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约会中医:乡村医生行医手记
0.00     定价 ¥ 4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7758450
  • 作      者:
    梅松政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梅松政,男,1975年生,执业中医医师、梅松政诊所法人,曾先后任《基层医师公社》专栏作家、《基层医院·医师在线》驻地记者、《中国中医药报》通讯员。截至2019年,已在《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杂志》《健康报》等数十家医学杂志、报纸和自媒体发表1500余篇文章,多篇文章获得相关征文奖,比如《健康报》举办的“新农合十年征文二等奖”、《家庭中医药》杂志社举办的“创刊20周年征文二等奖”、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基层医政司联合《健康报》举办的“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主题征文活动三等奖”等。连续多年被《中国中医药报》社评为年度“优秀通讯员”。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内容为乡村医生所写的文章,主要反映乡村医疗情况,乡村医生生存状况,老百姓有哪些医疗需求和困难等。前五个章节,描述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当中的一些真实情况,特别是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后三个章节,主要介绍作者对中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些个人观点、临床经验和对民众看中医应该注意的事项等。总之,本书通过记录作者亲身经历的实际情况,侧面讲述农村医疗自建国以来的进步,百姓健康素养的提高,同时分析了农村医疗发展遇到的问题、现状等,特别是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发展以及农村老百姓就医观念变化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约会中医:乡村医生行医手记》:
  我就读到五年级,也就是小学毕业班的时候,班上只有16名学生了。其中,有好几名复读五年级的。村上家庭条件较好、学习成绩还行的同龄学生,早已到较远的公社中心小学,或更远的曾经有名的市级先进小学上学去了。那时,要考上初中比如今考大学还难,全区千余名小学五年级毕业生,只招收240名左右初中生。也就是说,每年全区大多数小学毕业生毕业后,除考上初中的和极少数复读小学五年级外,绝大多数孩子的学历就此定格在小学毕业,然后回家务农。
  记忆里,从我读小学三年级开始,村上的小学连续两年没考上一名初中生,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叫作“年年打光脚板”。有一年,小学旁有一名五年级学生,是在公社中心小学就读的,考上初中回来的那一刻,家长把他打扮得有模有样,我们看到他回来的时候,他走路的样子很像一只大雁,得意扬扬、昂首挺胸、耀武扬威……非常地炫耀,有的家长挨在一起窃窃私语地说,“那个娃儿就是考上初中的,好有出息哦”!
  而我,在跌跌撞撞和伤病困扰中,以高出录取分数线2分的成绩,成为当年村里小学唯一一个应届生考上初中的人,打破了村里小学应届生连续“打光脚板”的魔咒。
  小学毕业考上初中后,我来到中学就读。
  学校有走读生和住校生。走读生每天回家,住校生星期六下午回家,每周仅星期天放假。
  学校距离我家有15公里左右。当我走出深山,第一次来到初中学校,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一个另外的世界。
  学校与街道相邻。街道上有卫生院、药店和诊所等。其中,曾经在我家附近的“新医生”就搬来中学毗邻的街道上。
  还有一家专门卖中药的药铺,给我的印象比较深。这家药铺由一位老人经营,门店上挂着“某某堂”牌子。我常常看到,老人小心翼翼地看着药柜抽屉里的各种中药片,好像是观察中药片是否生霉、虫蛀等。据街道居民讲,这家药店已经营几十年了,一直以“保证质量”为口碑生存。
  这家中药铺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真正的中药铺。整整齐齐的药柜摆放,千干净净的药房环境,小声地语言交流,慢条斯理地抓药系药,反反复复地叮嘱用药注意事项……
  药房中央楼顶上挂着的一个用于捆绑中药的线团,药柜脚下盛放的一个铁制的药臼,柜台上整整齐齐堆着的一沓牛皮纸和一把小小的戥子,以及数不清的贴着药名的抽屉和盛装药品的一些坛坛罐罐,便是整个药房的构造。
  偶尔,我上街会看到有人前来药铺抓药,情不自禁地靠近看看,药铺主人和蔼可亲,并不介意像我这样的学生看热闹。多数购药的人都是拿着一张纸,要么是学生用的作业本纸,要么是一张牛皮纸,要么是一张很薄很薄的皮纸,要么就是一张随便撕下来能写字的纸,上面写着一些中药名和剂量,有的字横着写,有的字竖着写,有的字是用钢笔写的,有的字是用毛笔写,有的字是用铅笔写,还有的字用红笔写的。
  药铺老板戴着眼镜,认认真真看过处方后,先为购药者讲述一番,或讲的是某种药,药店没有;或讲的是某种药,药量不对;或讲的是某种药与某种药,不能在同一处方呈现;或讲的是某些药,需购药者回去炮制;等等。
  征得购药者同意后,他开始在算盘上啪啪啪啪地算着。不一会儿,“三下五除二”就算出了整张处方的价格,或为一元二角,或为二元三角,或为八角……很少有超过十元的。
  购药者付款后,他从柜台上拿出一张牛皮纸,摊在柜台另一台面上,仔仔细细地看着纸上的药名和剂量,左手拿着戥子,右手从药柜抽屉里抓药,放在戥子的药盘中,边放边看剂量,少了再抓一点,多了放回去,然后将戥子里称准的药倒在柜台上的牛皮纸上。每一味药都这样认认真真地看,仔仔细细地抓。
  偶尔,某种药需放在药臼中捣烂,或杵细。他将这种药称好,慢条斯理地将药倒入药臼内,用药臼杵反复将药杵碎,或杵成所需的药末。要么倒人其他抓好的药中混匀,叮嘱购药者回去,煎煮服用;要么单独用一张适当的纸包起来,叮嘱购药者回去,将煎煮好的中药汁吞服药末,或单独用开水吞服,或用于外敷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见证乡间医生传承
一、初识“赤脚医生”
二、“新医生”
三、“赤脚医生”收徒
四、师徒行医
五、徒弟收徒
六、徒孙行医
七、师徒三人行

第二章 约会中医来之不易
一、中学旁的药铺
二、考试插曲
三、偶听“药土”
四、探寻“药土”
五、用单方治病
六、请草药医治骨伤
七、红泡柑治咳嗽
八、住校被盗
九、认识川楝子
十、跟师学医
十一、发现祖辈古医书
十二、走进中医校门
十三、实习奇遇
十四、第一次看中医

第三章 中医临证之路艰辛
一、目睹摆摊医生治病
二、决心回乡当好医生
三、借钱读书遭遇拒绝
四、村里医生怪相多
五、村里出现“神医”
六、村民就医观念令人伤心
七、病人家属来央求
八、有离开村子想法
九、“神医”有地位
十、医学科普难人民心
十一、村民遭”神医“活剐
十二、农村医学知识普及难又难

第四章 农村中医路漫漫兮
一、“娃娃中医”常遇尴尬
二、防保员选拔有蹊跷
三、要成防保员不易
四、村里医生“躲”着我
五、了解村干部对待村医
……
第五章 继续走在中医道上
第六章 中医临证经验采撷
第七章 七嘴八舌谈中医药
第八章 看中医需了解事项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