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南岭走廊瑶族村寨治理与发展研究
0.00     定价 ¥ 8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0442924
  • 作      者:
    刘卫平,陈敬胜,童翎,李春艳
  • 出 版 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卫平,男,汉族,1972年8月生,湖南桂阳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管理学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2012年9月至2017年3月,担任邵阳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邵阳市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现为湘南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长期从事政治学、管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社会治理和高等教育管理。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6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诸多学术观点被多家报刊摘录引用。其中,《社会协同治理-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被“中国改革论坛:社会改革”转载收录。“城乡统筹发展中社会治理协同机制研究”系列成果获邵阳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论文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14年,被教育部选派参加“中西部千名校长海外研修计划”,先后赴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阿德莱德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学习访问。2018年,被教育部选派赴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伦敦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访问和研修。
  
  陈敬胜,男,人类学博士,副教授,现任职于湘南学院法学院,主要致力于南岭走廊族群与文化、村寨治理与发展研究,在瑶族研究领域用力甚勤。近年来,累计发表论文30篇,主持省级以上科研课题4项,出版专著2部。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民族走廊”这一概念,目的在于运用“一个宏观的、全面的、整体的概念,看中国民族大家庭里的各个成分在历史上是怎样运动的”①。大致从1978年到1982年,“民族走廊”这个概念分别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高级研讨班上被费孝通先生提过三次。费孝通先生的思路是如何打破行政区域或区划的限制、打破这种单一学科的限制来做研究,于是提出这样一个框架来理解中国多民族格局的形成。这一提法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推向具体化、可操作的层面,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进入21世纪,对民族走廊的研究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相对而言,藏彝走廊和西北走廊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南岭走廊的研究略微滞后。近些年来,笔者多次进入南岭走廊从事田野调查工作,并先后多次召开相关专题研讨会,于2016年发起成立由超过十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南岭走廊论坛”,希冀能为南岭走廊研究贡献一己之力,同时丰富民族走廊研究。为此,笔者不揣冒昧,重点以南岭走廊为例,尝试讨论一下民族走廊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一、概念解析笔者认为,对民族走廊这一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地理上,二是从行政区划上,三是从文化上。民族走廊依托自然地理空间而生,覆盖了国家力量设置的行政区划的范围,同时还具有文化上的象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南岭走廊是我国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多元文化的交汇区,是费孝通先生在长期历史文化调查基础上提出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1981年12月,在中央民族研究所座谈会上,费孝通首次提出“南岭走廊”一词,此后又多次对此进行了补充阐释。与其他两大走廊不同的是,南岭走廊的提出主要是想解决瑶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形成、社会发展问题,是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重要支撑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费孝通从民族迁徙、民族形成、民族融合的角度提出“走廊”概念,没有对“南岭走廊”的范围和具体研究内容进行详细的阐释,因此后来学者有了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学术界对南岭走廊研究有不同的范围界限。有以民族迁移为视角的,其研究范围西起云贵高原接南岭山脉后东延到闽浙沿海,南至南海甚至东南亚诸国(麻国庆,2013);有把南岭走廊与地理学意义上的五岭对接的(吴忠军,2014)。
  费孝通先生提出南岭走廊学说的初衷是解决瑶族、苗族等南方山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如今距离南岭走廊学说的提出已经30多年了,从纵向上比,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横向上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兄弟民族相比,还相对落后。因此,加快南岭走廊地区发展步伐,提升发展质量是新时期南岭走廊各级干部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
