、自行车、灭火、干草加工机、冰上曲棍球、清洁剂、油漆、滑雪这8个产品/活动都不危险,而是觉得链锯、游泳、垃圾压缩机更加危险。

中国人对于大部分产品给了中等水平的标签,对钓鱼、干草加工机、割草机、劈木机、农药、订书针六个对象配上较高危险水平的标签,对抗生素配上较低水平的标签。美国人只对灭火、丢雪球、冰上曲棍球、手术四个产品给了中等危险水平的标签,对其他60%的产品都配上了较高危险水平的标签。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产品可能造成的伤害和产品危险的可控性的认知有很大差异。中国人倾向于认为高可控的产品有很强的危险性,美国人认为低可控的产品有很强的危险性。美国人认为的危险和造成伤害的概率相关,而中国人则不是。提示美国人最好强调可能造成的伤害以及危险缺乏可控性,提示中国人最好强调用户对产品的控制性。

总的来说,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于危险的感知具有文化差异。尽管他们对于产品的伤害严重性感知相似,但对于产品伤害可能性与产品危险的可控程度反应不同。因此在设计警示标签时,必须对个人认知、生长文化与风险感知、情境等有所了解,仅通过简单的语言翻译似乎不太适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试图翻译各种文化中现有的预警系统时应谨慎行事,因为相同的提示可能传达截然不同的信息。



在中国,是颜值还是身材对异性更有吸引力呢?


现在的社会中,吸引力是一个影响社会互动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人们都倾向于与有吸引力的人共事、交往或联系,有吸引力的人也更容易获得雇主的青睐以及他人的支持。那么,对于一个人的整体吸引力,是颜值更重要,还是身材更为重要?之前西方的一些研究显示,在判断整体吸引力时,颜值比身材更直接地影响整体吸引力。

2016年发表于《心理学》(Psychology)的研究通过实验了解,在中国人眼中到底是颜值还是身材更有吸引力。首先,研究团队在网上发布了一个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为: 当“短期关系”或“长期关系”挑选伴侣时,颜值与身材,你较为重视哪个?一共收集653份答卷,平均年龄为25.86岁(其中包括342位男性,311位女性)。结果显示,中国男性优先考虑颜值吸引力胜过身材吸引力; 女性在短期关系中优先考虑颜值,但在长期关系中却倾向于身材的吸引力。由于调查问卷的评分依赖个人想象力和经验,研究团队进一步进行了实地实验,通过真实的图像测量对于一个人的整体吸引力。研究团队邀请了10位男性和10位女性来拍摄图像。男性参与者需要穿上标准的衣服(黑色游泳裤和黑色背心),摘掉手表和其他装饰。女性参与者则被要求把头发绑在一起,并且穿紧身内衣,使身体形状可以更接近真实情况。得到的图像皆为标准化的面部图像和身体图像。面部图像使得大部分头发被覆盖; 身体图像则为前身、侧身图像。一共邀请了242位(其中有131位男性和101位女性)18~30岁的年轻参与者。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一个“长期关系”或“短期关系”的情况中并且给参与者随机地呈现10组异性模型的图片,图片有两个遮盖物,一个覆盖头部,另一个覆盖身体,参与者只能选择删除其中一个遮盖物,并选择评价。实验结果发现男性选择去除面部遮盖物而不是去除身体遮盖物的概率在“长期关系”中为81%,在“短期关系”中为73%; 女性选择去除面部遮盖物而不是去除身体遮盖物的概率在“长期关系”中为71%,在“短期关系”中为61%。实地研究结果与网上问卷研究的结果一致,与男性相比,女性认为身材重要的概率比男性更高。而这个结果表明,女性和男性都认为颜值吸引力是判断异性整体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颜值吸引力对于整体吸引力有比身材吸引力更强烈的影响。颜值吸引力是中国人判断异性的总体吸引力的主要因素,这个结果与大多数西方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先前的西方研究结果显示,在短期关系中,西方男性比女性更在意身材吸引力; 而研究团队在中国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女性以身材吸引力来选择伴侣的概率高于中国男性。除此之外,研究团队还发现,由于东方与西方对于长期、短期关系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对颜值和身材的重视程度也不大一样。在中国,男性和女性都不太认同短期关系,可能因为中国人的观念仍然较保守,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性等同于婚姻。

总的来说,在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中,比起身材吸引力,颜值吸引力都是影响整体吸引力的最主要的因素。有吸引力的面孔可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插图作者: 王静







“智能手环”和“发朋友圈”,哪个是女性健身的好伙伴?

