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从展场到展览:2000年以来的艺术展览
0.00     定价 ¥ 4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2031300
  • 作      者:
    李佳一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分析与解读以上海为代表性的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龙美术馆、K11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馆等)中的展览案例,集中探讨2000年以来以中国艺术作品呈现方式与展示思路的转变,展览过程中展示语境、展品与观众的关系,以及我们当下的展示文化。

展开
作者简介

李佳一,艺术学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文化与展示理论。现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讲师,艺术硕士(MFA)导师。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设计学IV高峰学科项目研究员。参与策划美术馆与国内外艺术博览会展览项目多项,在《艺术百家》《美育学刊》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是中国艺术展览的中心,艺术展览业也是上海市重点发展的行业。上海的艺术展览业自出现以来就走在全国的前列,从2000以来,尤其是在商业化探索和艺术性结合方面在全国有着示范作用。本书通过分析与解读以上海为代表性的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龙美术馆、K11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馆等)中的展览案例,集中探讨2000年以来以中国艺术作品呈现方式与展示思路的转变,展览过程中展示语境、展品与观众的关系,以及我们当下的展示文化。


     书中以“当代艺术作品展示”为切入点,运用空间理论,借鉴新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对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进行研究;围绕展览空间的不同面向开展论述。通过解决“当代艺术展览究竟为何而展,展什么,如何展”三个问题,对于整个当代艺术展览行业有标杆性的指导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博物馆


    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与人们观念的变化,艺术品的展示方式与观看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不再只是盛放艺术品的“容器”,或是“无表情”的展示背景。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是一个艺术发生和创作的场所;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讲,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是艺术史直观形象的表征形式,是向公众叙说艺术史的场所。展览空间中展品的布置和呈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当代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与观众对艺术品的体验方式转变的空间写照。


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并不仅仅是指博物馆中的建筑空间,而是建筑空间、展品、观众与策展人共同营造的一种空间关系,其空间性质与功能会因展览的样式与目的不同而转变。其次,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并不是中性、匀质的空间,而是包含一定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是艺术家、观众与策展人博弈的结果,在当代艺术展览中,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与旁观者,而是展览的一部分,是展览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与信息输出者。再次,以当代艺术作品为主的展览不再是展品的线性陈列,而是一个颠覆式的美学部署,是艺术家、观众、与策展人,以及专家学者的连接纽带,当代艺术展览是用一场展览活动局部的审美冲突,去撬动更大范围的社会交往,在观众中营造“艺术-审美”事件,因此,展览只是培育这一冲突所需的道具现场,由展览引发而来的艺术家、观众的审美冲突,探索引导新的艺术品解读方式和观看体验方式才是展览着眼的内核。最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不仅是对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艺术创作的一种集合化呈现,它本身就是艺术现象,是当代艺术史书写一种方式。


     自“85思潮”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新的艺术类型如影像艺术、拼贴艺术、装置艺术等在各大艺术博物馆中频频亮相,有关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个展、群展以及各类专题展览也成为当下艺术展览的重要类型。当代艺术作品巨大的体量、新颖的媒介等特征使得在其展览时出现了当代作品形式与传统艺术展示空间不相融的矛盾,因此为了适应这些新的艺术样式,中国近年新建或改造了许多当代艺术博物馆,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今日美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喜马拉雅艺术中心、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民生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艺仓美术馆等。这些艺术博物馆从展馆定位、空间设计、功能特征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博物馆,为当代艺术作品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展览空间。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一方面改变了传统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场所特性,颠覆了传统艺术博物馆中艺术品的呈现方式,解构了传统展示空间“无表情”、中性展示背景的属性,丰富发展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展示方式和展示理论,营构出一种当代的艺术场所;另一方面,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场所,改变了传统艺术展览空间中观众与作品的主客体关系,模糊了观众和展品之间的界限,为观众拓展了观看和解读艺术的视角。