  南岭走廊地区自隋唐以来就是瑶族的聚集中心和主要活动地区,该区域居住的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人口2/3以上,全国的瑶族自治县基本上分布在该区域,瑶族文化资源尤其丰富。南岭地区瑶族支系主要有盘瑶、平地瑶、排瑶。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南方民族。据学界考证,瑶族与苗族、畲族同源,他们的共同始祖是与炎帝、黄帝逐鹿中原的蚩尤。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因战败而被迫向南迁移,在江汉、江淮、洞庭彭蠡之间形成盛极一时的“三苗”国。历代封建王朝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思想的支配下,不断分化瑶族族群,不断打压瑶族的生存空间,致使瑶族一再沿着南岭走廊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迁移,直至到了湖南、广东、广西交界的南岭山区,凭借自然天险才勉强存活下来。大约在明清之际,少数瑶族人民沿着山岭迁移到越南、老挝、缅甸、泰国,从而成为一个跨国民族。
  古老的民族与悠久的文化相辅相成。瑶族在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相抗争中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不仅是瑶族的精神食粮,更是他们适应社会、融于环境的手段,战胜自我与社会环境的工具。历代王朝的文献里都有关于瑶族文化的零星记录,内容涉及民族起源、历史过程中的迁徙、物产与民风、社会生活与文化。这些记述多为辑录,虽有一定的价值,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成果。
  对瑶族的调查与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如王建民先生所言,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学,是研究各民族群体文化的社会科学学科,起源于西方,中国的现代民族学最初也是从西方传人的。
  回顾瑶族研究的学术史脉络,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学、民族学传入中国后,瑶族是最早引起受过系统训练的学者注意的民族之一。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史上,学者研究瑶族是从广西和广东的瑶族开始的。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21世纪初瑶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地方志的再版
第二节 瑶族宗教研究
第三节 瑶族的国际化研究
第四节 瑶族的教育研究
第五节 瑶族的变迁与发展研究
第六节 对今后瑶族研究的展望
第二章 南岭瑶族千户长制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千户长制的特点:集“户所制”与“瑶老制”于一体
第二节 千户长的职责:对瑶区进行社会控制
第三节 千户长控制社会的原则:王朝律例与习惯法
第三章 明清王朝治理南岭走廊瑶族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设立千户长,加强社会控制
第二节 允许垦荒,轻税薄役
第三节 持械守隘,戍守边疆
第四节 兴教化,推行学校教育
第四章 南岭瑶族传统社会治理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第一节 瑶族传统社会治理智慧研究文献梳理
第二节 瑶族传统社会治理智慧的主要表现维度
第三节 南岭瑶族传统社会治理智慧的当代意义
第五章 从“瑶老”到新乡贤:瑶族村寨治理智慧创新性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在动态平衡中治理社区
第二节 新乡贤:瑶族社会治理的新主体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瑶族生态智慧对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
第一节 瑶族生态智慧的体系
第二节 瑶族生态智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瑶族传统教育思想及其对精准扶贫的启示
第一节 瑶族传统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 瑶族传统教育的形式
第三节 瑶族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 瑶族教育思想对山地民族精准扶贫的启示

第二篇 实证篇
第八章 瑶族村寨治理的行动逻辑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跳石子瑶寨的产业扶贫实践
第三节 跳石子瑶寨产业扶贫的行动逻辑
第四节 跳石子瑶寨产业扶贫的运行机制
第九章 “活化文化”与“再造家园”瑶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瑶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取得的成绩
第三节 瑶族特色村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瑶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五节 “活化文化”与“家园再造”瑶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南岭走廊瑶族村寨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就业培训体系
第三节 职业教育培训效果评估
第四节 就业培训介入精准脱贫的建议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乡村振兴视角下湘南瑶族区域精准脱贫的实践调查
第一节 调研方法
第二节 汝城县精准脱贫概况
第三节 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建议
第十二章 瑶族茶文化特色村寨建设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旱塘村茶文化特色村寨发展历程及其成效
第三节 旱塘村茶文化特色村寨发展困境分析
第四节 旱塘村茶文化特色村寨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旱塘村茶文化特色村寨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十三章 莽山瑶族乡跳石子瑶寨产业扶贫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跳石子瑶寨概况
第二节 跳石子瑶寨产业扶贫实践
第三节 跳石子产业扶贫的成效分析
第四节 跳石子瑶寨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跳石子瑶寨产业扶贫问题的解决途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神州瑶都绿色崛起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实施绿色崛起战略
第二节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
第三节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第四节 构建“党建+”工程
结语 南岭走廊瑶族区域的振兴之路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