健身已经逐渐成为年轻群体的时尚潮流。如同美食、旅游、电影一样,健身话题成为年轻女性朋友圈中不可缺少的主题之一。随着智能手环等新鲜科技产品的加入,健身这件事变得越来越酷。那么,是不是真的像我们想的那样,朋友圈状态和智能手环会帮助各位女性提高健身带来的幸福感呢? 

幸福感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反映人们对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评价称为主观幸福感。评价主观幸福感主要通过人们一段时期内的情绪反馈和生活满意度。在2016年跨文化设计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ossCultural Design)上,一项研究探索和解释了健身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团队对28位年轻女性进行了一个月的健身跟踪实验,对她们健身主题朋友圈的发布和智能手环的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实验记录了她们每次健身后的主观情绪和实验期间的生活满意度,同时抓取了她们实验中的朋友圈状态记录。实验结果发现,健身主题的朋友圈能够提升年轻女性的正面情绪,如高兴、感激、快乐、自豪、愉快等,让她们变得更加开心,增强并延续健身带来的愉悦感; 但是并不能有效地排解负面情绪,如愤怒、嫉妒、悲哀、内疚等。同时,健身主题的朋友圈会让年轻女性提升对生活的满意度,这主要是由于朋友圈状态带来的自我揭露: 它帮助人们进行了有效的情感表达,并且通过和朋友们的点赞互动,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然而,智能手环对年轻女性的情绪改善没有有效的帮助。技术接受模型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指出,一款新产品的普遍流行使用要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方面来衡量,即顾客感到这款产品是有用的、好用的。智能手环所展示的健身数据并不完全是女性健身想看到的,记录的准确性也与专业设备有偏差。另外,手环的功能设计并不像智能手机那样成熟。这些导致智能手环在健身领域的普及遇到了瓶颈。

通过实验获得的朋友圈健身主题状态,研究团队发现了另一件有趣的事情——从健身后的朋友圈状态可判断年轻女性健身后的心情状态。想必大家都能猜到,正面的情感词汇像“开心”“幸福”“棒”都代表相对应的正面情绪,负面的情感词汇像“倒霉”“讨厌”等代表对应的负面情绪。但有意思的是,正面情绪的表情符号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焦虑情绪。发状态的朋友们都表示,有时候会通过反向的表情来抒发一些不愿说出口的烦闷。想一想,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插图作者: 王静






今天,你“多任务交互”了吗?


与多个智能设备同时进行交互是普适计算时代十分常见的现象。调研数据显示,高达79%的人会一边看电视一边刷社交网站。8~18岁的美国青少年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时,29%的时间会同时使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多媒体设备。多任务交互不仅在娱乐活动中比较普遍,在工作环境中也十分常见。

尽管多任务交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多任务工作者的需求,但是有证据显示,多任务交互具有负面作用。多任务切换必然会导致人们注意力的转移,而高频的任务切换会影响人们的动机、能力以及处理主任务内容的机会。由于人们的注意力资源有限,过度的多任务交互会引发人们的紧张情绪,甚至降低人们的任务绩效。

为了了解多任务交互对人们的潜在危害、人们注意力的分散过程和负面体验的产生过程,在2016年跨文化设计国际会议上,一个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测量多任务交互过程中负面体验的问卷工具,这一工具为了解人们在多任务情境下的行为与感受提供了一些启示; 同时也可以指导智能设备的信息架构设计,使之更适宜多任务交互。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对多任务交互进行了基本描述,接着给出了三个多任务交互的具体情境,并且强调生活中多任务交互所涉及的智能设备的数量和类型并不局限于所给的三个情境。第二部分包含32个问题,其中16个问题针对脱离(disengagement),另外16个问题针对混乱(chaos)。根据数据结果,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五因子模型来测量多任务交互过程中的负面体验,这五个影响因子分别是困惑、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复杂性与迷失方向、时间扭曲、情境感知。

