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坡(1908年11月25日―2001年7月8日),中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一位没有大学文凭却攀登上了科学殿堂顶端的传奇人物。
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科院地学部委员。对中国的第四幻地质、古生物、古人类的研究和考古工作作出了重工贡献。
1935年起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如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石器、脊椎动物化石和三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化石,对北京文化的性质和分期及北京人的生活环境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国后,主持和指导蓝田人遗址、丁村人遗址等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工作。1957年提出更新世初期的泥河湾组(距今100-300万年0地层有Z古老的人类遗骸和文化遗物存在的论断,后为科学发现所证实。首先提出华北旧故事顺时代文化至少存在两个大系统的理论,对中国远古文化的探讨起了积极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贾兰坡提出了华北旧石器存在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传统的学说,即“口河-丁村系”和“周口店D1地点-峙峪系”,首先提出了中国原始文化的继承关系。贾兰坡还亲自在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考查和研究后,提出中国、东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可能起源于中国华北的论点。贾兰坡的学术见解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美国学者也认为这些论点“对北美考古是指导性的意义”。
1989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太平洋史前学术会议”上贾兰坡曾建议把地质年代表中的Z后阶段“新生代”一分为二,把上新世至现代划为“人生代”;把古新世至中新世划为新生代。
1990年,贾兰坡在《大自然探索》上发表了《人类的历史越来越延长》一文,提出了“根据目前的发现,必将在上新世距今400多万年前地层中找到Z早人类遗骸和Z早的工具,(人)能制造工具的历史已有400多万年了”的新论断。
1980年,贾兰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在患有严重眼疾困难的情况下,90岁高龄的贾兰坡写下了本书,以总结自己的一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