中国艺术博物馆建设大潮


随着20世纪后期信息时代和消费文化的到来以及中国城市化发展,作为城市“文化名片”之一的博物馆成了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和艺术消费的重要对象,中国各大城市加速了艺术博物馆的建设与改造,艺术博物馆内的各类艺术展览活动层出不穷,中国逐渐迎来了博物馆建设大潮。据数据表明,与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仅有的21家博物馆相比,二十世纪 50 年代我国迎来博物馆建设第一个热潮, 1966年全国已建成各类博物馆 223 座;再到 1978 年全国的博物馆数量达到了 349 座,截至2015年底,中国的博物馆数量已达4867家,比上年增长299家,平均一天半增加一家博物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的博物馆数量每年增加 4 到 5 座,全市注册博物馆由 129 座增至 152 座,新建了23座,例如中国电影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继续加大对文化事业建设的力度,完成了国家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与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国家级展览展示设施的建设。上海建立了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外滩美术馆、龙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余德耀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公立与民营当代艺术博物馆。目前,当代的艺术博物馆开始向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靠拢,逐步摆脱具有教育体验的“神圣殿堂”,呈现出艺术娱乐综合体新趋势。博物馆彰显建筑形式和展示空间成为一种潮流,消解展示空间内外部分关系,不断拓展展示空间的内涵和外延,给当代艺术提供更丰富的展示可能,展览空间本身也成为一个被展示的作品。



“巨型展览时代”的到来


“巨型展览时代” (Age of Blockbuster)是学者巫鸿在其著作中提到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对展览规模界定的方式,所谓“巨型展览”是根据展览规模来界定的,其特征是展览规模极度膨胀和参观观众数量急剧增加。近年来,伴随着大型艺术活动如上海艺术双年展、广东三年展的开展,国内各大公立艺术博物馆与私人美术馆的展览活动明显向“大型”、“国际”方向靠拢,每年大型展览或特展层出不穷,吸引了众多观众。有些特展成为全国性的艺术事件,吸引不同城市的观众慕名而来,如2013年12月15日至2014年3月30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个展《我的一个梦》,自开展以来出现了每天都有数千位观众拍长队等候参观的场景,参观人数超过30万。2014年3月在上海K11美术馆举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吸引了全国各地艺术爱好者的关注,成为一件艺术热点,开展首日就迎来了3500多人的观众,整个展览参观人数达到30万。同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名馆·名家·名作”展展出了来自法国的5名知名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的名作,共10件精品画作,也成为一场全国性的艺术盛宴,吸引了众多观众走进博物馆。再如以“国际化与当代”定位的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开馆展“天人之际”、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诸多展览都是全国艺术爱好者关注的展览活动。今天的艺术博物馆已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聚会场所;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成了一个使观众游离与日常生活的“另类空间”。从展览规模来讲,当今艺术展览不再是小圈子、文化人的专属活动,而是从艺术爱好者到普通大众共同参与的艺术活动;从展览效果来讲,当今的艺术展览活动不再是一个小众的文化活动,而是一场全民性的艺术狂欢,展览规模明显增大,参观人数明显增多,展览辐射面更广,可见中国也正在经历一个巨型展览时代。



美术馆时代到来了吗


通过对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全面解读,本文认为当代艺术博物馆不再是一个静态的、被动的展示环境,而是一个由建筑空间、展品和观众共同营造的艺术生产场地和创作场所。一种特殊的展览空间的设计总是和一定的批评“话语”密切相关,甚至可以看成是“话语”的空间化。因此展览空间不再仅仅是被动的艺术品的容器,展品布置、展览空间的设计都成为展览艺术评论的发生场,因此,建筑本身成为艺术品,展览空间流变为展示思维结晶的思想-空间。



