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先秦管理思想中的人性假设
0.00     定价 ¥ 8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9614778
  • 作      者:
    周书俊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周书俊,哲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讲师团讲师。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与出版3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曾获江西省思政课教学一等奖1次、省社科奖二等奖2次,省教育科学奖一等奖1次。获评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影响力人物。
展开
内容介绍
  要了解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管理思想,必须解答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人性假设”的问题,因为管理科学的“人性假设”是其奠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中国管理思想不同于西方管理思想的特征之一。
  《先秦管理思想中的人性假设》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先秦思想入手,着重探讨了中国管理思想中的人性假设问题,以求破解西方管理科学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实现管理科学由理性主义、心理性主义向伦理主义的转向,即实现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假设向道德人假设的根本变革。
  《先秦管理思想中的人性假设》深入挖掘中国先秦人性假设的演变过程,沿着人生与人性、道德人的开启、道德人的初步形成、道德人的确立、道德人的扩展以及道德人的进一步发展及面临挑战的路径,最后得出了未来管理科学的中国转向的结论。
  可以说,《先秦管理思想中的人性假设》是管理科学由西方向东方根本转向的一本具有奠基性的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先秦管理思想中的人性假设》:
  三、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事实上,哲学的发展不可能只停留在本体论的原则上,它的发展必然会从主体以外的客体反观主体自身。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形成,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向人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科学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科学真理的依据是什么?于是,人们开始关注主体自身,研究知识的获得,把认识论当作了哲学的主题。这一时期哲学的中心任务就是高举理性的大旗,批判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自由反对封建专制,用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围绕认识论,着重探讨了认识的对象、产生、形成、发展及认识能力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上,以主体为标准,对本体论进行了种种怀疑,实际上是对本体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反思。从文艺复兴开始,通过反对“上帝”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以及反对客观物质存在的德国古典哲学(不包括费尔巴哈),最终确立了主体性原则。培根作为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针对经院哲学的“知识就是罪恶”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向经院哲学发出了攻击。他主张向自然学习,知识来源于经验,提出了以“归纳法”为主要方法的一系列认识论原则。而笛卡儿从“怀疑”人手,对一切均加以怀疑,一切都要经受理性的评判,包括上帝;崇尚理性,贬低经验和“归纳”,极力推广演绎的方法,以清楚明白为标准,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和“思维和存在同一”的思想,确立了自我作为主体本体的存在。我思想,我认识,所以我存在,所以我认识的客体才存在,成为近代唯理论的鼻祖。我们说,洛克、休谟、贝克莱也好,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也好,他们关注的主题均是认识论问题,而对本体论问题显得漠不关心,有时模棱两可。经验论者有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又表现出了唯理论倾向,并出现了笛卡儿的二元论。这个时期,人们过分强调认识论,过分看重自我,过分关注主体。“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性质,而不是具有本体论或先验论的性质。”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问题,康德强调主体的决定作用,同时看到了笛卡儿的弊端,肯定了客体的存在,但是否定思维可以达到存在,割裂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最终陷入了二元论和不可知论;费希特则排除独立客体,只承认自我,非我是由自我产生的,提出了主客体的统一论;谢林反对从自我出发,主张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黑格尔批判绝对同一,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费尔巴哈则强调了主客体的人本学的唯物主义的统一。德国古典哲学家认为,在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主体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客体,相反,主体是独立自主的自我决定的能动力量,是认识和一切活动的中心或根源。主体性原则的真正确立,是从康德开始的。康德首次提出和论证了主体性原则,他从现象界和物自体的区分出发,断言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不同,它是从认识主体所处理的感性材料中形成的。认识主体具有先天直观形式和先天的知性范畴,使对象获得普遍必然性,从而被认识而成为科学知识。同时,主体在超越感性范围时就成为具有自由意志的实践主体,达到最高的自由。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自由本身则成为价值存在的根据。康德开创了对象世界要围绕着“理性”的太阳旋转的先河,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费希特认为自我是认识的主体,更是行动的主体,因为行动才是生存的目的。主体和客观由于自我的行动而产生对立,又由于行动而在自我中得到统一。谢林哲学的贡献则在于把主体能动性和矛盾转化结合起来,看作是促进发展的客观力量。主体性原则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了较高的发展,他克服了康德主体性原则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实体就是主体”的著名命题,作为他的哲学的最高原则。“绝对精神”是作为主体的客体,也是作为主体的实体,它是一切存在、发展的实质的动力。绝对精神由于自身的辩证发展外化为自然,又通过进一步发展克服外化,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回到了自身,并最终认识到了人的本质就是自由。从根本上说,主体性原则是要从哲学上证明人的最高本质在于理性和自由,并依此去变革自然界和其他客体。
  作为理性的发展,西方对主体的认识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主体性也就是理性,以理性的精确计算来判定主体性的发展程度,其实也正是对主体性的一种亵渎。由笛卡儿开启的主体性,到康德、黑格尔的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无一不把理性看作主体性。这虽然说较之古代与中世纪的“本,体论”是一种进步,但是主体性的真正本质并不是“理性”,而是主体自身的本质,仍然是主体的“人性”问题,即所谓的“道德人”,“正心”的问题。马克思将主体性看作“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人的这种“关系”就是主体的“根”,而这种关系的全部基础仍然奠立于“经济”之上。而在我国先秦时期,始终将主体性奠立于主体内在的“正心”之上,其“根”来自于“天”、“天道”,来自于主体的“正心”,而不是单纯的“理性”,主张“天人合一”,而不是“理性至上”。虽然看起来,先秦主体性之“根”似乎是无根的,但是经过论证,这种由外向内的演变较之理性自我的论证更为有力。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预期目标

第一章 人生与人性
第一节 中国人文精神的发端
一、中国模式与大一统国家
二、神话与传说
三、文明的形成
四、中国人文精神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生、性、命
一、生与性
二、天与人性
三、人性与命
第三节 性与情
一、情与心
二、情与境况
三、情与“志”

第二章 道德人的开启
第一节 由“天、帝、天命”到“人”
一、原始宗教
二、“天、帝、天命”的内涵及实质
三、“天命靡常”到“以德配天”
四、“忧患”意识与人的精神自觉
第二节 崇尚“人道”的人文精神
一、人的主体地位最初的确立
二、人性之萌芽
三、以人为主
四、“仁”与“为仁”
第三节 “人性”的扩展
一、“向内”与“向外”
二、“向上”与“向下”

第三章 道德人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价值主观与价值客观
一、普世价值
二、价值主观与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
三、道德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周初“道德人”的价值实现
一、“天”的价值
二、天人关系与人的价值
三、“知天保命”及其价值
四、“人”的内在价值的彰显
第三节 价值实现与“道德人”的初始形态
一、价值的实现与“德行”
二、惠及小民
三、不妄行
四、传统“道德人”的初始形态
……

第四章 道德人的确立
第五章 道德人的扩展
第六章 道德人的进一步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结语:道德人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科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