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隐文化
天人合一,回归自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学、道学还是佛学,都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之境。例如儒学提出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说法,道学的修炼功法也以返璞归真、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境界,如此才能够起到身心和谐、延年益寿的作用。
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才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和人本来就是一体的,如果我们能把人性解放出来,与自然融为一体,重新回归于自然,就是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的基础是“回归自然”。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呢?我们可以从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中看出端倪。例如一滴水,其最好的归宿就是回归大海,如果脱离了大海,那这滴水的生命力也会很快消失。只有回归大海,它才能使它的生命保持,发挥它作为一分子水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只有回归自然,融入到众人当中去,才能让人的生命颐养天年,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果丧失了自己自然的本性,就会变得与自然不协调,或者是脱离社会,人的世界也就好像被加上了诸多“藩篱”,处处受限。
“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思想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众多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完整地看到其体现。
例如建筑学上久负盛名的苏州园林,虽处于闹市,但却处处体现出乡村文化的特色。它有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叫“壶纳天地”,就是说要在一个如茶壶大小的空间里容纳万物,因此我们在苏州园林中可以看到极具乡村特色的盆景艺术、假山、塘荷等,“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如果现实中不可得,那我们就去“借”,“借”来自然之景以安置其中,呈现一种“道法自然”的状态。
这是一种“借”的状态,而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直接寄情于山水,以一种“隐”的状态来释放自己,并产生出独具特色的作品的情形更多。例如,如果不是因为“隐”在乡村,我们又如何能领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趣?怎么能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蕴?怎么能体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美?
从总体上来看,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绝大多数都来源于乡村,是“隐文化”的产物。我们现在所要打造的隐墅(隐居生活之所)也是在乡村。在我们所建立的每一个隐墅社区,都秉承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中国数量众多的山水画和乡村建筑也是“隐文化”的产物。
回归隐墅,正是“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回归传统文化”的现代行为方式。在隐墅中,我们可以用双脚来感受土地的亲吻,用双手拂过树枝的嫩芽,用心去感受蕴藏在大自然中的文化灵感。在宇宙中,自然是一个大天地,而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从本质上来看是相通的,人如能顺其自然,回归隐墅,便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方式,使我们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回归自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