空间即展品。当代艺术的展览空间不再是中性的、匀质的艺术品展示背景,许多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当代艺术中,通过新颖的造型、独特的展示空间让其自身成为成为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如蜂巢造型的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当代艺术媒介与当代艺术空间的联动、相互兼容、相辅相成,二者彼此共生,艺术于此获得新生,而空间也进而变成展品。一个主体性展览本身就是一件作品,一次经历,一部电影。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在向那间古老的“好奇屋”发出挑战,不再是炫耀私有财富的场所,而是真实社会的拟像,一个生长的空间。


展览即艺术作品。博物馆中的展览不再是过程的结果或“大结局”,而是策展人、展品与观众共同完成的一件艺术作品。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逻辑不再仅仅是对作品的排列组合,而是昭示了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对过去和当下艺术现象重新思考。



展场成为当代艺术现象集合化的呈现,是一种“催化剂”,震荡和扩张了日常的意识,使观者与当代艺术作品更为直接的互动,引发观众对当下艺术现状的思考。布展方式、观看机制、艺术体验方式都发生转变,一方面紧密联系起艺术活动的创造者与参与者,另一方面消解了观众与展品的主客体关系,使得在传统艺术博物馆展览中建立的观众、艺术家、策展人的权力关系在当代艺术的展览空间被重新部署,使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也发生更意味深长的对话。



   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性质的转变,展品与展场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不但建筑可以“盛放”展品,展品也可以“界框”和解释展场,给展示空间以新的含义。博物馆建筑空间与展品之间,存在一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展示空间为艺术品的创造和展品布置提供了空间上的参照体系与可能性,而展品布置的潜在需求又不断拓展博物馆空间构成的多样性,推动其更好的适应不同展出的需求。美术馆空间使大多数的绘画作品和装置艺术展品对展示空间产生出适应性,这些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就会被作者在自觉、不自觉中将美术馆的展示空间作为创作的参照,所以这类作品具有完整的表现力,与现有的展示空间产生出良好的适应性。



艺术史家巫鸿认识到展场的历史变革在当代艺术展览中的重要意义,并在其著作中指出特定的展场决定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和手段 ,目前,许多当代艺术家会根据参展场所的空间体量来量身创作作品,长时间以来,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主要的功能是作为展示对象的容器,为观众提供参观艺术品的场所,为展品提供一个得以呈现的场所,展品和空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设计师佩里(Peli)与埃森曼(Eisenman)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主张展品应当积极的介入展示空间,创造展品与空间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展览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艺术观念。他们强调在展品的表达内容涉及对空间的探索时,展品可以塑造展场的性质,甚至重塑展示空间的场所特征与精神,从而为观众创造不同的空间体验。可见,在当代艺术展览中,展品与展示空间更多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共同为观众营造适合展览主题的展示场所。



当代艺术展览不再是策展、布展的一个结果或“大结局”,不再强调为观众线性表现艺术发展脉络,或者集中表现某位艺术家的艺术成就,而逐渐成为策展人、艺术家、展品与观众共同创造的一件艺术作品,是一件文化-艺术装置,因此当代艺术展览不再急于给观众呈现答案,而更多是围绕当代社会现象与艺术发展现状提出疑问与思考,简单罗列一下近几年中国大型当代艺术展览的主题:“何不再问”、“排回巡演”、“都市营造”、“城市快客” 、“亚洲时间”、“天人之际”等便可发现中国的当代艺术展览早已超越了传统展览中作品陈列的层面,是以当代艺术展览为撬板,对当代艺术、哲学、社会的全面思考,是艺术家、策展人、观众、共同探讨问题的大课堂。与中国传统艺术展览不同的是,在这个课堂中“权威”逐渐被消解,不再强调“标准答案”,共同的思索与疑问更值得鼓励。



当代艺术展览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装置其意义在于引导人们对当代艺术观看机制以及社会现实新的思考。正如汉斯·贝尔廷所言“艺术博物馆必须综合双重功能,保持(或者开始成为)独立机构,同时成为一个新的批判平台。” 当代艺术展览并不仅仅是一大堆理论话语或形式语言的堆砌,而更重要的是它的审美意义和思考力量,进而让我们重新政治性地审视现实生活。在当代艺术展览中,展览空间作为一个“冷身体”,其中的展品与展览是热的言语和叙事,观众的体验是作为丈量作品的尺度,因此这个“冷身体”是通过展览让观众如同血液般在其体内移动循环、测试空间、作品、观众能否“言行一致”。



