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回家路上:求索中默默前行
0.00     定价 ¥ 36.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5410159
  • 作      者:
    郭梓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郭梓林,1957年生于福建,任科瑞集团副董事长,北京瑞泽集团董事长。2005年受聘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2011年创办北京大学公益讲座。主要著作有《企业游戏——近距离文化观察》《思想统治企业》《乔致庸的经济学》《诗与远方》等30部。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在病中读汪丁丁的著作《回家的路》,颇有所思,于是将这些思考诉诸文字,写就这本随感集《回家路上》。作者以轻松的笔调谈论生死、人生的意义、个人成长之路,以及自己最近八九年在做的北大公益事业。作者的很多思考也会引我们的思考:如何才算活过了,什么才是自由,如何回到心灵的家园等等。人生中,总有些时刻要停下来思考,愿这本书带给你思考的愉悦。


展开
精彩书摘


引子

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为汪丁丁出版了其在夏威夷写的随笔集《回家的路》。

2000年,我在北京三联书店认识了汪丁丁,读到了这本书。最近,我不经意间从书架上又一次取出这本被我划了无数线条,写了不少眉批的《回家的路》,封面和内文的纸已经发黄。

从2000年开始,我在北京大学旁听汪丁丁的课,断断续续前后有三年之久,后来他的研究深入到脑神经学,我就跟不上了。

自听课和读他的多部随笔集之后,我的思考与写作开始严重受其影响,并延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至有朋友调侃说:“中国只需要一个汪丁丁,你就别‘中毒’太深了。”

现在重新翻阅《回家的路》,发现书中的文字,仍然可以引发我的“胡思乱想”,于是,决定尝试以这本书作为写作模板和线索,将这几年创办北京大学公益讲座的心路历程,作一个散点式的小结。但愿“形散而神不散”,能让更多想了解这件事的人,用最短的时间决定是否继续了解下去。

002

如何才算活过了

谁敢对自己说“我活过了”?拥有多少经历才算“活过了”?

时间是最大的约束。最关键的是:对于每个生命来说,时间绝对有限,而且是存不住的。

与此相似的问题是:对于企业家来说,相对于要做的事,钱总是有限,而且不投资就是贬值。

不敢想象,2011年,若没有创办北京大学公益讲座,今天的我,还可以做什么。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如果现在才想起来做点什么,已经为时晚矣——这实在是我的幸运。

思考“回家的路”,确实是从汪丁丁的书开始的。汪丁丁把这条路从文学引向了哲学:“我们其实没有‘家’,即便在家里,我们仍然渴望回家,因为人已经永远地被从家园放逐了。对于这种永远放逐的感受,便是‘哲学’。”

2012年5月,我们在深圳开课时,志愿者一行参观了弘法寺,并拜访了印顺法师,又有过一段关于“回家”的深谈。后来,我写了一篇散文诗,也取名为《回家的路》,也想回答“回家的路在哪里”。我的答案是:“心在哪里,回家的路就在哪里。”


回家的路(配乐散文诗)


为什么会有夜晚?夜晚是为了让人打开天眼和慧眼,把目光转向内心,问问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很久很久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家,一个原本就属于自己的家。那里,有真正的自由自在;那里,有绝妙的清静清凉。

曾经,妈妈就是我的家。妈妈温暖的怀里,有甘甜的乳汁,有温馨的抚慰,有生命需要的一切的一切!

后来,小小的餐桌,就是我的家。坐在那张餐桌上,吟唱动人的童谣,聆听美丽的传说,幻想遥远的天堂。

再后来,那扇大门里边,就是我的家。虽然有些拥挤,却完全可以遮风避雨,家人相互关爱,共同创造梦想的未来。

再后来,我又有了一个新家。新生命从此诞生。他也是来找家的,眼神好纯真,好感人!我知道,我有责任帮助他,从这个家到未来的家,一直到,最后的家。

今天,当我走过了漫漫的人生路,开始渐渐明白:其实,那个原本的家,就在我的心里。如果,心都是空的,那就什么也没有了!

家,是一颗赤子的心;心,是每个生命最后的家。

我们终究要离开妈妈的怀抱,而且一切都会过去!最后的家,只是在心里,在每一个生命自己的心里!

回家的路,在哪里呢?究竟在哪里?