(1) 困惑描述了人们在进行多任务交互过程中的空虚与动荡的感觉。由于多任务的相互干扰与注意力的分散,人们往往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以及对应的策略。

(2) 心流体验描述了人们在其参与的多个任务中表现出的兴趣、快乐与好奇程度。

(3) 复杂性与迷失方向描述了多任务的复杂程度,以及人们在多个设备的不同导航系统间切换所造成的迷失方向。多任务交互时,用户不仅需要应对导航任务内的一个设备,而且需要管理多个设备之间的协调合作,频繁的切换容易让用户迷失方向,忘记自己在当前设备中所处的位置与状态。

(4) 时间扭曲描述了人们在多任务交互过程中忘记了时间的现象,它通常伴随着心流体验,常见于游戏玩家身上。

(5) 情境感知是指人们对多任务环境中所发生的事情的感知、理解和控制。

这些问题你都有吗?



智能设备多任务交互: 你中毒有多深?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社交媒体越发流行且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你很可能有这样的习惯: 在工作、学习时,总会不定时地回复微信、短信,整理邮件……这就是陷入了一种“多任务”的模式。

“多任务”是指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同时进行多项活动。与智能设备的多任务交互就是现如今比较普遍的多任务现象。研究表明,多任务转换必不可少地会带来注意力的转移,而高频的任务转换会影响人的工作表现,造成消极的情绪,引发高度的精神紧张。因此,正确界定是否过度沉迷于与智能设备的多任务交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巴尔迪等科学家在2010年指出,沉迷于智能设备的多任务交互与其他上瘾行为类似,但具有其特殊性。另有一种学说称,沉迷于多任务交互是因为有一种认为多任务处理更有利的倾向,上瘾只是沉迷于多任务交互的一个衡量标准。究竟哪些因素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对与智能设备进行多任务交互的沉迷程度?2016年发表于《网络心理学,行为和社交网络》(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 Social Networking)的一个研究开发量表衡量用户对与智能设备进行多任务交互的沉迷程度。研究通过发放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其开放时间持续两周。该实验收到了380份有效问卷,参与者处于13~55岁的年龄区间,其中205位为男性,175位为女性。大部分参与者的教育水平为大学本科或硕士。根据问卷结果,研究团队从31个描述中选出四类智能设备多任务交互的沉迷程度要素: 

(1) 痴迷和疏忽(obsession and neglect),表示过度沉迷多任务交互对于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以及对于家人、朋友、工作的疏忽。

(2) 有问题的控制(problematic control),表示已经意识到沉迷于智能设备多任务交互带来的不良影响,想要改变却不能成功。

(3) 多任务偏好(multitasking preference),表示相比于单任务,更喜欢多任务同时进行,且能表现更好。

(4) 多元倾向(polychronic orientation),表示有进行多任务的倾向。

在界定多任务交互沉迷程度的四个要素中,“痴迷和疏忽”反映了用户对与智能设备进行多任务交互的沉迷与其他类型上瘾症状的相似之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与智能设备的多任务交互。而对于多任务的倾向性和对于多任务的投入程度是相互促进的。投入越多,越能适应该任务模式,就越具有倾向性。

多任务活动还显现出明显的代群差异,年轻一代明显更能接受这种任务模式。可能智能设备的出现改变了年轻人的认知和生活习惯,就像之前的科技发展改变了老一辈人的生活一样。该结论指导今后的设计,应该考虑到这种现有产品对目标人群进行的改变。随着智能设备更广泛的流行,衡量多任务交互的沉迷程度要素,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产生这种沉迷的根本原因。



在多任务的时代,你还能保持专注吗?

智能设备的种类日益丰富,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从帮助人们获取信息、与他人通信,到观看视频、玩游戏,这些设备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的“秘书”。秘书虽然“很好很强大”,但你是否觉得自从开始依赖这些秘书,就越来越喜欢同时做多件事情,而且越来越难以专注了呢?

