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国学句典:国学名句中的智慧
0.00     定价 ¥ 5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9503635
  • 作      者:
    袁小兵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政治军事·道德修养·个人奋斗

     人才选拔·教育哲学·历史文学

     水根溯源,解读应用;推陈出新,启迪思想


展开
作者简介

 袁小兵,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涉猎广泛,尤其擅长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研究工作,对国学经典有独到见地。著作有《听王国维谈国学》、《人类简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

    本书从政治军事、道德修养、个人奋斗、人才选拔、教育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提炼各类古代名句精华,在追根溯源的同时,究其意义进行解读,将“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新生命”,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敬民为政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经典】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

看到水中的倒影,可以知道自己的样子;聆听民众的意见,可以知道施政的得失。

【解读】

这个典故出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殷”指的是历史上的商朝,其开国君主叫“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商汤”。

“不”在这里音fǒu,是“否”的通假字。

简单来说,这个典故讲的就是“以民情为镜子”,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镜子论”。这也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认识到了民情的重要性,知道了民情才是衡量施政措施的重要标准。

到了后世,开明的统治者也都非常认同这个观念。例如《诗经·大雅·荡》中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韩非子》中有“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唐太宗有“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经典】

出自《管子·牧民·四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政权之所以能够兴盛,是因为顺应了人民的需求;政权之所以废弛,是因为违背了人民的愿望。

【解读】

管子(约前723—前645年),名夷吾,“仲”是他的字,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在担任齐国相国的时候,内部施行富国强兵政策,对外采取尊王攘夷,曾九合诸侯,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子》现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儒、道、法、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囊括了天文、地理、经济、农业等各方面的内容。从后世的考证来看,这部书是后人假托管仲的名义创作的,而且也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但是这并不妨碍这部作品的伟大性。

在古代的中国,人们的思想比较自由,也不认同一家一姓的统治。例如上古神话中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神话,都代表着对专制统治的反抗;而三代时期的“伊尹放太甲”“国人暴动”都说明,臣民可以驱赶无道的君王;到了秦朝,陈胜吴广更是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这些都充分说明,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那么什么样的统治者才是“有德者”呢?其实判断的标准很简单,只要看看他的子民能不能安居乐业就知道了。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如果老百姓饥寒交迫卖儿卖女,那么很快就会发生大规模的反抗,朝代也可能会更替;如果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那么统治者会受到人民的爱戴,国力会蒸蒸日上……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敬民为政: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003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003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004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005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006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007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007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008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009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010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011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012 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

013 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

014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014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015 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

016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017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

018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018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019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

020 气乱则智昏,智昏不可以为政

021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022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023 不能治其民,而能强其兵者,未之有也

024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025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第二章 立德修身:

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

029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029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030 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

031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032 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032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033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034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035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035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036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037 吾日三省吾身

037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038 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039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039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04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041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04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04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043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044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

045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046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047 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048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048 仁者不乘危以邀利

049 言忠信,行笃敬

049 失信不立

050 巧诈不如拙诚

05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052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052 以约失之者,鲜矣

053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054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054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055 但攻吾过,毋议人非

056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056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057 将相顶头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

058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059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059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060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061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062 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蚓斗其声

第三章 力学笃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065 一勤天下无难事

065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066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067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

067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068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069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070 行百里者半九十

071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07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072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073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074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07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075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07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07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078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079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08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08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082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083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084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084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085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086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08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08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089 疾风知劲草

090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091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092 天生我材必有用

093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093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094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095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095 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096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097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098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098 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

099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第四章 选贤任能:

人才不振,无以成天下之务

103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104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105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06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

    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107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107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108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10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0 智者求同,愚者求异

111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112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113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13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114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115 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116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

116 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117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118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119 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120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121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121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122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123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

124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25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126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

126 与其用之之疑,曷若取之之慎

127 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

128 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

129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第五章 革故鼎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第六章 经济民生:

万言经济略,策太平基

……

第七章 教育哲学: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

第八章 军事谋略:

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

第九章 历史文学: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