当代艺术展览以进行式的状态参与当代艺术活动,它是正发生的一系列艺术现象的集中性呈现,同时,它本身也是艺术事件本身;它不仅是当代艺术史的外在表述方式,同时本身也是艺术史书写的方式。正如学者周宪论述的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艺术史作为一种历史叙述并不只在艺术史著述中,它更直接、更有效的形式乃是博物馆里艺术品的分类、陈列和说明,那才是活生生的艺术史叙述。在当代社会和文化中,我们真的很难想象,如若离开了博物馆,艺术史如何得以形象地再现。” 可见,当代艺术展览与艺术史书写的关系,体现在展览缔造出的“历史事件性”、围绕展览开展的理论探讨,以及艺术的传播与批评三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当今的艺术创作与展览密切关系,许多艺术创作以展览展出为出发点与目的,因此,当代艺术史不仅是艺术品形成的历史,而是艺术作品、艺术家、策展人与艺术批评者共同形成的书写模式,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当代艺术展览史已成为艺术史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成为当代艺术史的一部分。



    借用汉斯·贝尔廷的比喻,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在现阶段还处在发展之中,是一面巨大的模糊镜,已呈现一些新的特征,正如我们论述的它带动了当代艺术表达方式、展现方式以及观看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暴露了“为展览而展览”、展览形式大过展览内涵等问题,但未来的变化和发展还是未知的,不过我们可以猜测,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注定要与当代艺术一样继续“展示世界”。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分展场——文化、构造与秩序1

第一章 全新的展示内容对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的构建5

一、 展品与展场的关系流变10

二、 当代艺术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的主要展示内容16

三、 展览事件取代展品: 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中的主题展22

四、 展场即展品: 当代艺术博物馆介入展览26


第二章 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形式的营构29

一、 巨大的无柱的空间样式30

二、 展览空间内外部界限的消解33

三、 无限延展的空间特性36


第三章 非中心与多元化: 当代艺术博物馆空间性质解读38

一、 从树状思维到根茎理论39

二、 树状思维与中国传统艺术博物馆的“层级空间”44

三、 块茎思维与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平滑空间”58

四、 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空间中的“平滑性”61


第四章 多元异质: 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场所特性62

一、 影响展览空间特征的场所元素63

二、 展览空间的自由组织与“任意链接”73

三、 展览空间具有异质性的编码模式78


第五章 空间冲击强度大80

一、 空间冲击强度取代视觉冲击力80

二、 展览空间的意义——开放的解读88

 

第二部分 展览——语境、观看与行动97

第六章开放式的场所叙事101

一、 空间叙事的行为化营造102

二、 空间叙事的多元化营造108

三、 空间叙事的场景化营造113


第七章 策展人角色转变与布展方式的转化120

一、 中国传统艺术机构中的布展人120

二、 中国当代博物馆中的独立策展人125

三、 策展人、艺术家与观众共同参与129


第八章 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排演式”的策展方式131

一、 策展是一个生产性的、流变的过程133

二、 当代艺术策展是一场艺术试验138


第九章 漫游式的展览观看与沉浸式的空间体验150

一、 具身化的艺术感知机制151

二、 漫游式的观看160

三、 沉浸作为展览空间的一种体验方式175


第十章 重思策展: 作为试验场的艺术展览184

一、 文化内涵的拓展: 艺术展览是一种“集体魔法”185

二、 策展思路的转变: 艺术和思想的实验室194

三、 意义的阐发: 艺术展览成为一种思考方式204

 

结语: 美术馆时代到来了吗?218

参考文献223参考文献266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