你觉得自己在工作或学习时,在一件事情上集中注意力可以维持多久?统计数字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一些人类学的研究使用体验抽样法追踪用户在实际工作中的专注状态和任务切换行为。他们发现,2004年人们在某一设备上的专注时间平均是2分11秒,平均每天在工作当中发生25.4次任务切换。但2014年的类似研究得出的平均专注时间下降到1分5秒,平均每分钟发生0.95次任务切换。

用户在如此频繁的任务切换过程中都在干什么呢?无论使用哪种设备,用户最常做的事情都包括浏览网页和搜索信息,这说明用户获取信息的入口已经分散到各种常见的设备中,这种入口的分散性一方面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与灵活性,同时也带来一个副产品,就是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除此之外,网络社交也是多种设备上经常出现的活动。2008年,国外针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中查看52次社交网站(Facebook),如果把其他类型的社交网络服务也统计在内,则总数可以达到118次。2015年,国内的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1/3的被调查者汇报自己平均每小时使用微信的次数超过5次。

如此频繁的多任务现象满足了哪些用户需求呢?2015年国际人机交互大会上的一个研究追踪了25名高校学生在两个星期的实际生活中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多任务活动的情况,并且调查了伴随着这些活动的发生,学生的哪些需求得到了满足。研究得到了如下发现: 

在36%的多任务活动中,各项任务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更容易感觉到轻松愉悦。而在另外64%的多任务活动中,各项任务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这时人更容易感觉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有34%的任务切换是外部原因引起的,如接电话、及时查看微信推送等,其余66%的任务切换都是由用户自己引起的,由此可见多任务的行为方式已经成为年轻人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常见模式。为什么大部分的切换是自己引起的呢?原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感觉到轻松愉悦。玩得开心(Have fun)成为“多任务时代”的信条。

如果各项任务都与工作无关,那么轻松愉悦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这一点不难理解,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躺在舒服的沙发上,来一包薯片,看着自己最喜欢的综艺节目,然后再拿起手机聊聊天,在朋友圈刷刷存在感……这种生活是很惬意的。但是,这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都是用户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用户自己感觉效率是否得到了提高,是否轻松愉悦。但值得担忧的是,有证据表明,频繁的任务切换行为确实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不利于维持积极的情绪,甚至会改变人们的大脑结构。过度的任务切换当然是有问题的,如果这种行为让人们产生迷恋、依赖的感觉,甚至对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那么就有必要借助一些心理干预的方法或者行为辅助的产品调节自己的任务切换行为。毕竟,人类发明设计这些智能设备的初衷不是要被这些设备束缚和主宰。让智能的“秘书”回归它们应该扮演的角色,既是用户的企盼,也是产品设计者的责任。


展开
目录

目录



专题一生活中的人因



“嗅”得到的文化差异


你看见的预警,真的代表危险吗?


在中国,是颜值还是身材对异性更有吸引力呢?


“智能手环”和“发朋友圈”,哪个是女性健身的好伙伴?


今天,你“多任务交互”了吗?


智能设备多任务交互: 你中毒有多深?


在多任务的时代,你还能保持专注吗?


线上和线下的结合?AR眼镜在服装零售中的应用


中国珠算运算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专题二即将来临的老年社会




广场舞背后的故事


网络真的是无障碍的吗?


“互联网+”时代,高科技如何加上老年人?


智能手机时代,老年人和年轻人的需求有什么不同?


如何为慢性病患者设计个人可穿戴设备?


会有一种工具能帮助高血压患者更好地自我管理吗?


中国农村用户对手机娱乐功能的接受度受什么影响?


参考文献


专题三产品设计与评估




地铁标识里的大学问


手机尺寸真的会影响用户购买手机吗?


小屏幕上的汉字显示要如何优化?


德国老司机和中国老司机使用V2V会有哪些区别?


如何为游牧维修工人设计一款经验管理智能手机应用


手指属性和中文特性如何影响中文手写输入?


拿什么拯救你,手写输入法?


如何设计一款好的汉字手写输入法?


参考文献


专题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人工智能时代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如何打造可以帮助用户养成节能习惯的智能环境?


人工智能可以帮我们突破外语阅读的障碍吗?


智能助手时代来了,如何选择自动化的“度”?


机器人的社会身份如何影响我们决策?


不同文化下,我们如何看待机器人的建议?


机器人用不用“入乡随俗”?


智能家居那么火,你为什么不用?


饮水机向您发出一条好友申请


购买智能电视,你更看重哪些功能?


参考文献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