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秦汉国家管理思想
0.00     定价 ¥ 7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9665718
  • 作      者:
    龚贤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龚贤,云南曲靖人。现为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思想史、管理思想史研究。出版专著3部,编著3部,在《光明日报》、《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10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秦汉国家管理思想》在秦汉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的大背景下,共分七章深入考察了秦汉政治家、政论家和思想家的管理思想。道家思想在西汉前期和东汉前期的国家政治管理实践中居于主导地位,为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濒临崩溃的社会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儒家思想虽然在西汉初年没有获得官方的倡扬,但自武帝时期开始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管理思想,这一状况持续了整个封建社会。虽然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为政者对诸家思想会有所偏好,但官方一直以提倡儒家思想为己任。自武帝始,汉代成功的国家管理者皆“外儒内法”,运用法令刑罚制度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法家思想也起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不可取代的作用。秦汉管理思想可以为当代管理者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秦汉国家管理思想》:
  一、西汉中期管理思想的发展
  公元前141年,孝景帝刘启逝世,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武帝。景帝继承了文帝的奉行黄老道家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管理思想,与文帝一起开创了文景盛世。景帝时期,仓廪丰实,黎民淳厚,经济、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良好状况都达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一个高峰。另外,正因为文、景时期朝廷实行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导致诸侯放任骄恣,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割据势力已经形成;加之匈奴寇边,边境不稳,整个社会在升平的外表下潜藏着严重的危机。《汉书·公孙弘传赞》云:“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整个社会急需有为之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防止祸患的发生,进而结束无为之治,乘国家仓实财饶之时大兴文教,再建武功,在民富兵强基础上迎来儒家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但景帝是一个继体守文之君,“文景之治”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无为之治”,就是在整个国家民力凋敝之时让民众自创财富,谋求自我发展。“文景之治”的出现不仅是文、景君臣管理得当,更重要的是实施了宽松的管理政策。如何在国家物质富庶的基础上进一步再创辉煌,文、景君臣没有做到,这一使命历史地落到汉武帝刘彻的身上。武帝即位给西汉社会带来了一种全新气象,也带来了儒学复兴的希望。“三年不窥园”的董仲舒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诞生了。
  刘彻即位时是一位年仅16岁的少年天子,他雄心勃勃、精力旺盛,一改文、景时代一切因循自然、无为而治的政策方针。他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140年)就改年号为“建元”,这年的新年伊始,他就下诏:“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直言极谏之士。”(《武帝纪》)这次应举者有百余人,其中庄助、公孙弘、辕固生等人皆被任用,而学申不害、商鞅、韩非法家之言以及持苏秦、张仪纵横家之说者,概不录取。董仲舒并没有参加这次策对,因为当时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仍健在,她好尚黄老道家而讨厌儒学,菲薄五经。武帝即位后尊她为太皇太后,朝廷大事都得必须奏请她首肯。此时推行儒学自然不是时候。
  实际上刚一开始儒学就遭到窦太后的打击。建元元年夏,汉武帝任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此二人倾向儒学,他们推荐儒生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赵、王二人是儒家诗学大师申培的弟子,建议立明堂以朝诸侯。后来赵绾竟建议武帝不再奏事窦太后,以便推行儒术。窦太后大怒,武帝迫令二人自杀谢罪。窦婴、田蚡亦免职反省。整个建元时期,儒学都受到压抑。直到窦太后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逝世后,才迎来了儒学复苏的契机。董仲舒在此时应运而出,向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窦太后逝世后,田蚡复出为丞相,儒学发展的障碍消除了。《史记》云:“及窦太后崩,武侯田蚧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儒学真正兴盛在窦太后逝世后,而为儒学兴盛做好理论和舆论准备的则是公元前136年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亦称《举贤良对策》)。如果说窦太后的逝世是汉代学术思潮、管理思想崇尚的转折点,那么董仲舒《天人三策》就是汉代儒学兴盛的开始。
  儒学的自身调整也使其能适应最高管理阶层的需要,适应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这种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迎合。武帝时期首先受到重视的是春秋公羊学派,该学派占据官方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羊传》宣扬的思想适应武帝的政治需要:《公羊传》宣扬“大一统”,为武帝在政治上成就大一统的局面提供了经学依据;“国君报九世甚至百世之仇”(用齐襄公复九世之仇的故事),适应武帝反击匈奴的需要;“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符合武帝任意诛杀大臣的需要;“为尊者、贤者、亲者讳”,符合统治阶层成为特权阶层的要求;《公羊传》的“二类”(人事与灾异)理论,适合封建统治阶级君权神授的需要。②另一方面是发展。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基本上仅停留在理论形态和理想图景层面,在战国至西汉前期的管理实践中处于弱势地位。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秦代管理思想
第一节 秦代管理思想概论
第二节 秦始皇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李斯的管理思想

第二章 西汉前期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西汉前期管理思想概述
第二节 陆贾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贾谊的管理思想
第四节 汉文帝的管理思想
第五节 《淮南子》的管理思想

第三章 西汉中期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西汉中期管理思想概述
第二节 董仲舒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汉武帝的管理思想
第四节 司马迁的管理思想
第五节 《盐铁论》的管理思想

第四章 西汉后期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西汉后期管理思想概述
第二节 王莽的管理思想

第五章 东汉前期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东汉前期管理思想概述
第二节 光武帝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班固的管理思想

第六章 东汉中期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东汉中期管理思想概述
第二节 王符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崔突的管理思想

第七章 东汉后期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东汉后期管理思想概述
第二节 荀悦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仲长统的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