心在哪里,回家的路,就在哪里。



一朵浪花,随波逐流

回家的路,是一条心路,心在哪里,路就在哪里。

尽管回家是归宿,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还是应该珍惜过程中的每一个发生,也就是佛家说的活在当下,这或许就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

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和想到的,是否有意愿与外部世界做某种交流,从而证实自己的某些判断,或是通过交流找到最近的同路人?

而这一切,就是汪丁丁所说的“精神长河里漂流的一片浪花”“生命里的一个瞬间,一张照片,一页日记”。把它记录下来,并且知道后面还会有许多,因此,绝不会因为这一个微小的瞬间不为人知而产生烦恼。

关于这问题,北京大学公益讲座有两个回应:

一是,“庞愿满腔,知难为,何必说憔悴”。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一滴水看到太阳的光辉”,所以不理解是正常的。

二是,这件事需要时间才能彰显和证明我们的初心,以及能够恪守初心。这是一个自证的过程,与别人无关。诚如汪丁丁说的:人格是一种表演。与一般的表演不同的是,人格的表演是给自己看的。

北京大学公益讲座所倡导的“三文主义”——文以载道、美文传道、以文修身——尤其是“以文修身”所提倡的修行方式,即是通过创造一朵朵浪花,让自己的生命得到不断成长和升华,让自己的思想因此而更加丰富,更加丰满,让自己的觉察更加细腻,让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愈发深厚内敛。

汪丁丁认为,那些奉持“一本书主义”信仰的人,他们能够兢兢业业、毕生劳作,集精华于一部专著,的确非常令人尊重。但是,在这个社会里,如此做学问所要担负的种种烦恼,却不是一般人可以承担得了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大学公益讲座是很清醒的,是量力而行的。我们并不想构建一个庞大的课程体系,仅仅只是想创造一个能够让人静下来反观自己内心的环境和氛围,让每一位听众都能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历,与我们产生思想上的互动,并用自己生命内在的能量,激发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从而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最终找到真实的自己,仅此而已。

我们从来不敢奢望把这个讲座做成一个固化的理论体系,也不会试图引导受众进入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课程的分享是完全开放的,进出是完全自由的,所谓“来者不拒,往者不追”“无组织无纪律无收入”,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内敛式的自信和从容。因为,河流中的每一朵浪花的缘起缘灭,都是在自由状态下发生的,并随波逐流,永远向前。


展开
目录

引子 001


如何才算活过了 002


一朵浪花,随波逐流 004


为2040年而开启 006


独立自由与归属感 008


家和才能万事兴 010


人际关系的现代性 012


体验是展开的知识 014


家庭提供信赖 016


话语在家庭的意义 018


家,不只是房子 020


静,才能听到真实 023


来去之间即生命 025


叙事是一种手段 029


出血与止血 031


基础:道德还是法治 035


这个社会缺什么 037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039




041 学古不是复古 


043 退而独善其身 


046 当官发财之外 


048 内求:无欲则刚 


050 圆陶行知的梦 


052 由信而获得力量 


054 做我所说,说我所做 


056 碎片、幻灭、自我 


058 找到真实的自己 


061 活出尊严不容易 


065 哈耶克,还真牛 


068 说声自由,不简单 


072 应该让哲学有用 


075 金钱与信用 


077 担心脑袋进水 


079 积极货币与积极文字 


082 生活是很具体的 


084 为什么要“文化入村”


087 为什么总是心不定 


089 好女人,难得 


091 当经济学遇到哲学 


094 谁敢采访汪丁丁 


097 自由,并不等于幸福 


099 只要开心就好


102 必须与时俱进 


105 传统,肯定不够用


 


科学应该创造敬畏 107


人为什么痛苦? 109


婚姻是修行的道场 112


追梦,追什么 114


开悟,是一种偶然 117


做好自己,不怨别人 120


亲子关系最难修 123


改变别人,不可能 135


想好了,就不用想了 138


科学有道德底线吗? 142


教育,谈何容易 145


一不怕死,二不怕麻烦 148


幸福是幻觉吗? 151


读和写:享受孤独 153


长寿的意义何在 155


有终极答案吗? 158


自由与回家 162


附 录 168


丁丁小传 168


北大,我们共同的承担 180


做一个真正的北大人 187


传承北大基因 192


后 记 196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