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诗岩,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后(2006—2008)。专业兴趣集中在媒介理论、图像研究与文化批评的交叉领域,尤其关注现代性条件下的艺术先锋派理论与实践。著有《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2007),译著有《奥斯卡•施莱默的书信与日记》(2019)和《包豪斯剧场》(2019)。
王家浩,建筑与艺术批评家、策划人,建筑实验者。
1975年生于上海,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长期关注现代世界体系周期中的都市化进程,以及建筑师的知识建构和话语生产,笔耕不辍,已发表数十篇批评文章,曾受邀为《时代建筑》《新建筑》《建筑学报》等专业期刊主编多辑专题,个人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当代艺术展、双年展。
展开
本书有意识地(只)选择了四位包豪斯人,主要是为了牵连出某些对抗性的构成—那种无论在往昔还是当下都持续存在的构成。比如,技术与社会。不论不同的人如何给出不同的具体界定,我们都不得不从历史的角度承认,一个时代所涌现出来的技术力量与社会关系之间必然构成某种张力。这种张力,在包豪斯时期一度达到大化。而四位包豪斯人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对此做出的不同回应,体现了那个时期的先锋派在这种对抗性构成中曾经能够抵达的极限。对莫霍利-纳吉而言,人类发展的佳状态是不断演化的,有赖于生物与新技术结合而成的机制之*致发挥;对施莱默而言,无所谓佳也无所谓新,人之不断变形的这一历史事实本身是不变的,人处理自身变形的意志也是不变的;对格罗皮乌斯而言,社会与技术不断取得阶段性和解的意志同样是不变的,他创建包豪斯的目的即侧重于此。但是包豪斯尽其全力想要达成的阶段性和解,并非仅仅是单一门类中的共识,而是破除创造领域一切区隔的共通。这一终不可能的和解,折射出一个不可能完美的世界。对于汉斯•迈耶而言,在不完美的世界里,仍值得为之奋斗的则是如何在持续的运动中抓住自认为的主要矛盾,从自己的位置出发创建某种一般原则。
这本书是一系列研究的一个起点,或者说阶段性的小结。我们尝试着将包豪斯的“历史”——连同它被阉割的计划——放在现代性发生的周期中考察,同时将几位能够构成复数合力的包豪斯人—而非业已再度分化的学科——视为包豪斯理念在深度和强度上的探测者。如果历史先锋派,比如未来派和达达派,是某种通过激进美学进行的政治部署,那么包豪斯的极端性并不是出自一个共同体的有意谋划,只有将时代之迫切需要内化至它的组织基底中,它所谓的“先锋”方有可能,它的若即若离也由此恰恰标示出先锋派的临界点。这本书以“包豪斯悖论”为题即与这样的认识有关。
这本书的任务不在于历史断代,但仍需要聚焦于包豪斯的历史;不限于人物列传,但仍需要集中在有所限定的几位关键人物上。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终的汇聚点,包豪斯充分感受到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动荡让矛与盾得以自行显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顺理成章,这些矛盾转化成了本书中的三个主要部分,也可以被看作关于包豪斯的三幕戏剧,为的是让其中的冲突得以进一步强化。它们分别是艺术与社会、现代性之争,以及包豪斯的双重政治。书中还有一个不常见的做法,即正文之后的编年图解,需要稍作说明。它意在更为直观地呈现这段历史中隐含的诸多对抗关系,其中文字大都取自正文的相关段落,附有页码,也可用作全书的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