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老工业区/衰退地区/萧条地区相关研究文献
二、东北问题的特征文献
三、东北问题的原因与振兴思路相关文献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可能存在的创新
第二章 产业体系重构研究框架的理论基础与思路
第一节 概念、因素与机理
一、概念界定
二、产业体系演进的影响因素
三、产业体系影响区域与城市发展的渠道
第二节 产业体系重构框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1: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二、理论基础2:区域发展理论
三、理论基础3:产业与区域发展关系理论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设计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历程
第一节 东北三省基本经济特征
一、基本情况
二、宏观特征
三、产业特征
第二节 东北城市基本经济特征
一、东北城市基本情况
二、东北城市经济特征
第三节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一、自然经济与殖民地经济时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形成期(清末至1949年)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举国重型化发展期(1949~1978年)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结构调整与升级期(1979年至今)
第四节 东北经济衰退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东北产业体系的时空特征分析
第一节 产业体系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一、产业体系竞争力评价方法回顾
二、偏离一份额分析方法
三、三大产业层次的竞争力演变过程与分析
四、细分产业层次的竞争力演变过程与分析
第二节 产业体系运行环境的衰退情况判断
一、城市破产风险度的内涵与衡量
二、城市破产风险测度指标体系、测算方法以及数据来源
三、东北34个城市的破产风险测度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产业聚集程度地位的变化
一、产业集聚程度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二、东北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变化
第四节 结论与分析
第五章 产业结构变迁对东北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方法回顾
一、产业增长贡献率方法
二、生产函数测算方法
三、投入产出方法
四、向量自回归模拟方法
五、偏离一份额方法
六、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第二节 东北地区产业增长贡献率变化与特征——宏观与细分产业双重视角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二、东北三省宏观产业层面增长贡献率测算
三、东北三省细分产业层面增长贡献率测算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迁是否促进了东北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
一、研究方法与思路
二、描述性分析
三、省级层面的VAR模型分析结果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影响因素
一、研究思路
二、影响因素
三、方法概述
第二节 基于东北地区自身的产业结构因素分析
一、指标选择
二、东北三省自身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分析结果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基于全国整体层面的因素分析
一、模型、变量与数据
二、整体与分地区估计结果
三、分区间的地理加权回归(GWR)估计结果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产业体系重构模式研究
第一节 产业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第二节 产业体系重构的具体思路
第三节 模式一:从无到有式
一、波多黎各案例
二、盖尔森基兴案例
三、日本九州案例
四、小结
第四节 模式二:从左到右式
一、背景介绍
二、重构过程
三、案例启示
第五节 模式三:从下到上式
一、背景介绍
二、重构过程
三、案例启示
第六节 小结
第八章 东北地区产业体系重构的思路
第一节 思路简介
第二节 产业带动
一、产业重构发展方向
二、产业分工协作方式
第三节 空间引领
一、重构模式的空间选择
二、核心城市带动与合作
第四节 政策支撑
一、中央政策倾斜与地方自主结合
二、发挥地方政府官员的统率作用
三、增强金融对产业经济服务功能
第五节 环境保障
一、市场竞争作用与政府服务作用相结合
二、国有企业优化与民营企业壮大相结合
第六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节 结论
一、东北地区经济地位边缘化趋势明显,存在马太效应风险
二、东北地区经济衰退的原因包括内外双重因素
三、东北地区产业体系的时空特征分析表征其产业体系处于衰退境地
四、东北地区的产业体系存在“旧的已去、新的未来”衰退特征
五、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未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六、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机理较为复杂,因素较多
七、产业体系重构是衰退区域经济振兴的必要途径且模式多样
八、不同的产业体系重构模式发展思路和重点不同
九、东北振兴中产业体系重构要以产业重构为核心,多方合力支撑
第二节 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