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儒家人才管理
0.00     定价 ¥ 8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9665480
  • 作      者:
    蔡文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蔡文著,江西湖口人,管理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15年入选江西财经大学“百人计划”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生态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组织与农户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等。主持在研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面上资助项目以及省部级课题等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改革》《经济管理》《当代财经》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获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1项。主讲的课程有《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参与企业咨询服务项目主要有江西珍视明药业有限公司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设计、江西盐业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设计、江西恒大高新集团公司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是一个由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长达2000多年的国家,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主流价值观,对绝大多数人的思想与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要探究我国人才管理问题,就必须了解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占有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同时,儒家管理思想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业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治国方略及其人才管理思想与具体做法。
  由此,《儒家人才管理》试图挖掘中国儒家管理这一宝贵的思想资源,以发现“中国智慧”,即以儒家人性论思想精华的剖析为基础,对儒家经典中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思想精华进行挖掘与梳理,进而试图呈现一个较为系统的儒家人才管理思想理论体系。
展开
精彩书摘
  《儒家人才管理》: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的理论基础,无疑,封建统治离不开人才这一重要资源,而儒家历来就有尚贤的传统并最早提出了要“举贤才”。于是,春秋战国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实行的“世官制”开始向以广泛选贤任能的官吏“选任制”转折,在这一转折时期,作为人才集聚最大群体的儒家,其不仅成为“世官制”向选贤举能的“选任制”转折的主要受益者,大量儒家弟子以前仅为高级贵族服务并仅止于“士”这一低级职役阶层,开始日益受到霸主们的重视,并得到重用,举贤、尊贤亦日益转变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现实需要。而且在这一转折过程中,一大批儒家先贤们还从理论上与实践上对选贤举能的价值认知、选人的理念、选人的根本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尤其是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对此的论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使“世官制”加速了萎缩,也为“举贤才”的选人用人思想的最后确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一、儒家对选人价值的认识: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在儒家主张推行选贤任能的“举贤才”制度以前,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主要是实行“世官制”。清人俞正燮在《癸巳类稿》中对世官制的特点予以了描述:“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显然,在这一选官用人机制下,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而由乡大夫考核推举的贤才只能出任伍长或乡吏,即便是一些杰出的人才,也仅止于“士”这一低级职役阶层。如孔子就曾经以“士”的身份出任季氏家的委吏,负责仓库保管与会计事务,孔子的很多弟子当时也大多为大夫的家臣。无疑,这一制度使得官员选拔的范围极其有限,尤其是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王室衰落,诸侯坐大,大国之间的争霸斗争不断,使得一些英明的霸主深感原有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才选拔机制亟待突破。彼时,各诸侯国还面临着一个如何稳定人心的重大问题,既要使自己管辖范围的老百姓不外流,还要想方设法招徕他国百姓前来投靠,以壮大本国的国势。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对此,儒家认为,选人是关键,如何选人决定了政治的得失与国家的兴亡,而“举贤才”是国强民盛、百姓归服的重要前提。正如哀公问日:“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在这里,孔子为哀公提出的使百姓归服的策略就是,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会归服;相反,百姓就会不服,就会流向他国。由此可见,儒家是将“选贤举能”看作使百姓归服的一个重要手段,进而也可以说能否做到“选贤举能”直接关系着一国政治的得失与国家的兴亡,因此,《儒家人才管理》也就将儒家对选人价值的认识直接表述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这一认识就充分描述了儒家眼中的选人与百姓归服的紧密关系。
  儒家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能真正地选用贤人,国家就会日益强大。齐景公曾问孔子,秦穆公国小人寡,地方偏僻,为什么能成为五霸之一?孔子总结了三条原因:一是秦穆公有远大志向;二是他行动果敢,令行禁止;三是他善于发现和敢于任用贤人。孔子认为,有了这三个条件,不仅可以称霸,还可以称王。孔子甚至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的国君无道,但如果能选用贤人辅政,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政权于不亡。如春秋时期的卫灵公就是一个很平庸的国君,有人就问孔子,卫灵公既然无道,那为什么不丧国呢?孔子回答说:“仲叔圉、治宾客,祝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孔子认为正是由于卫灵公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管理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有这三个贤人辅佐朝政,卫灵公怎么会丧国呢?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人才管理研究综述
第四节 儒家人才管理思想框架

第二章 儒家人性观
第一节 性善论
第二节 性恶论
第三节 其他人性观

第三章 儒家选人观
第一节 儒家选人概述
第二节 儒家选人之法
第三节 儒家选人实践及其应用

第四章 儒家育人观
第一节 儒家育人概述
第二节 儒家育人之法
第三节 儒家育人实践及其应用

第五章 儒家用人观
第一节 儒家用人概述
第二节 儒家用人之法
第三节 儒家用人实践及其应用

第六章 儒家留人观
第一节 儒家留人概述
第二节 儒家留人之法
第三节 儒家留人实践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